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在多方观点中对齐首选未来,运用循环问句促进相互理解。掌握联盟平衡、目标分层与共同任务制定,构建家庭内支持系统,扩大例外场景,减少归咎与无效冲突。
场景设定:一位14岁青少年与父母因作业与手机使用频繁冲突。每个人都认为“对方才需要改变”。在这种多方叙事并存的会谈里,如何让对话从“谁错了”转向“我们如何更好地运作”?本章围绕焦点解决短期治疗(Solution-Focused Brief Therapy, SFBT)在家庭与多客户情境的应用,提供一套可落地的语言与流程。
本章处于本证书课程第24讲(家庭会谈与多客户协作)。你已经掌握单人会谈的目标化与例外提问、奇迹问句与量尺应用(见第9–11讲),也已学习伴侣双人协作(第23讲)。本章在此前基础上,扩展到多成员、交互更复杂的系统场景。
学习完成后,你将能够:
1. 多客户协作的三个目标层级(What)
2. 循环问句(Circular Questions, What):源自系统家族治疗传统(如Milan学派与Tomm对问句的分类),在SFBT中用于引导成员从他人视角观察变化迹象与互动循环。例如,“当他更早写作业时,你会先注意到什么?你会如何回应?这会让他下一步做什么?”
3. 首选未来对齐(Preferred Future Alignment, What):在多方叙事中,共建“问题消退后的一天”的共享版本,强调每位成员可控、可观察的行为线索。
为什么有效(Why)
解决导向强调:小改变带动大改变;当语言从问题描述转向偏好迹象时,系统倾向于沿着可观察改善前进(Steve de Shazer, Insoo Kim Berg 的核心主张)。家庭会谈中,通过循环问句提升“对他人如何察觉改变”的敏感度,能打断“你错—我对”的归咎循环,转而形成“我这样—你那样—我们更好”的前馈循环。
实证概览:多项系统综述显示,SFBT在青少年行为、亲子沟通与学校相关议题上呈现小到中等效应量,且短程、聚焦目标的结构有助于提升参与与完成率。家庭场景中,纳入多方视角与清晰的行为化任务,是效果稳定的关键要素。
下面以“六步流程”提供可复制的会谈路径。把它想象为一张“对齐地图”:先画出每个人的方向,再画交汇点,最后设计最短可走的路。
步骤一:界定参与与安全边界(Pre-Session/Opening)
步骤二:多视角的首选未来描绘
步骤三:循环问句促进相互理解
步骤四:目标分层与契约化表述
层级 | 目标描述 | 可观察迹象 | 当前量尺 | 下一步任务 | 责任人 | 证据/记录 |
---|---|---|---|---|---|---|
个人(青少年) | 作业开始更顺 | 晚饭后20分钟内坐到书桌 | 4 | 设置手机计时20分钟后自动静音 | 青少年 | 本周3天打卡 |
交互(母-子) | 提醒更易被接受 | 提醒语速放慢,限定一次一句 | 3 | 约定提醒窗口:晚饭后第15分钟 | 母亲 | 各自记录3次成功 |
共同(全家) | 晚餐交流更轻松 | 30分钟不谈分歧话题 | 5 | 用话题卡轮流分享一天一好事 | 全家 | 一周后复盘满意度 |
步骤五:共同任务制定与家庭内支持系统
步骤六:复访巩固与例外扩展
背景:初三学生小宇,沉迷手机与作业拖延;母亲焦虑提醒多;父亲工作繁忙常在冲突后介入。全家希望“少吵一些,学习推进一点”。
对话逐字稿(节选)
目标:用循环问句对齐首选未来,并形成一项共同任务。
师:如果今晚发生一个小小的奇迹,明天谁会最先注意到不一样?
子:可能是我妈吧。
【意图】引入家庭版奇迹问句,指定“他人首先注意到”的跨视角。
师:她会注意到你做了哪一件小事?
子:我吃完饭就去书桌坐下,不拖太久吧。
【微技能】迹象化,行为与时间具体化。
师(对母):当你看到他这样做,你会先怎么回应?
母:我可能就不催了,给他点空间。
【循环问句】邀请B对A的变化作出预期反应,铺设良性循环。
师(对子):听到妈妈这么说,你下一步会做什么,让这股势头多持续5分钟?
子:我把手机静音放客厅,先写一道题。
【量尺微增】“持续5分钟”的可复制微增。
师(对父):你会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让他们更容易坚持?
父:我下班晚,回家先别问成绩,先聊他今天的开心事。
【支持系统】明确第三方的具体支持行为。
师:听起来你们的共同目标像是“晚饭后更顺地进入学习、晚餐更轻松”。为了让它更可见,我们约定一项本周的共同小任务,好吗?
全家:好。
【契约化】把抽象愿望转化为共同任务。
师:任务建议:晚饭后第15分钟,妈妈用一句话提醒;小宇坐下后把手机放客厅并静音20分钟;爸爸回家先各说一件今天的好事。下周复盘你们各自看到的三个证据。
【任务三件套】场景—行为—证据。
与其他技术的联动
要点回顾:多客户协作的关键,是把“立场之争”转化为“迹象之和”。借助循环问句与目标分层,让每位成员在可控范围内贡献一小步;小步联动,即是家庭层面的可见改变。
“如果有用,就多做一些;如果没用,就做点不同的。”——常被归于SFBT传统的实践箴言,强调以可观察的有效为准绳。
循环问句的系统视角来自家庭治疗流派的长期发展;在SFBT中,其功能是把注意力指向“他人如何察觉到你的改变”以及“互动如何随之改变”,从而放大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