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谈记录与解决导向笔记

构建SFBT记录模板:目标陈述、例外证据、量表分数、下一步微目标与情境线索;学习简明、可追踪的笔记方法,支持跨次会谈衔接、团队协作与结果导向的督导沟通。

正文内容

导言:把“会谈记录”变成改变的仪表盘

在焦点解决短期治疗(SFBT)中,会谈记录不仅是“记发生了什么”,更是“指向下一步做什么”。你可以把解决导向笔记想象成导航仪:它不纠缠于过去走错了哪条路,而是不断更新当前位置、目标坐标和最近可行的拐点。好的记录让你在复盘、督导、跨次会谈衔接时,一眼看见可复制的成功线索与下一步微目标。

本节学习完成后,你将能够:
  • 用一个统一模板,清晰记录目标、例外证据、量表与下一步微目标。
  • 把“问题语言”转译为“解决语言”,并落实到可观察的行为。
  • 结合0–10刻度与ORS/SRS等反馈工具,形成进展追踪闭环。
  • 写出可供团队协作与督导快速理解的、结果导向的会谈笔记。

一、定义与边界:什么是“解决导向笔记”

定义:解决导向笔记是依据SFBT核心原则(短程、资源、面向未来、以目标为中心)撰写的会谈记录格式,聚焦于:

  • 来访者偏好与目标(而非问题扩叙)。
  • 例外与资源证据(已有效的微行为与条件)。
  • 刻度进展与下一步最小可行行动。
  • 情境线索与协同资源(谁、在何处、做什么)。

边界:本笔记用于临床工作与督导沟通的专业记录,不替代必要的评估、风险筛查与诊断性文档;在跨学科沟通时,需与机构既有模板(如SOAP/BIRP、DSM-5症状与功能描述)对接。

理论引用(事实性):SFBT的会谈焦点与语言策略源自Steve de Shazer与Insoo Kim Berg的工作传统,强调从例外、目标与资源出发开展短程介入;系统综述与Meta分析显示,SFBT在教育、成瘾、心理健康与家庭工作等领域总体呈小到中等效应;会谈内反馈工具(如ORS/SRS)与逐次追踪与更好结局相关联(Lambert & Shimokawa;Miller & Duncan)。

二、原理:为什么“这样记”有用

  • 注意力决定方向:记录框架引导咨询师与来访者把话题从“问题的细节”转向“可行目标与证据链”,减少无效扩叙。
  • 微小上移可被复制:把+1刻度的行为证据写清楚,便于下次“EARS循环”(引出—放大—强化—再开始)。
  • 反馈改善结局:逐次记录ORS/SRS与0–10刻度的变化,能及早识别进展停滞并微调策略。
  • 团队协作更顺畅:结构化笔记让同事与督导师在短时间内获得“目标—证据—下一步”的清单。
理论引用(理论性与证据)
  • “小改变带来大改变”与“问题与解决属于不同系统”为SFBT核心假设(de Shazer)。
  • 反馈知情治疗(F.I.T.)研究表明,标准化反馈(如ORS/SRS)可提升疗效、缩短疗程(Lambert;Miller & Duncan)。
  • SFBT的短期、资源导向路线与多项Meta分析一致,尤其在教育与家庭领域显示稳定效应(Gingerich & Peterson;Franklin等)。

三、模板:G-SERT-C 解决导向记录框架

把笔记写成“航海日志”:清晰的目标坐标(G),当前位置刻度(S),例外证据(E),资源关系(R),下一步任务(T),以及情境线索(C)。

要素核心问题写作规范示例片段
G 目标(Goal) 来访者希望“可观察地”发生什么? 谁/在何处/做什么/到何种程度;来访者主语;短期可行。 “李女士在早晨7:30前起床,10分钟拉伸,8:30前出门到办公室,周频≥4天。”
S 刻度(Scale) 现在处在0–10的哪里?+1意味着什么? 记录分数与“证据行为”;标注自评、他评差异。 “当前3→上周2;若到4=‘出门频率≥3天/周’。”
E 例外证据(Exceptions/Evidence) 何时问题较轻/未出现?做对了什么? 情境+行为+细节;避免抽象形容词。 “周三因与同事相约早餐,准时起床,无午睡;晚间情绪稳定。”
R 资源与关系(Resources/Relations) 谁/哪些条件在帮助? 人、物、制度与时间窗;可调动性。 “同事A的早咖啡邀请;手机7:20柔和铃声;阳台光照。”
T 任务与下一步(Task) 明天/本周最小可行步? 低门槛、可观察、可回顾;完成条件。 “周一、三、五与A约7:50地铁口见;抵达即简讯‘到了’。”
C 情境线索(Context Cues) 在什么线索下更容易做到? 环境触发器与阻断器;If–Then语句。 “若前晚22:45关灯,则第二天更易按闹钟起(≥70%)。”
文本版模板(复制即用)
G 目标:
S 刻度:当前__ / +1的证据__
E 例外证据:
R 资源与关系:
T 下一步:明日/本周的最小可行步__;完成条件__
C 情境线索:触发__;阻断__;If–Then__

四、与常见记录法的对接:问题语言 → 解决语言

用“翻译器”的心态:保留评估信息,但把表达从“缺陷-问题”转向“功能-目标”。

问题语言(示例)解决语言(目标/证据)记录提示
“社交焦虑严重。” “在周会中发言≥1次,时长≥30秒,声音清晰,目光扫视3次以上。” 转向可观察行为与情境;定义“足够好”。
“家庭冲突频繁。” “晚餐30分钟内彼此不打断,使用‘我陈述’≥2次,餐后共同收拾5分钟/天≥4天。” 锁定时间窗与礼貌行为;量化频率。
“注意力差、拖延。” “工作日9:00–9:25专注邮件清理,清单勾选≥8封,手机静音。” 场景化微任务;先建稳定的微习惯。
与SOAP/BIRP合并书写的最小范式
SOAP/BIRP域解决导向补充要点句式示例
S/Subjective偏好与期待语言“偏好:希望X在Y情境中达到Z标准。”
O/Objective例外与量表证据“例外:上周三完成A;刻度3→4证据为B。”
A/Assessment功能-目标对接“功能受限=目标分解为C、D;可复制条件为E。”
P/Plan微步与情境线索“若情境F,则执行G步骤;复盘点H。”

五、刻度与反馈:把“+1”写成可复制的证据

  • 0–10刻度:记录“当前分数、+1意味着什么、何者已在发生”。避免仅写数字,务必补充行为证据与情境标记。
  • ORS/SRS整合:在会谈开场记录ORS(主观困扰/功能)与结束记录SRS(关系/目标/方法/总体)。若分数低或下降,笔记中写清“调整点”。
微流程:刻度+EARS循环(用于复诊)
  1. 刻度更新:当前=__(上次=__)。
  2. E 引出:是什么让分数到__而不是更低?
  3. A 放大:当时谁在场?你做了哪一步?什么线索帮到你?
  4. R 强化:如何把这一步变成“可复制步骤”?
  5. S 再开始:基于此,下一步最小可行步是什么?
理论引用(事实性):会谈内常模化反馈(如ORS/SRS)与更快识别无效轨迹、提高结局和缩短疗程有关(Lambert & Shimokawa;Miller & Duncan)。在SFBT中,EARS循环是放大微小进展、维持改变轨迹的常用微结构(de Shazer传统)。

六、语言风格:让“目标”听得见、看得见

  • 当事人为主语:避免“问题把我怎样”,改为“我在……情境里做……”。
  • 可观察与可计量:避免“更好/更自信”,改为“举手发言≥1次/晚餐中不打断≥20分钟”。
  • 情境敏感:写清“何时、何地、与谁”,用If–Then句式固化线索。
  • 从缺陷到证据:把标签转译为行为证据与成功片段。
不良笔记句式优化后的解决导向句式理由
“情绪稍好。”“上周3天无午睡;晚间与伴侣散步≥15分钟,心率平稳。”可观察、可验证。
“沟通改善。”“晚餐中使用‘我陈述’2次,无人打断≥20分钟。”从抽象到行为标准。
“动机不足。”“若前晚22:45关灯,次日7:20起床率从30%到60%。”情境与概率化表述。

七、多方系统记录:共识目标与多方刻度

在伴侣/家庭/学校/组织中,记录时关注“最小可行共识”。

  • 分别记录各方的0–10刻度与“+1证据”。
  • 提炼“谁都能接受且可执行”的礼貌/协同步骤。
  • 把“共同看见的例外时刻”写入C情境线索,便于复制。
参与方当前刻度+1证据共识微目标
来访者4“争执时暂停30秒”“晚餐20分钟不打断;若升温,则双方各自喝水1分钟再继续。”
伴侣3“语速放慢、音量≤室内音量”
孩子5“完成作业后告知5分钟再讨论矛盾”

八、追踪与可视化:让进展“看得见”

把刻度当成“心率表”,小幅上移也要记录其“触发条件”。

会谈次序0–10刻度关键证据ORS/SRS要点下一步微目标
首访2ORS低;SRS良好观察任务:记录任何≥10分钟专注片段
第2次3周三午后专注20分钟ORS↑2分把20分钟复制到上午9点时段(周二/四)
第3次4三次晨间专注达成SRS↑;方法契合加入“完成后即时反馈给同事A”
小贴士:如何写“失败周”的记录?

仍然按G-SERT-C写,只是重点在“应对问句”的证据:什么让它没有更糟?你仍然维持了哪些底线?把“存活线索”转化为下周的可行步。

九、质量与督导:三项可审计指标

指标定义达标线自查问题
解决语言密度目标/例外/资源/任务相关句子的比例≥60%这份笔记中,以解决为导向的句子是否超过一半?
证据化程度含场景+行为+频率三要素的句子比例≥50%每个刻度数字都有“行为证据”吗?
闭环完整性“上次任务→证据→下一步”是否闭环≥80%会谈是否在每次复诊首段就复盘“何者有效”?

十、常见错误与修正

常见错误风险修正句式
只写情绪形容词不可追踪、不具可复制性“在X情境保持Y行为≥Z分钟/频次”
任务过大、无情境线索执行率低、挫败感高“If(线索),Then(微步),并记录证据”
忽略他评与系统因素家庭/团队对齐困难增设关系问句与多方刻度栏

十一、案例演练:从“流水账”到“解决导向笔记”

以下为虚构案例,聚合真实工作常见情境,用于训练记录与语言转译。包含平庸回复与优秀回复的对照与技术注解。

案例A:成人个体(工作拖延与晨起困难)

背景:李女士,32岁,近两月晨起困难、工作邮件处理拖延。首访ORS低,问题聚焦明确。

片段一:首访对话

平庸回复(咨询师):“听起来你最近挺辛苦的,那你觉得为什么会这样呢?”

优秀回复(咨询师):“如果明天醒来,事情变得足够好,你在7:30之前做的第一个不同会是什么?是在家里看到什么,或者你做了什么动作?”

技术注解:平庸版滑回“成因扩叙”;优秀版用奇迹问句拉向“可观察的晨间行为”。

首访记录(对照)

流水账式解决导向式(G-SERT-C)
“来访者很累,觉得自己自控差。谈到工作压力大、领导严格。晚上刷视频到很晚。希望改变但没动力。” G:7:30前起床,10分钟拉伸,8:30前到办公室,周频≥4天。
S:2(若到3=一周≥2天按时出门)。
E:周三因与同事相约早餐,准点出门;当晚未午睡、心情稳定。
R:同事A邀约;手机柔和铃声;阳台光照。
T:下周一/三/五7:50地铁口与A集合;到达即短信“到了”。
C:If 22:45关灯,则7:20起床率≥60%;阻断器=睡前视频>30分钟。

片段二:第二次会谈

平庸追问:“这周有没有更想起床一点?”

优秀追问:“这周你把2维持住了,哪天最接近3?那天起床前10分钟发生了什么,让它不更糟?”

技术注解:优秀版使用应对问句与比例化追问,把注意力放在可复制条件与“未更糟”的证据。

第二次记录(精要)

  • S:2→3(证据=周三、周五按时到公司)。
  • E:前一晚22:40关灯;把手机放到客厅;与A约好7:50。
  • T:保持周一/三/五集合;新增周二“单人出门彩排”,抵达公司后发送邮件“已开始清理收件箱”。

片段三:第三次会谈(巩固)

优秀总结:“今天从3到4的关键在于前夜关灯与清晨固定动作。我们把这两个步骤写进‘明早行动卡’,并加上触发线索,好吗?”

第三次记录(精要)

  • S:3→4(证据=本周≥3天9:00–9:25专注清理邮件)。
  • R:A的提醒短信;工位早光照。
  • T:打印“明早行动卡”:起床→拉伸10分钟→地铁→工位→邮件25分钟;若前夜>23:15仍清醒,则将闹钟推迟至7:30并短信告知A。
案例B:伴侣会谈(争吵升级、沟通冻结)

背景:王先生与赵女士,结婚5年,争吵时常升级。目标是建立“可观察的礼貌行为”,减少冲突强度。

片段一:首访对话

平庸回复:“你们为什么老吵架?过去发生了什么?”

优秀回复:“当晚餐‘还不错’时,家里看上去有什么不一样?餐桌上能看到的三个细节是什么?”

技术注解:优秀版转向“解决场景的微观线索”。

首访记录(节选)

  • G:晚餐30分钟内彼此不打断;若情绪升温,双方各自喝水1分钟再继续;餐后共同收拾≥5分钟。
  • S(多方):王3、赵4、孩子5;+1证据分别为“暂停30秒”“音量降低”“作业后再讨论”。
  • E:上周日外出就餐未争执;因有第三方在场、点菜前确认预算。
  • T:餐前30分钟设定“预算与议题卡”;餐中若音量>室内音量则启动“喝水1分钟”。

片段二:第二次会谈

平庸追问:“这周吵得少了吗?”

优秀追问:“哪天最接近你们的‘安静30分钟’?那天谁做了第一个不同?能否把这个动作排到第二位也做一次?”

第二次记录(节选)

  • S:王3→4、赵4→5;证据=“喝水暂停”成功2次;晚餐后共同收拾3天。
  • R:孩子提醒“喝水时间到”;厨房计时器。
  • T:把“喝水暂停”写成冰箱贴;加入“晚餐前先说谢谢今天的一件小事”。
案例C:青少年与学校(课堂坐不住)

背景:初二男生,小李,上课坐立难安、插话。

首访记录(节选)

  • G:每节课前10分钟保持安静坐姿,举手后发言1次;下课前完成课堂练习题≥2题。
  • S:自评3、班主任评2;+1=“前10分钟安静+1次举手”。
  • E:数学课能安静听讲10分钟,原因是“前排、手里拿减压球”。
  • R:数学老师愿意安排前排;同桌提醒;家长准备减压球与课前水。
  • T:本周二/四/五数学与英语课执行“前排+减压球+举手1次”,下课后老师打勾。

第二次记录(节选)

  • S:3→4(班主任:2→3);证据=数学与英语均达成;语文课未达成。
  • C:语文课因换座位到后排,且前晚睡得晚;加入If–Then:若前晚≥22:30睡,则早自习加10分钟走动;语文课调回前排。
  • T:维持“前排+减压球”,与语文老师沟通座位;课后自勾表继续追踪。

十二、把它落在纸面:一份“好笔记”的最小清单

  • 每次都有一个“可观察的目标句”。
  • 每个刻度数字后都跟着“证据行为”。
  • 至少写出一个“例外片段”的三要素(情境+行为+他人/线索)。
  • 下一步是“明天/本周能做”的微步,含If–Then情境线索。
  • 如使用ORS/SRS,记录“何处需要调整”。

当你能在3分钟内向同事清楚复述“来访者要到哪、现在在哪、靠什么上移+1、明天做什么”,就说明你的会谈记录正在为改变服务,而不仅是留痕。

方法小结(事实与实践):SFBT强调目标与例外的可观察化;逐次反馈(0–10刻度、ORS/SRS)与实践研究一致;把“+1”写成证据链,使用EARS循环放大,是连接会谈与日常改变的关键微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