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心理服务中的SFBT实践

围绕迟到旷课、人际冲突与学习动力等议题,设计5—8次短程方案。学习与班主任、家长协作的目标一致化流程,利用校内资源形成支持网络,并用量表追踪行为迹象与学业相关进步。

正文内容

学校心理服务中的SFBT实践

学校心理服务中的SFBT实践|引言与学习目标

在校园心理服务中,我们常见到三类高频议题:迟到与旷课、人际冲突、学习动力低。相比“为什么总这样”,焦点解决短期治疗(Solution-Focused Brief Therapy, SFBT)更关心“接下来怎样更好一点”。学校场域强调时间效率、可观察改变与多方协作,SFBT的目标化、资源化与短程化特征,天然契合这一要求。

学完本文,你将能够:

  • 清晰复述“学校SFBT”的三大核心:目标迹象化、三方一致化、支持网络化。
  • 独立设计一个围绕“迟到/冲突/动力”的5—8次短程方案与每次会谈的关键步骤。
  • 使用奇迹问句、例外提问与量尺问题在校园语境中推进具体改变。
  • 与班主任、家长完成目标一致化流程,并用量表与行为指标追踪进步。
  • 识别边界与转介情形,确保安全与伦理合规。
理论提示: SFBT由Steve de Shazer与Insoo Kim Berg发展,强调“来访者是自身生活的专家”“小改变可推动大改变”“语言参与塑造现实”。在学校环境,实证研究在学业参与、课堂行为与出勤方面显示积极效果,尤其当目标被转译为可观察迹象,并伴随简短、频密的反馈环(如量表与教师微观察)。

核心概念解析(是什么 与 为什么)

是什么: 学校心理服务中的SFBT,是将SFBT的目标化、例外化与量表微增策略,嵌入校园生态系统的一套短程对话与协作流程。其关键是:以学生为中心,同时与班主任、家长进行“可观察目标”的一致化;以“下次之前的微行动”为单位推进;用简短量表与行为数据形成反馈环。

为什么有效:

  • 目标行为化:校园改变需要被看见与被记录(如“本周迟到不超过1次”),从而便于强化与协作。
  • 例外与资源:学生往往已有成功片段(如“周三从不迟到”),提炼其条件更容易复制。
  • 量表微进步:用0–10分的微提升(如“+0.5”)连接“意愿—行动—证据”,减小改变门槛。
  • 三方一致化:学生、教师与家长在目标与证据上的一致,大幅提升生态支持与维持力。
位置定位: 本章位于总课程第22讲,聚焦学校场景的方案化实践。你将整合第9–11讲的奇迹问句、例外提问与量表用法,但不重复其通用原理,而是强调在校园生态中的流程化落地与协作技巧。

实操技术与步骤分解(怎么做)

以下以“5—8次短程方案”为蓝本,给出流程化步骤。可依据风险、目标与资源密度调整为5、6或8次。

步骤总览(可折叠)
  • 第0步(入组与基线):同意与告知、风险初筛、目标初步行为化与基线记录。
  • 第1次(首访-学生):首选未来与奇迹问句、初始量表、微行动设定。
  • 第2次(一致化会谈-协作):与班主任/家长完成目标迹象与分工的一致化。
  • 第3–5次(复访-推进):例外提炼、量表微增、任务调整与赞赏反馈。
  • 第6次(巩固-转段):稳定化、广化情境、复发预防与自我监测安排。

第0步:入组与基线(会前/首周)

  • 家校同意与边界:向学生说明保密边界与例外(如伤害风险)。与家长、班主任达成信息共享范围与频率(例如每周一次不含敏感细节的进展要点)。
  • 风险初筛:若存在自杀意念、严重欺凌或显著功能受损,优先启动学校危机流程与转介(见“适配与边界”)。
  • 目标初步行为化:将“想更自律/合群/想学”转译为可观察指标(例如“本周出勤满5天”“每节课至少发言或完成随堂练习一次”)。
  • 基线记录:收集过去2–4周数据:迟到频次、缺课时长、作业完成率、课堂参与、冲突事件。采用简表记录。
项目可观察定义基线(2周)数据来源
迟到/旷课迟到≥5分钟计1次;旷课=整节缺席迟到6次,旷课1节班级考勤表
课堂参与每节课完成随堂任务或举手/小组发言≥1次平均每节课0.4次任课教师打勾表
作业完成按时提交/补交视为完成两周内完成率60%作业登记册
人际冲突被记录的争执/投诉两次言语冲突德育处/班主任记录

第1次:首访-学生(45–50分钟)

  • 建构首选未来(奇迹问句-校园版)
    • “如果今晚发生一个小小的‘校园奇迹’,明早来到学校,哪些小迹象会让你第一时间觉得‘今天更顺’?”
    • “在第一节课上,什么会让你觉得‘比平时好半格’?你会做的第一个小动作是什么?”
  • 迹象化与情境化
    • 时间与情景:入校门/课间/午休/自习。
    • 行为与证据:脚步速度、眼神接触、座位选择、笔记完成、与谁说了什么话。
  • 初始量表
    • “以0–10表示你现在的状况与首选未来的距离,你给几分?为什么不是更低?”
    • “若从现在上0.5格,明天最小的证据是什么?”
  • 微行动与作业
    • 观察任务:记录任何“比平时更顺”的片刻,拍照或用便签标记。
    • 微行动:例如“提前5分钟出门;进教室先把数学本翻到今天页;第一节课试着抬头看老师3次”。

第2次:目标一致化会谈(与班主任/家长,30–40分钟)

  • 一致化目标:将学生表述转译为学校可见的指标,确保三方描述一致。例:“本周迟到不超过1次;课堂参与每节至少1次;每日与同桌无负性冲突”。
  • 分工与支持
    • 班主任:提供“早晨签到台”与“课前提醒卡”。
    • 家长:协助前一晚收拾书包,早晨出门时间提前10分钟。
    • 学生:完成“首节课三次抬头+一次参与”的自我记录。
  • 反馈通道:建立每周一次的微反馈表,采用简短量表与勾选。
本周目标学生自评(0–10)教师观察(达成/未达成)家长支持要点
迟到≤1次————睡前打包、出门前提醒
每节参与≥1次————回家时询问“今天哪节参与最顺”
无负性冲突————晚间情绪卸载10分钟

第3–5次:复访推进(每次30–45分钟)

  • 回顾进展:从“哪里更好”开场,具体到情景与行为。
  • 例外提炼
    • “哪一天来得最顺?那天出门/路上/进教室发生了什么不同?”
    • “与谁的互动帮了你?能否复制到其他课?”
  • 量表微增
    • “这周你给哪一格?有哪些证据让分数比上周更高?”
    • “再上0.5格,下一步最小行动是什么?何时、在哪一节、和谁一起?”
  • 精准赞赏
    • 将赞赏指向“努力—策略—证据”,如“你昨天提前5分钟到校,说明你能把晚上的准备用到早晨的行动上”。
  • 任务微调:根据实际,降低或提升任务难度,保持可见成效。

第6次:巩固与转段(30–40分钟)

  • 稳定化脚本:总结成功条件,形成“可复制清单”。
  • 广化情境:将有效做法扩展至不同学科、午休/社团等。
  • 复发预防:识别高风险情境(如阴雨天起床难),预设“最小可行应对”。
  • 自我监测:将量表与微日志交由学生自管,设置每两周一次自检点。

问句范例库(情境化模板)

迟到/旷课
  • “哪天更容易准点?那天你前一晚做了什么不同?”
  • “如果明早能上到更好的半格,出门前你会多做一个什么小动作?”
  • “从0到10,你现在是几?是什么让它不是更低?哪些做法值得保留?”
人际冲突
  • “最近一次‘差点吵起来但没吵’是什么时候?你做了什么让它没有升级?”
  • “如果午休更顺,你会先对同桌说什么?对方可能会有什么反应作为成功的迹象?”
  • “当情绪到来时,你已经做过哪些让自己不更糟的事?”
学习动力
  • “上一节课里最专注的3分钟发生在什么时候?当时具体在做什么?”
  • “如果今晚作业能更顺利一些,房间/桌面/时间安排会有什么小改变?”
  • “从0到10,你的完成作业自信是几?再上0.5需要哪个小帮手或环境支持?”

应用演示:个案与对话分析

个案背景: 初二学生“小林”,近两周迟到6次,一次旷课;语文课与同桌有口角;数学作业拖延。家长早班,早晨监管有限。班主任愿配合。

对话逐字稿(节选,首访-学生)

咨=咨询师;林=小林

咨:如果今晚发生一个小小的奇迹,明早你到校的第一件小事会让你觉得“今天更顺”,那会是什么?
【注释:奇迹问句—聚焦“第一迹象”,避免空泛愿望】

林:可能是我不慌,进门就直接去教室。

咨:你走进教室会做的第一个小动作是什么?
【注释:迹象化—要求可观察微行为】

林:先把数学本翻到今天那一页。

咨:用0–10来表示你现在离这个画面有多近,你给几分?为什么不是更低?
【注释:量表—“为何不是更低”强化已有资源】

林:大概4。不是更低,因为我有两天是准时的。

咨:那两天发生了什么不同?从前一晚开始算。
【注释:例外提问—扩展到前因条件】

林:前一晚把书包收拾了,早上就没找东西。

咨:如果从4到4.5,明早你会多做一个什么最小动作?在哪个时间点?
【注释:微增—定义“+0.5”的最小行动与情境】

林:睡前把数学本放最上面,早上到教室就翻开。

咨:谁可以是你的小助手?一句提醒就好。
【注释:系统资源—激活最小支持】

林:同桌。他看到我没翻就提醒我一句。

咨:当他提醒,你会如何回应表示感谢?
【注释:预演互动—为积极循环铺路】

林:我就点头说“好”,然后马上翻。

咨:好,我听到你已经做到过两天的准点,还找到一个具体可复制的办法。到下次见面前,你愿意试试这两个动作吗:睡前把数学本放最上面;早上进教室先翻开?用小贴纸记下哪天做到。
【注释:任务化+赞赏—具体、证据导向】

短程方案蓝图:5–8次结构化计划

次序目标焦点核心技术协作要点任务示例进展证据
1首选未来、初始量表奇迹问句、迹象化、量表暂缓评判,建立合作“三件小动作”清单学生自报+首周勾选
2目标一致化目标行为化、契约化与班主任/家长对齐角色分工卡每周微反馈表
3例外与复制例外提问、情境分解微增对齐课堂节奏“准点两步法”微练习迟到频次下降
4量表微增“为何不是更低”与+0.5教师打勾与即时赞赏“首节参与一次”卡片参与次数上升
5冲突调节应对问句、循环问句预演对话与班规共识“降温三步”贴在文具盒冲突事件减少
6巩固与广化成功地图、预防脚本家校保持低强度支持两周自我监测表稳定维持2–4周

监测与反馈:量表与学业相关指标

建议采用“短而频”的追踪:每周一次、每次不超过3个指标。既包含主观量表,也包含可观察数据。

维度量表问题客观指标数据来源
出勤与准点“这周准点自评分(0–10)?”迟到/旷课次数班级考勤
课堂参与“专注与参与的感觉分?”每节课参与≥1次的比例任课打勾表
作业完成“完成作业的把握分?”准时提交率作业登记
人际互动“和同伴相处的顺畅分?”冲突事件记录德育/班主任
微反馈表(口袋版示例)
  • 本周最顺的一刻是:________
  • 我做对的一件小事是:________
  • 下周+0.5分要尝试的最小行动:________

常见挑战与整合应用

  • “我不在乎/没动力”:转向“应对问句”与“价值-小目标”连接。例:“即使不在乎成绩,你是如何让事情不至于更糟的?”从“还能接受的一点点更好”入手。
  • 教师/家长期待过大:回到“可观察、可控、可一周内达成”的微目标;用“试行一周—复盘—再提标”的节奏管理期望。
  • “没有例外”:改问“最糟时你如何挺过来”“哪怕1分钟稍微不那么糟?”捕捉微例外或应对资源,再放大。
  • 作业完成率卡住:嵌入1个CBT式行为实验但用SFBT语言定义目标,如“20分钟定时+先做最容易的3题”,用量表评估可行性与后效。
  • 冲突升级历史纠缠:避免反复归咎,使用循环问句:“当你更快冷静时,你觉得同桌会注意到你哪一个不同的小动作?”
与其他章节的联动: 量表微增(第11讲)、奇迹问句(第9讲)、例外提问(第10讲)、赞赏反馈(第13讲)在本章以学校化流程集成;如需深入测量学与联盟反馈,请参阅第18讲(本章仅作简化使用)。

适配与边界:何时不宜单用SFBT

  • 高风险:自伤/他伤风险、严重欺凌、性侵或家暴线索,需立即启动学校危机与转介流程。
  • 重度功能受损:长期旷校、显著精神症状等,SFBT可作为动机与目标对齐的补充,但需结合评估与多学科介入。
  • 合规伦理:尊重学生隐私;信息共享限定在目标与进展层面,避免披露敏感细节。

本章总结与行动指南

在学校场域,SFBT的关键是将“想要的改变”翻译为“看得见的迹象”,并把这些迹象嵌入到每日课堂、出勤、作业与同伴互动之中。以“+0.5分”的微步推进,配合教师与家长的最小支持与基于证据的赞赏,再用短而频的反馈环巩固,通常5–8次即可看到稳定的改进轨迹。

你的练习

  • 练习1:选择一个“迟到/参与/作业”的目标,把它改写为三个可观察迹象,每个迹象都以“在某情景、做某动作、可被谁看见”为句式。
  • 练习2:编写一段针对“学习动力低”的3轮提问序列:奇迹问句→量表+为何不是更低→+0.5微行动,并给出可能的学生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