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终结指征与节奏,使用回顾、证据盘点与未来预演巩固改变;设计复发应对的解决脚本与支持资源,完成仪式化肯定与自我叙事更新,帮助来访者独立维持新模式。
在焦点解决短期治疗(SFBT)中,终结会谈就像把帐篷的地钉扎牢——不是再搭新帐篷,而是确保你和来访者已经能把已搭好的帐篷稳稳地留在生活里。我们不会为了“聊完话题”而结束,而是为了“能持续地过上不同的日常”而结束。
定义:终结会谈是当既定目标达到或稳定维持、来访者对偶发波动有充足应对策略时,咨询师与来访者共同完成的结构化收尾,它包含“回顾—证据盘点—未来预演—复发应对脚本—仪式化肯定—跟进约定”。
原理:
目标:帮助来访者独立维持新模式,知道遇到波动时做什么,以及如何识别自己仍在进步路上。
维度 | 可观察终结指征(推荐作为“必要条件”) | 尚不建议终结的信号 | 对应的提问/工具 |
---|---|---|---|
目标达成 | 良构目标达成≥70%且有生活证据链;来访者能用自己的话复述“怎么做到的” | 目标仍抽象(如“想更好”),无法转述可观察行为 | 目标回顾问句;GAS(目标达成量表)简化版 |
例外稳定 | 至少2–3种“例外场景”可复现,且最近两周出现≥3次 | 例外偶发、无复现路径,靠外部偶然因素 | EARS循环;情境线索清单 |
自我效能 | 0–10“信心刻度”≥7,能说出“若退到5分时我会做……” | 信心高估但缺具体脚本;或信心≤5 | 刻度问句;“如果—那么”实施意图 |
功能改善 | 关键功能指标(如作息、沟通、出勤)稳定≥2周 | 指标波动大、无维持规律 | 功能监测表;简短行为日记 |
关系与支持 | 明确2–3个可调用支持者及求助方式 | 孤立,或支持者角色模糊 | 关系问句;支持网络图 |
反馈数据 | ORS/SRS稳定在个体基线之上,或已达个体临床意义改善 | 分数下降或波动显著 | ORS/SRS每次回顾(Duncan et al., 2003;Lambert, 2013) |
类比理疗:从高频刺激到低频维持,最后让身体自己跑起来。终结也需要节奏管理:
步骤 | 目标 | 关键问句/语言 | 输出物 |
---|---|---|---|
1. 回顾路径 | 确认从“0→现在”的上移轨迹 | “现在刻度几分?与起点相比,哪些证据说明你在上移?” | 刻度曲线+证据清单 |
2. 证据盘点 | 把成功具体化、可复制 | “哪三件小事最有帮助?它们在什么情境下发生?” | EARS表格:行为—情境—线索—协作者 |
3. 未来预演 | 把愿景转为近期脚本 | “明早若延续现在的7分,会出现哪些小线索?” | 明日微目标卡 |
4. 复发应对 | 提前“预演波动”,安装应对脚本 | “若从7掉到5,你通常会先留意到什么?那时第一步做什么最有用?” | 如果—那么计划(实施意图) |
5. 仪式化肯定 | 巩固新叙事与身份感 | “给未来的你写两句话:你是如何做到的、下一次会怎么做。” | 肯定函/徽记(来访者持有) |
6. 跟进与告别 | 明确回访窗口与自我监测 | “三个月后你会以哪些迹象判断‘仍在路上’?” | 自我监测要点+回访说明 |
事实 元分析显示,SFBT在多种情境(学校、初级卫生、成瘾等)中对功能改善有小到中等量效应,且短程优势明显(Gingerich & Eisengart, 2000;Kim, 2008;Kim et al., 2015)。
理论 终结中的“证据盘点”和“未来预演”与行为科学中的“实施意图”(如果—那么)和“情境线索绑定”原理一致,可提升行为的自动化执行概率(Gollwitzer, 1999)。
理论 “仪式化肯定”通过社会建构的方式强化身份叙事(“我是能做出微改变的人”),提高自我效能和维持动机。
1) 证据盘点(EARS循环微表)
E | A | R | S | 示例问句 |
---|---|---|---|---|
Ellicit 引出 | Amplify 放大 | Reinforce 强化 | Start again 再开始 | “再讲讲那次你是怎么做到的?还有谁注意到不同?” |
2) 未来预演与奇迹问句的“收官版”
3) 刻度的双重用法:维持度与信心度
4) 三段式反馈的终结版(肯定—桥接—任务)
部分 | 目标 | 语言模板 |
---|---|---|
肯定 | 具体化能力证据 | “你在两周内做了X、Y,尤其在Z情境下保持了A,显示出……(能力名词化)。” |
桥接 | 连接过去成功与未来场景 | “这些做法恰好适用于你描述的下周情境,因为……” |
任务 | 提出低门槛、可观察微行动 | “本周继续做‘有用的多一些’,尤其在【线索】出现时做【行为】。” |
把复发看作“路上的坑”,我们做的是在坑前插上醒目标志,并在背包里装好小梯子。
常见触发(If) | 早期线索 | 首选应对(Then) | 备选应对 | 支持者提醒语 |
---|---|---|---|---|
睡眠不足 | 入睡延迟>30min | 当晚30分钟放松程序+明日午间10分钟补觉 | 次日减少咖啡因、提前就寝30分钟 | “看到你超过11点还亮屏,我会提醒‘10分钟后关机’。” |
高压会议 | 心率加快、肩颈紧绷 | 会前3次方块呼吸+会议中“复述对方要点再回应” | 会后5分钟步行,给同事发一条感谢信息 | “会议前我发你‘记得方块呼吸’的小卡片。” |
社交回避倾向 | 临出门前想取消 | “只去20分钟”的最小承诺+到场后先打招呼 | 若仍不适,提前告别并保留下一次邀请 | “我和你约定第一杯饮料一起拿。” |
过去两周,我在三个早起日里做到了“不刷屏—洗脸—出门前喝水”。这些事告诉我,我能在困倦时选择小步行动。下次我晚睡时,我会用“短版入睡程序”,并对明早设“只起床五分钟”的闹钟。
要素 | 简明写法(示例) |
---|---|
目标与指标 | “两周内工作日7:30前出门≥4天;会议中先复述再回应≥2次/周。” |
刻度变化 | 起始3分→第2次会谈5分→第4次7分(证据:早起4天、会议复述3次) |
例外证据 | 周二、周四早起成功;触发线索:睡前把包放门口、闹钟远离床 |
复发脚本 | 若两天晚睡→执行“短版入睡程序+午间补觉10min”;联系同事L复盘 |
支持网络 | 伴侣与同事L;提醒语已确认 |
回访窗口 | 3个月内可预约一次回顾;建议自评刻度每周一次 |
常见陷阱 | 表现 | 纠正性语言/做法 |
---|---|---|
把终结当“总结发言” | 咨询师说得多,来访者少参与 | 改用提问驱动:由来访者说出证据与脚本;咨询师只做“桥接&微调” |
忽视波动的常态 | 把复发视为失败 | 正常化波动,预置If–Then脚本与支持提醒 |
目标仍抽象 | “感觉好多了”但缺可观察指标 | 回到良构目标五标准:具体、可观察、情境化、来访者主导、可行微步 |
过度依赖咨询关系 | 来访者担心“一停就会退” | 拉开间隔+支持者引入+自我监测清单;三段式反馈强调“你做成的” |
背景
来访者A,28岁,职场新人,主诉“拖延、会议发言紧张”。起始刻度3分。第1–3次会谈后,早起与会前准备形成例外,第4次会谈刻度7分。计划第5次为终结会谈。
第4次会谈(终结前一场)对话片段
咨询师(平庸版):听起来你好多了,那我们下次就结束吧。
来访者:嗯……好像也可以。但我有点担心后面又紧张。
技术注解:缺少指征检核、没有复发脚本,来访者担忧未被转化为可操作计划。
咨询师(更优版):现在你给自己打7分,和起点3分相比,哪三件最有帮助的“小动作”支撑了这4分的上移?
来访者:提前一晚把包放门口;会前写3个要点;轮到我时先复述他人观点。
咨询师:它们各自在什么情境最容易发生?谁能提醒你?
来访者:晚饭后收拾包最顺手;同事L会和我对一下要点;复述时我看着笔记更踏实。
咨询师:如果下周因为加班退到5分,你最先会注意到什么线索?那时第一步做什么最有用?
来访者:会晚睡,早起更难。我会用“短版睡前程序”,第二天午休10分钟补觉。
咨询师:很好。我们把这些写进If–Then卡片。若下次仍稳定在7分左右,你觉得是否适合进入收尾段?
来访者:可以,这样我更有底。
技术注解:完成“证据盘点—未来预演—复发脚本”的预安装,并共同预告终结。
第5次会谈(终结会谈)结构化对话
来访者:这周还在7分。周三晚睡,但第二天用了短版程序。
咨询师:你把波动当作信号,而不是失败。我们按收尾六步来走一遍,可以吗?
1. 回顾路径
咨询师:从3分到7分,哪一条证据最能说明“你自己在带动改变”?
来访者:即使晚睡,也能做短版程序。我以前会彻底放弃。
注解:把“坚持不完美也前进”命名为能力。
2. 证据盘点(EARS)
咨询师:讲讲上个会议你先复述再回应的细节?当时你看到了什么线索提醒自己这么做?
来访者:看到主持人点我,我先说“我听到两点…”,看着笔记更冷静。
注解:放大“线索—行为—情绪—结果”的链条。
3. 未来预演
咨询师:明早如果维持7分,出门前会出现的第一个小线索是什么?
来访者:包在门口,我会先喝水再出门。
注解:具体且情境化。
4. 复发应对(If–Then)
咨询师:若一周里连续两天晚睡,你的第一步是?第二步是?
来访者:第一步短版程序,第二步午间补觉10分钟,并请L会前拉我过一次要点。
注解:双层保障:自我—他人。
5. 仪式化肯定(三段式反馈)
咨询师:我想肯定你这段时间的“有计划地小步前进”。你把包放门口、写要点、先复述,这些做法在紧张场景尤其有效。接下来一周,保持这三件小事,尤其当看到包在门口或被点名时,继续做“先复述再表达”。你愿意给未来的自己写两句提醒吗?
来访者:愿意。我写在手机里。
6. 跟进与告别
咨询师:我们保留三个月内一次回顾窗口。期间你如何判断自己仍在路上?
来访者:每周至少两次先复述再回应;工作日四天7:30前出门。
结案记录摘录(示范)
条目 | 记录示例 |
---|---|
目标完成度 | 达成约80%;有明确证据(早起4/5天;会议复述≥2次/周) |
刻度变化 | 3→5→6→7(稳定两周) |
例外与线索 | 包放门口、会前要点、看笔记 |
If–Then脚本 | 晚睡→短版程序+午间补觉;高压会→方块呼吸+复述 |
支持网络 | 同事L为“会前对要点”的提示者;伴侣为“晚间关机提示” |
回访窗口 | 3个月内一次回顾;自评刻度每周一次 |
模块 | 你的要点 | 检查问题 |
---|---|---|
终结指征 | 刻度≥7;两周稳定;2–3个可复现例外 | “若退到5分,我是否有可执行脚本?” |
证据盘点 | 三件小事+对应情境线索 | “谁能提醒我在对的时刻做对的事?” |
未来预演 | 明日第一个可见线索 | “我能拍照/打卡留下证据吗?” |
复发脚本 | If–Then×2(主、备) | “脚本是否无需额外资源即可执行?” |
仪式化肯定 | 两句肯定函+能力命名 | “语言是否具体、基于证据?” |
跟进与告别 | 回访窗口+自评频率 | “我如何判断仍在路上?” |
终结会谈的价值不在于画上句号,而在于把句号变成“可复制的逗号”——来访者带着能力与脚本继续写自己的段落。用证据说话、用脚本应对、用仪式加固,再加一个温柔的回访窗口,你就完成了从“帮助者”到“见证者”的专业交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