系统训练0–10量表的多用途:现状评估、动机澄清、资源定位与下一步计划;学习微小上移的促问策略,结合情境标记与证据行为,形成可跟踪的进展指标与会谈闭环。
把0–10量表想象成一只“可调光的手电筒”:不是非黑即白的开关,而是让我们在黑暗里看见哪怕半格的亮度差异。对焦点解决短期治疗(SFBT)来说,量表问句让来访者用清晰的数字和具体的证据,标出“此刻的坐标”和“下一小步要去哪里”。这张学习卡,我们一起把量表问句用得既科学、又有人味,既能追踪进展,也能点燃动机。
量表问句是咨询师邀请来访者用0–10的数字对某一“维度”做主观定位与变化追踪的对话工具。它不是心理测验,也不追求群体常模比较,而是用于:
不同维度回答不同的临床问题。先选对维度,再问数字。
维度 | 适用问题 | 0 与 10 的锚定示例 | 常用追问 | 常见误用 |
---|---|---|---|---|
目标进展 | 想要的情形离你多近? | 0=一点也没开始;10=目标已稳定发生2周+ | 为什么不是更低?谁先注意到上移? | 用情绪强度代替行为证据 |
困扰强度 | 不适/症状有多强? | 0=完全不困扰;10=最严重的一天 | 哪天更接近0?当时发生了什么不同? | 把“10=好”与“10=糟”混用导致混淆 |
信心/自我效能 | 你觉得能做到的把握 | 0=完全没把握;10=十拿九稳 | 多0.5需要什么支持?谁可出场? | 把信心当承诺,忽略环境条件 |
可控性/影响力 | 此事中你能影响的比例 | 0=不可控;10=高度可控 | 在哪些场景可控性更高?如何复制? | 要求“全靠你”,忽略系统因素 |
关系合作度(多方) | 我们在同一目标上的协作感 | 0=各说各话;10=明确分工在行动 | 谁的一个小动作会让大家上移0.5? | 让一方为所有人打分并贴标签 |
把“上移0.5分”当作“调亮半格灯光”。关键在于证据化与情境化:
场景 | 当前分数 | +0.5 的证据行为 | 环境/人际线索 | 谁会注意到 |
---|---|---|---|---|
职场晨间启动 | 4.0(进展) | 9:05前坐定,打开日历,列三件事 | 桌面便笺+手机9:00提醒 | 同组伙伴A看到我发出第一条日程确认消息 |
亲子作业时段 | 3.5(合作度) | 先问一句“你打算先写哪一科?”而非直接指导 | 冰箱贴“先问后说”提示条 | 孩子会回答并开始5分钟计时 |
社交焦虑场景 | 6.0(可控性) | 会议里主动说出一条赞同+一个澄清问题 | 会议议程上做星标提醒 | 同事B会在会后说“谢谢你的问题” |
问题语言 | 量表维度 | 证据语言(可观察) | 追问比喻与类比 |
---|---|---|---|
“我一到早上就崩” | 进展/可控性 | “明早9点前我坐下后先打开日历(而不是刷消息)” | “把早晨当作调光旋钮,我们只调亮半格,会是哪一步?” |
“孩子写作业总磨蹭” | 合作度/进展 | “今晚我先问他‘先写哪科’,他说出选择并启动5分钟” | “像接力赛,先递出接力棒而不是直接跑完全程” |
“我社交完全不行” | 信心/可控性 | “下次例会里我说一句‘我赞同X,并想补充Y’” | “不是跳海游泳,是在浅水区向前迈一步” |
陷阱 | 表现 | 纠偏问句 |
---|---|---|
锚点模糊 | “10到底是‘不焦虑’还是‘完全康复’?” | “让我们把10锚在两周内可观察到的行为上,好吗?” |
把数字当目标 | 追分而不追证据 | “当分数上移到X时,你会具体做/看到什么?” |
维度混乱 | 一会儿谈困扰,一会儿谈进展 | “我们现在先只看‘进展刻度’,困扰刻度等会再单独看。” |
极端分数的无力感 | 来访者报0或10就停住 | “0里仍有能让它不变成-1的事吗?”或“10里哪些做法最值得继续?” |
忽略系统因素 | 一味强调个人用力 | “若让环境帮忙上移0.5,谁或什么能成为提示/支持?” |
用一行五列结构,保持清晰与可追踪:
目标(行为化) | 维度&当前分数 | 证据链(已有效) | 下一步+情境线索 | 谁会注意到 |
---|---|---|---|---|
9:00前启动工作流程 | 进展 4.0 | 上周三已做到一次,因前一晚列好三件事 | 今晚22:30列三件事;手机9:00提醒;桌签提示 | 同事A在群里收到日程确认 |
若你所在机构使用ORS/SRS等简短量表,建议“双轨”:用ORS/SRS做整体效能与关系反馈,用0–10刻度做目标层面的细化追踪。
以下案例以对话呈现,并提供“平庸版 vs 优秀版”对照与技术注解。
情境:M,28岁,报告“上班很焦虑,早晨启动困难”。目标是“在9:00前坐到工位并开始第一项任务”。
平庸版对话 | 优秀版对话 | 技术注解 |
---|---|---|
咨:你焦虑有多严重,0到10? 来:8。 咨:那我们争取下次到6吧。 来:好吧。 |
咨:我们用“进展刻度”,10分代表过去两周你都能在9:00前坐定并开始第一项任务,0分代表完全没有开始。以这个定义,你现在在哪? 来:大概4。 咨:是什么在起作用,让它不是3或2? 来:前一天睡前列过三件事时,第二天会好一点。 咨:如果从4到4.5,明早哪个时刻会最先看出来? 来:我9:05前坐下时先打开日历,而不是先看消息。 咨:谁会注意到这0.5分? 来:同组A会看到我先发日程确认。 咨:为了记得做这一步,我们可以安排哪些提醒或支持? 来:今晚22:30在手机上列三件事;桌面放便笺;请A早上给我发句“早~”。 |
平庸版混淆了困扰强度与进展维度,且把“数字”当目标;缺乏证据化。 优秀版:清晰锚定进展维度;“为什么不是更低”激活例外;把+0.5转译为明日可观察行为与他人线索;嵌入环境支持。 |
记录示例 目标:9:00前启动工作;刻度:4→计划4.5;证据:9:05前打开日历并发出第一条日程确认;支持:22:30列单+便笺+同伴提示。
情境:母亲L与12岁孩子K因作业常争执。希望“作业时段能先由孩子说顺序,家长少指挥”。
平庸版对话 | 优秀版对话 | 技术注解 |
---|---|---|
咨:你们觉得合作程度几分? 母:2。 咨:那下次争取到5吧,多劝劝孩子。 K:(沉默) |
咨:我们用“合作度刻度”,10分是晚上作业开始时,K能自己说出先后顺序,妈妈只给一句鼓励;0分是两个人都很烦躁、互相指挥的样子。以这个定义,妈妈几分?K自己几分? 母:我打3。 K:我打4。 咨:感谢你们的数字。各自想一想:是什么让它不是更低? 母:他有时自己会先拿出数学。 K:妈妈昨天先问“你先写哪个”,没直接说。 咨:如果各自上移0.5,今晚7点到7:30会发生什么小动作?说一句就好。 母:我先问“你打算先写哪一科?”然后等他回答。 K:我说出先后顺序,然后先写5分钟。 咨:谁会先注意到这0.5? 母&K:爸爸。 咨:我们把提醒放在冰箱上写“先问后说/先说再做”。 |
优秀版采用分别打分,避免单方贴标签;找“最小共识改变”;把+0.5拆为双方各自的微动作;设置家庭可见线索与见证人。 |
记录示例 目标:作业开始阶段的合作;刻度:母3、K4→计划各+0.5;证据:母先问一句,K说顺序并启动5分钟;线索:冰箱贴;见证:父亲。
情境:S,大学生,报告社交焦虑。我们同时使用“困扰强度刻度”和“信心刻度”。
对话片段 | 技术注解 |
---|---|
咨:关于“在小组里发言”,我们用两个刻度:困扰强度0=一点不困扰,10=你能想象到的最困扰;信心0=完全没把握,10=十拿九稳。现在各是多少? S:困扰7,信心3。 咨:是什么在起作用,让困扰不是8或9? S:如果我提前写下两句话,会稍微好点。 咨:信心从3到3.5,下一次小组你会做什么微动作? S:轮到我时先说“我有一个补充”,然后念出准备好的第一句。 咨:谁会注意到? S:同学L会笑着点头。 |
同时追踪困扰与信心,但各自锚定清晰;优先把信心+0.5转化为明日可执行的“第一句”,把“提前准备两句话”作为已有效的例外加以复制。 |
热线/急诊等高度压力场景,量表的目标是“初步稳定”。
“以‘此刻更安全’为10分,0为‘完全失控’,此刻你在哪?是什么让它不是更低?为了上移0.5分,在接下来的30分钟里,我们可以把谁叫进来、到哪里去、做哪一个小动作?”
简短量表(如ORS/SRS)提供“全局效能与关系反馈”,SFBT的0–10量表提供“目标层面的精细追踪”。二者互为镜头的广角与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