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区分三类合作定位并匹配干预策略:访客型以关系与观察任务为主,抱怨者以例外与量表为桥,顾客型聚焦具体行动。掌握转换性语言,促使合作等级升级,增强目标达成概率。
在短程会谈中,我们经常遇到三类典型开场:有人被动而来、对他人不满却难以提出自我目标、也有人已经准备好做出具体改变。焦点解决短期治疗(SFBT)将这三种合作姿态称为“访客(Visitor)”“抱怨者(Complainant)”“顾客(Customer)”。像给对话“选档位”一样,对应不同档位使用不同语言和任务,会谈就更顺畅、更有效。
学完本章,你将能够:
是什么:
为什么重要(理论与机制):
理论提示: 来访者合作等级源于SFBT早期团队(Steve de Shazer、Insoo Kim Berg 等)的实践总结,用作会谈中的“工作假设”。其目的不是贴标签,而是帮助治疗师在不同起点采用合适的语言与任务,以维持联盟并逐步将注意转向可控改变。与社会建构主义一致,这一分类强调“意义在对话中生成”,升级依靠语言将关注从问题与他人,移向首选未来与自我可控的行为线索。
实证脉络: SFBT的研究与更广泛的心理治疗证据表明,目标一致与治疗联盟与结局相关;在SFBT中,量表问题与例外探询可作为从抱怨向行动过渡的桥梁。需注意:合作等级是动态变量,不是人格特质;升级不是强迫说服,而是共同建构可执行目标的过程。
步骤一:快速识别当下合作等级(首访前10分钟的“定位”)
步骤二:匹配策略与会谈目标
合作等级 | 典型特征 | 当次会谈主要目标 | 问句焦点 | 家庭作业/任务 | 升级迹象 |
---|---|---|---|---|---|
访客 | 被动、外在动机、缺少自我目标 | 建立联盟、了解情境、识别首选未来线索 | 关系澄清、好奇式探询、无压力的观察 | 轻量观察任务(例如“注意哪怕一点点好转的时刻”) | 开始愿意在量表上给出数字或描述“更好一点”的迹象 |
抱怨者 | 能清楚抱怨,但缺少自我可控改变 | 把抱怨转译为可观察的首选未来与自我行为 | 例外提问、量表定位与“向上0.5”微步 | 具体但低成本的尝试(在自己控制范围内) | 说出“我可以做的一个小变化”并愿意尝试 |
顾客 | 目标清晰、愿意行动与追踪 | 细化计划、设定证据、准备复访回顾 | 情境-行为-证据(S-B-E)细化、障碍预演 | 任务化行动与自我监测(量表/日志) | 稳定执行并在复访中报告具体证据 |
步骤三:使用“转换性语言”促进升级
步骤四:任务匹配与边界提醒
个案背景: 小林,大学二年级,辅导员转介。诉说室友“很吵”“不讲卫生”,自己因此失眠、心情差。来谈动机主要来自辅导员建议。
对话:
来访:我也不确定来聊这个有没有用,老师说可以试试。
咨询:你愿意来,已经在为自己做点尝试。为了让这次对你有一点点价值,结束时你希望带走什么?【注释:访客定位,使用“有用性”对焦,降低门槛】
来访:也许…如果能少点烦就好了。
咨询:当你说“少点烦”,在你的一天里,会出现什么小迹象,提示它少了一点?【注释:把抽象感受转译为可观察迹象,开始向抱怨者桥接】
来访:比如晚上能更快睡着吧。
咨询:最近有没有哪天,入睡比平时稍微快一点?那天有什么不同?【注释:例外探询,抱怨→可控差异】
来访:前天吧,可能因为我晚点回宿舍,室友已经睡了。
咨询:这算一个线索。若把“最近睡得怎么样”放在0到10的量表上,你现在在哪一格?为什么不是更低?【注释:量表定位并放大已有应对】
来访:大概4。不是更低…我有时会听音乐转移一下。
咨询:这说明你已经在做一些有效的尝试。若从4到4.5,你会做出哪一点点不同,别人能看到的?【注释:微增策略,抱怨者→顾客】
来访:也许我可以在11点前把要用的东西都准备好,不用来回找,心更静。
咨询:具体说,今晚你会在几点、在哪儿完成准备?做到后,有什么迹象表明你完成了?【注释:任务S-B-E化,顾客化】
来访:10点半,在书桌把明天的资料装好。迹象就是11点前关灯,不再起身找东西。
咨询:很好。下次见面前,请观察这件事完成了几晚,并在0-10上标记变化。若有任何一晚不顺,也记录你是如何“维持在4而不跌到3.5”的。【注释:任务与自我监测并置,含稳定策略】
与其他技术的联动:
你的练习:
提示:本章为“语言与流程”层面的训练,旨在提升对话聚焦与任务匹配能力,不等同于临床执业资格。涉及高风险议题时,请遵循所在机构与法律法规的评估与转介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