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与青少年的SFBT适配

学习以发展水平为依据的语言调整与游戏化工具,将目标转化为可见行为与情景剧。掌握与家长协作的三角会谈结构,平衡需求与资源,提升学校与家庭场景的迁移效果与持续性。

正文内容

儿童与青少年的SFBT适配:发展水平、游戏化与家校三角会谈

引言:一位三年级学生在早晨出门、课间人际、作业时间都屡屡遇到冲突。成人的提醒越多,孩子越抗拒。如何不用长篇说教,而用孩子听得懂、做得到的语言,帮助他在一周内看到“稍微更好”的迹象?焦点解决短期治疗(Solution-Focused Brief Therapy, SFBT)在儿童与青少年中的适配,核心就是三件事:按发展水平说话、把目标变成可见的小行为、让家庭与学校用同一种“可见证据”说话。

学习目标(学完本章,你将能够):

  • 基于发展水平,选择恰当的语言与游戏化工具(如表情量表、积木、角色扮演)。
  • 将抽象诉求转化为可观察、可验证的行为与情景剧脚本。
  • 设计儿童与青少年适用的奇迹问句与量表问句变式,并能独立提出3种有效变体。
  • 开展与家长的三角会谈:结构、分工与反馈环的建立,平衡需求与资源。
  • 制定家校迁移与持续计划,让会谈中的微改进在真实生活中稳定出现。

核心概念解析(是什么 与 为什么)

是什么:儿童与青少年的SFBT适配,是在SFBT的核心假设与技术框架下,针对未成年人在认知发展、语言理解、注意跨度与依附系统等方面的特点,进行语言调整与媒介替换(如图片、道具、动作)、目标行为化与家庭-学校支持的系统对齐。

在SFBT中的位置:本章位于课程第21讲,承接前述对核心问句体系、奇迹问句、量表评估的通用原则,专注于“如何按发展水平落地”,以及“如何与家长共建可见的证据与任务”,避免与学校心理服务(第22讲)和家庭会谈(第24讲)的大场景策略重复。

为什么有效

  • 社会建构主义视角:意义在互动中生成。儿童易受情境线索与语言框架影响,以具体、游戏化的对话更能触发“我能做到”的内在叙事。
  • 微改变机制:小而可见的改变能快速反馈成功体验,强化自我效能,促使下一步行动。
  • 系统支持:家长与学校采用同一“迹象-量表-反馈”的语言,有助于稳定化和迁移。

理论摘录

Steve de Shazer常用的原则是:如果某事有效,就多做一些;如果无效,就停止并换一种。在儿童工作中,这意味著优先放大已经可行的微行为与例外时刻。

Insoo Kim Berg强调:用来访者的语言谈论改变。对儿童来说,这通常是具体的、可见的、可被演示的行为线索,而非抽象概念。

实证概览:多项在学校与家庭情境的研究与评估显示,SFBT能够在短程内提升目标清晰度、课堂/家庭适应与家长满意度,对内化与外化问题的改善呈小到中等幅度,尤以可观察指标与例外扩展最为稳健。

实操技术与步骤分解(怎么做)

总流程图(图表式语言):发展水平快速评估 → 建立合作与安全 → 儿童版目标行为化 → 奇迹问句/例外提问 → 儿童量表与微增 → 三角会谈与任务分配 → 家校迁移与反馈环 → 追踪微调。

步骤一:发展水平快速评估(2-3分钟可完成)

  • 关注四要素:词汇理解、抽象概念把握、注意时长、情绪调节与冲动控制。
  • 微工具:让孩子选择喜欢的表达方式(画、贴纸、摆积木、手势评分)。
  • 时间与节奏:年幼者5-10分钟一个小循环;青少年可15分钟一个主题。
发展阶段 语言策略 推荐工具 目标表述例 量表替代
小学低年级(约7–9岁) 短句+具体名词,少抽象 表情贴纸、积木、情景卡 上学前5分钟穿好鞋,不用第三次提醒 5格表情尺或10格卡片
小学高年级(约10–12岁) 加入顺序词:先…再… 任务清单、时间沙漏 回家30分钟内开始作业,先数学再语文 阶梯图(0–10)
初中(约13–15岁) 允许简短抽象概念,仍需迹象化 自评表、手机打卡 上课时能举手一次并完成课堂练习 0–10数字尺+证据栏
高中(约16–17岁) 合作制定标准,关注可控范围 周计划、同伴支持卡 每晚23:30前熄灯,早晨7:00起床 0–10数字尺+趋势图

步骤二:建立合作与安全(3–5分钟)

  • 选择表达通道:问孩子更喜欢“画一画、摆一摆、还是说一说”。
  • 去评判化开场:你最希望哪个小地方先变得容易一点?
  • 证据型赞赏:抓取任何可观察努力,如“你刚才先想了5秒再回答”。

步骤三:儿童版目标行为化(5–10分钟)

用孩子的日常时间线把抽象期待转为“情境-行为-证据”。

  • 模板:当[情境]发生时,你会[可见行为];我们能从[证据]看出来。
  • 例:当闹钟响第二次时,你起床把脚放进鞋里,我们从不需要第三次提醒看出来。

步骤四:奇迹问句儿童变式(5–8分钟)

点此展开:年龄分层的奇迹问句范例
  • 小学低年级:如果今晚有个小小的魔法,明早有一件事情变得更容易做了,会是什么?你会先看见什么画面?
  • 小学高年级:假如明早起床像滑梯一样顺畅了,你做的第一件小动作是什么?接着呢?
  • 初中:如果问题减轻到刚刚好可以应付,你的一天会多出哪3个微小迹象?别人会怎么注意到?
  • 高中:如果明天是较好的那天,时间线从起床到睡前,会出现哪3个能被拍照记录的证据?

步骤五:例外与资源提问(5–8分钟)

  • 例外捕捉:最近什么时候麻烦小一点?那时你做了什么不同的小动作?谁帮了你?
  • 资源地图:画出“谁在我这边”的支持卡(家长、老师、同伴、物品/环境)。
  • 复制条件:下次如果想再发生一次那样的小顺利,需要哪两样东西在场?

步骤六:儿童量表与微增(3–6分钟)

  • 工具替换:表情温度计、十格阶梯、星星进度条,均可等值映射到0–10。
  • 追问路径:现在在哪一格?为什么不是更低?再往上半格,你会做什么不同?我们能看见什么?
  • 证据化:把“半格”翻译为1–2个可在24–72小时内完成的微动作。

步骤七:三角会谈结构与分工(家长-孩子-咨询师)(10–15分钟)

目标:把孩子的“首选未来”翻译成家长可观察、可支持的迹象,并建立反馈环。

阶段 咨询师语言要点 家长角色 孩子角色
1. 先听孩子(约3–5分钟) 邀请孩子描述1个想先变好的小地方与可见迹象 倾听、不打断、记录迹象词 用自己的词描述小目标
2. 翻译与对齐(约5–8分钟) 将孩子语言转译为3–5个可观察迹象,请家长补充情境提示 提出可提供的环境支持、提醒方式 确认哪些支持最有用/不喜欢
3. 任务与责任(约5–8分钟) 制定一项低成本“小尝试”,明确谁在何时做什么 执行支持、提供正向反馈 完成微行为、回馈体验
4. 量表与反馈环(约3–5分钟) 统一量表与证据,约定记录与下一步 每日简讯号打卡、不做长评判 自评并给出一个改进想法
  • 家长沟通模板:当你看到[孩子的迹象],请用[具体肯定]回应,并提供[轻提醒方式],避免长篇指导。
  • 避免事项:替孩子代答、将目标仅定义为分数/排名、使用羞辱/威胁性语言。

步骤八:家校迁移与持续(5–8分钟)

  • 同语言策略:把会谈里的“迹象词”和量表带到家庭/课堂,例如“第二次提醒内完成”。
  • 情景剧/角色扮演:排练目标情境的脚本(如早晨出门、作业开始),设置两种版本:正常版与困难版(应对策略)。
  • 成功日志:用一行三列格式记录“今天的迹象-量表-支持者”。

问句范例库(可直接使用)

  • 开场聚焦:今天如果有一件小事更容易,你希望是哪一件?
  • 迹象化:我们怎么从你的动作看出来它更容易了?能被拍照的是什么画面?
  • 例外放大:上周哪一天这件事稍微顺一点?你做了哪一个不同的小动作?
  • 量表推进:从现在到更好一小步,你会做哪两样不同?谁会第一个注意到?
  • 家长协作:当你看到孩子做到了其中一个小迹象,请用一句什么话告诉他“我看见了”?

应用演示:案例与对话分析

个案背景:L同学,10岁,小学四年级。困扰:作业拖延、早晨出门慢。家长诉求:减少催促、提升自理。孩子诉求:想让大人少催,自己“能快点开始”。

对话逐字稿(节选)

咨:如果今晚有个小小的魔法,明早哪一件事会更容易一点?

儿:穿鞋。

咨:更容易的样子会是怎样?我们会看到什么画面?

儿:我自己穿上,不用妈妈喊三次。

【注释】将抽象的“容易”转译为可观察迹象:“不需第三次提醒”。

咨:你觉得现在在0–10的梯子上,这件事在哪一格?

儿:4。

咨:为什么不是更低,比如2?

儿:有时候我会在第二次就穿。

【注释】发现例外:第二次提醒内完成。

咨:往上半格到4.5,你明早会做哪一个小动作有点不同?

儿:闹钟响第二次我就坐起来。

妈:我可以把鞋子放到他床边。

【注释】引入家长支持为情境提示,避免指责。

咨:很好。那我们拍一张想象中的照片:闹钟第二声,你坐起来,鞋在床边,你把脚伸进去。我们会把这张照片叫“第二声起”。

儿:(点头)

咨:明晚我们用星星打卡,出现这个画面就贴一枚星星。可以吗?

儿:可以。

【注释】将迹象固化为命名的“照片”与打卡,形成可见证据与反馈环。

常见挑战与整合应用

  • 孩子说“我不知道”:改用封闭选择或情境卡片(这三张卡,哪一张像明早更好的样子?);允许先画再说;用手势量表回答后追问“多半格需要哪一个动作不同”。
  • 家长主导、替孩子代答:用结构保障孩子先发言3–5分钟;将家长陈述翻译为可观察迹象并返还给孩子确认;对家长使用循环问句(当他这样做时,你注意到哪一点更容易与平静?)。
  • 目标冲突(孩子要“少催”、家长要“效率”):寻找最小交集,如“第二声内起身”;制定双层目标:孩子行为迹象+家长支持方式与反馈句式。

与其他技术的联动

  • 与例外提问:儿童更易从具体片段回忆入手,将“顺了一点”的时刻拆成动作-提示-支持三元。
  • 与量表问题:用表情/阶梯替代数字,仍保留“为什么不是更低”“半格怎么上”的推进路径。
  • 与行为化练习(CBT要素的嵌入):在SFBT框架下把微目标做成日常小实验,但保持解决导向语言与短程聚焦。

边界与风险识别(适配与不适配)

  • 优先转介/联合处理:当前自杀/自伤高风险、精神病性症状、严重饮食障碍、虐待/安全风险正在进行、语言沟通严重受限导致目标无法行为化。
  • 可作为补充:注意力/执行功能困难、轻中度焦虑或抑郁、家庭沟通紧张、学习动机不足等。
  • 原则:在知情的前提下理解症状维度,将可控部分翻译为可观察目标,与必要的医学/学校支持并行。

本章总结与行动指南

  • 按发展水平调整语言与媒介,用可被“看见/拍照”的迹象定义目标。
  • 奇迹问句与量表问句要做成儿童可感知的版本,并始终追回到“下一步的微动作”。
  • 三角会谈的价值在于把孩子的目标翻译为家长与学校可支持的证据与反馈环。
  • 迁移与持续依赖同语言策略、角色扮演与最小可行任务的稳定重复。

你的练习

  1. 针对7–9岁、10–12岁、13–15岁分别写出1条奇迹问句与1条量表追问,并将其各自转译为1个可见迹象与1个微动作。
  2. 选择一个常见情境(如作业开始、早晨出门、课间相处),用“三张照片”法写出首选未来的三帧画面,并设计一条家长支持语与一条同伴支持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