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姿态入手训练好奇心的提问路径,保持尊重与协作。课程将示范如何以双重聆听承接来访者经验,并将微小线索发展为偏好身份的厚描述,提升对话的流动性与安全感。
本章为叙事疗法实践证书(在线)第5课,承接第4课“非病理取向与去中心化而有影响力”,为后续第6课“双重聆听与厚描述”打地基。重点放在可操作的会谈姿态与好奇心的提问路径,避免与后续课程的技术细节重复。
情境:第一次会谈,来访者说“我总是失败的人”。如果我们急于解释或干预,常会强化“问题饱和叙事”。相反,当咨询师以去中心化而有影响力的姿态,带着尊重与好奇,运用双重聆听承接经验,并把微小线索发展为偏好身份的厚描述,安全感与对话流动性随之提升。
完成本章后,你将能够:
理论引用
以下路径以“姿态→好奇心→双重聆听→放大线索”为主轴,与第6课“厚描述”与第12课“解构式提问”相衔接,但不重复其细化地图。
目标 | 叙事式好奇问句 | SFBT典型问句 | 联动时机与提示 |
---|---|---|---|
放大可行之处 | “它不占上风的那些时刻,发生在怎样的情境里?” | 例外探询:“最近一次稍好一点是什么时候?” | 先以叙事语言铺垫情境,再用例外问句定点与命名。 |
量化动能 | “这个新线索对你有多重要?谁会最先看见变化?” | 量表问句:“现在是几分?升半格需要什么?” | 先谈意义再上刻度,有助于把数字转译为可执行支持。 |
未来感召 | “如果这个偏好身份更常出现,它的一天会被谁见证?” | 奇迹问句的简化版:“明早醒来更好了一点,会有什么不同?” | 使用来访者词汇勾勒“明天的小不同”,避免宏大承诺。 |
个案背景:L,28岁,产品经理。自述“我总让团队失望”,将“内心批评者”称为“挑错放大镜”。本次为首次会谈的中段(第15–25分钟)。
[来] 最近需求评审,我又卡壳了。我大概就是不行的人。
[师] 你给它取名“挑错放大镜”,这个称呼很形象。它靠近时,通常先做些什么?【注释:去中心化,沿用来访者命名;开始外化问题但不展开地图细节】
[来] 它会盯着我脑子里所有可能出错的地方,然后让我沉默。
[师] 在它让你沉默的那些时刻里,你有没有做过任何微小的回应?哪怕只有一点点?【注释:双重聆听,寻找能动性线索】
[来] 我会先把手放在桌面,深呼吸两次。
[师] 这个深呼吸像一面小盾牌。它出现过的最近一次,是在什么时候?谁在场?【注释:情境化、具体化】
[来] 上周三。领导和两个同事在。
[师] 你选择留下来并深呼吸——这件事对你意味着什么?它代表了你看重的什么?【注释:从事件走向价值-意向】
[来] 代表我不想再靠逃避过关。我想负责任。
[师] “负责任”在你的生活里从什么时候开始变得重要?有谁见证过它?【注释:连到价值历史与见证者】
[来] 大学做社团时。学姐说过我可信赖。
[师] 如果那位学姐今天在场,她会如何描述你刚才的做法?【注释:社会回应的想象,预备见证语言】
[来] 她会说,我在困难里仍然选择承担。
[师] 若为“承担者”的这面小盾牌写一句携带句,你愿意怎么写在手机里?【注释:文档化雏形】
[来] “深呼吸两次,然后说出我已准备的第一句话。”
[师] 在1到10的刻度上,这面盾牌现在在哪个位置?往前半格,需要什么或谁的支持?【注释:与SFBT量表联动,把意义转为微行动】
[来] 6分吧。需要同事提前帮我过一遍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