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使用与行为成瘾的短程方案(SFBT视角)|引言与学习目标
当来访者被酒精、尼古丁、网络游戏或短视频“拉走时间”时,他们常被“复发—内疚—再失控”的循环困住。SFBT(焦点解决短期治疗)并不从“问题的全貌”切入,而是从“何时可控、如何更好”的微改变起步。本章提供一个可落地的短程方案:以风险情境地图与例外时刻为核心,明确减少频率与时长等可测目标,结合支持者动员、替代行为与奖赏计划,配合每周量表追踪,强化维持因素管理,提升戒断与复归日常的可行性。
学完本章,你将能够:
- 准确复述“风险情境地图—例外时刻—微目标—量表追踪”的短程链条。
- 为物质/行为成瘾来访者独立拟定3条可执行的替代行为与奖赏计划。
- 使用5类标准化问句:风险定位、例外提炼、量表推进、应对强化、支持动员。
- 完成一次“1周循环”追踪表,并基于数据进行微调决策。
核心概念解析(是什么 与 为什么)
是什么本方案的核心是把“易失控的时刻”变成可视地图,并抓住“已经做得更好”的例外片段,转译为下一周可测的目标与任务。关键概念包括:
- 风险情境地图:将高风险的“时间—地点—触发—情绪—前置线索—可接近性”制成清单,找出最可控的切入点。
- 例外时刻:问题较轻或没出现的片段;分析其条件,形成“可复制路径”。
- 可测目标:用频率(每周次数)、时长(单次分钟数)、剂量(单位量)等行为指标定义“比现在更好”。
- 支持者动员:明确1—2位关键他人在特定情境的可执行帮助(提示、陪伴、替代活动)。
- 替代行为与奖赏:在高风险时段预置“可选择且能带来即时小满足”的替代方案,并对达标给予小型奖励。
- 每周量表追踪:0—10刻度评估一周的可控感/进展,结合客观数据微调目标。
为什么理论与机制:
- SFBT变革假设:小改变可引发系统性改变;来访者是自身生活的专家;关注有效处而非扩大问题。
- 情境—习惯回路:触发—行动—奖赏的循环中,替代行为与外部奖赏降低旧习惯的即时优势。
- 自我效能与可控感:量表微进步与基于证据的赞赏可提升坚持度,减少“全或无”的失败归因。
- 社会支持的保护作用:在高风险时段的提示与陪伴,等于“外接自控”,帮助跨越最难的几分钟。
经典脉络:S. de Shazer 与 I. K. Berg提出以目标与资源为中心的短程对话,强调“识别有效并复制”。关于成瘾议题,解决导向方法在教育、初级医疗与社工场域的研究显示对减少物质使用频率、提升目标达成与满意度具有实用价值。总体证据提示其作为短程、以目标为核心的对话工具是安全可行的,但对重度戒断与医学风险不可替代专科评估与治疗。
实操技术与步骤分解(怎么做)
以下为一个可在4—6次会谈内滚动实施的“1周循环”短程方案。每次会谈均产出可验证任务,下一次基于数据回顾并微调。
步骤一:快速定标与目标协商(10—15分钟)
- 建立基线:请来访者用0—10评估过去一周“对使用/行为的可控感”(0=完全失控,10=理想状态)。
- 定义可测目标:将“想少用/少玩”转译为本周的频率/时长/剂量目标,例如“把工作日晚间刷短视频从90分钟降到45分钟,至少3天达成”。
- 迹象化:问“什么会让你知道本周更好了?别人会注意到你哪一点?”并具体到观察线索。
标准问句(定标与目标)
- “如果以0—10来评估你这一周的可控感,你现在在哪一格?为什么不是更低?”
- “本周达到哪一个具体数字会让你满意?到那一格时,哪些看得见的迹象会出现?”
- “把‘少用’换成可数的指标,我们想在频率、时长或剂量里选哪一个先动手?”
步骤二:绘制风险情境地图(15分钟)
用“时间—地点—触发—情绪—可接近性—社会线索”构建高风险清单,选择其中最容易撬动的小点。
标准问句(风险地图)
- “上次更难抗拒发生在什么时候?具体到一天里的哪个时段?”
- “在那几分钟里,是什么让行为更容易发生?我们能移动哪一小块砖头?”
- “如果只能选一个最容易改变的点,你愿意先动哪里?”
步骤三:发现并复制例外时刻(10分钟)
- 追问“没发生/更轻”的片段,细化可复制条件:前1小时在做什么、身边谁在、手机/酒是否容易拿到、你对自己说了什么。
- 将例外转化为“本周脚本”:在相同时间复制3个条件即可。
标准问句(例外)
- “最近一次‘本来会…但没有’是什么时候?你做对了哪三件小事?”
- “如果把那次的做法1:1复刻到本周,最容易复制的是哪一步?”
步骤四:替代行为与奖赏计划(10分钟)
- 替代行为:在同样时段插入“低门槛且能带来小满足”的活动,如3首歌散步、10分钟呼吸+拉伸、洗澡、做简单食谱、拨打朋友电话。
- 微奖赏:每完成一次目标,就兑现小奖励(存入“自我奖励金”、播放收藏歌单、周末小旅行预算累计)。
- 提示设计:在高风险前设置闹钟/便签/定时消息,协助执行。
标准问句(替代与奖赏)
- “在那20分钟里,什么事情既容易开始、又能让你觉得‘还不错’?”
- “每次做到,你想给自己哪种小奖励?如何保证奖励与行为紧密相连?”
步骤五:支持者动员与情境契约(5分钟)
- 确定1—2位支持者,在特定时段执行1—2个具体动作,如“20:00给我发‘散步打卡’”、“周五改约咖啡”。
- 形成情境化的“小契约”:谁在何时做什么,成功迹象是什么。
步骤六:每周量表追踪与微调(复访核心)
将数据融入对话:记录频率/时长/剂量与0—10主观可控感,复盘“为什么不是更低”“向上0.5分需要什么”。
标准问句(量表与复盘)
- “这周你的可控感在几分?是什么让它停在这个分数,而不是更低?”
- “如果从现在的分数上升0.5分,最小、最具体的一步会是什么?”
- “哪一天做得最好?我们能把那天的做法,借给明天用吗?”
应用演示:案例与对话分析
个案背景:林先生,29岁,IT工程师,工作日晚间常刷短视频到深夜(90—120分钟);周五与同事小酌后会继续在家独饮至凌晨。自述疲惫、早起困难,影响工作效率。无严重戒断史,无自伤风险。
对话逐字稿(节选)
咨询师:如果用0—10评估你这周对“刷短视频”的可控感,你在哪一格?量表定位
来访者:大概在3。
咨询师:是什么让它在3而不是更低?“为什么不是更低”放大有效
来访者:有两天控制到1小时以内,因为跟朋友通了电话。
咨询师:这已经很关键了。如果我们把“更好”的样子说具体一点,这周你想看到什么?迹象化目标
来访者:工作日有3天把刷短视频压到45分钟以内,最好在23:30前睡觉。
咨询师:晚间最容易失控大概在几点?当时通常在哪儿、手边有什么?风险地图
来访者:差不多20:00—22:30,在客厅,手机一直在手里,吃完饭就躺沙发。
咨询师:最近一次“本来会刷很久,但没有”的时刻是什么时候?你做对了什么?例外放大
来访者:上周三先去楼下走了15分钟,然后给朋友打了个电话,回家洗了个热水澡,结果只刷了40分钟。
咨询师:如果把“先散步—打电话—洗澡”这三步照搬到这周的三个工作日,你觉得可行吗?需要谁来帮你记得开始第一步?复制条件+支持者动员
来访者:我可以让朋友20:00给我发个短信提醒我出去走走。
咨询师:完成每一次≤45分钟时,你愿意给自己什么小奖励?奖赏计划
来访者:把买蓝牙耳机的预算分成5份,每次达标存一份。
咨询师:好,那我们把这周的目标写下来:工作日中任意3天,20:00接到提醒后先散步≥15分钟→打电话5—10分钟→回家洗澡→当晚总刷短视频时间≤45分钟;每次达标记录在追踪表,并存入奖励金。我们下次见面用0—10来评估进展。任务契约化
【注释】本段使用了量表问题定位基线;通过“为什么不是更低”放大已有能力;以风险地图锁定时间/地点/触发;用例外构建可复制脚本;结合支持者与奖赏提升执行概率;以可测目标与记录表保证追踪。
常见挑战与整合应用
- 说“没有例外”:转向“应对问句”。例:“即便很难,你是怎么撑过今晚的?如果再来一次,你会把哪一步做得早一点?”
- 强制转介个案/动机低:先建立“顾客化目标”过早困难。聚焦“别人需要你做到的最小可见改变”,并用量表找到能同意的0.5分上升。
- 出现一次复饮/失控:用“例外—学习”框架而非“失败”叙事:在哪些条件下仍然做到了X分钟后停下?下次提前布置哪一步?
- 高风险医学情形:明确边界与转介。对可能存在严重戒断、合并症或安全风险者,SFBT不能替代医学评估与处理;可并行进行目标与支持系统对话。
与其他取向的协同
- 与动机性访谈(MI):当来访者改变意愿不稳时,先用MI引出改变言语;稳定后用SFBT把改变迹象化与任务化。
- 与认知行为策略:在SFBT框架下嵌入“如果—那么”执行意图与行为实验;用每周量表评审成效并微调。
- 与奖赏/应答性管理:小额、即时、清晰的奖赏与目标绑定,有助提升坚持度(如自我奖励金、同伴打卡)。
本章总结与行动指南
成瘾议题中的SFBT短程方案,关键在“从场景入手而非标签入手”。用风险情境地图找“最容易撬动的一小块砖”,用例外构造“已证明可行的脚本”,把“少用/少玩”转成可测指标,配合支持者与微奖赏,用每周量表闭环追踪。复发看作学习数据,而非失败标签。
你的练习
- 为一个虚构个案完成一张“风险情境地图”(至少列出2个高风险时段与各自的可控切入点)。
- 写出3条“可复制的例外脚本”,并将其中1条转译为1周可测目标与奖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