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一(3):描绘未来:从希望蓝图到行动计划

在第三次会谈中,咨询师引导张晨描绘首选未来,设定短期目标与可行行动任务,并使用量表追踪微进步。此章重点示范可行目标五要素与任务设计技巧,让改变从语言走向落实。

正文内容

 

案例一(3):描绘未来——从希望蓝图到行动计划

证书模块第43课复访2

定位说明:本章位于案例一的第三次会谈,承接前一节的“例外放大”,重点将“希望蓝图”转译为“可行目标与微行动”。核心方法:首选未来对话、可行目标五要素(具体、可观察、情境化、可控、可评估)、量表提标与0.5步策略、任务设计与障碍预演。

第一部分:背景与会谈设定

简述:张晨,高二男生,近三个月出现学习动机低落。本次为第3次会谈,目标是把“对未来的偏好图景”转化为一周内可执行的行动计划,建立量表自评与证据化追踪。

  • 会谈时长:50分钟;结构:回顾—未来描绘—目标五要素—量表提标—任务与障碍预演—总结。
  • 前次任务回顾:每日记录一次“努力或专注”的时刻。
  • 本次关键产出:1-2个短期可行目标、3项微行动、每日量表与证据记录卡。

第二部分:核心任务与主题

  • 将抽象愿望转译为“可被看见”的行为迹象。
  • 使用量表问题界定基线与“+0.5”的具体差异。
  • 围绕首选未来设计“情境—行为—证据”的微行动。
  • 设置可控、低成本、可验证的任务,并进行障碍预演。

第三部分:读者画像

  • 心理学学生:希望把理论落地为面向当下一步的操作语句。
  • 新手咨询师:需要会谈脚本与问句节奏,避免空泛激励。
  • 资深咨询师:关注语言微技能、证据化与任务-量表的闭环。

第四部分:会谈逐字稿与微技能注解(占比≈80%)

咨询师
上次我们约定每天留意一次“愿意学习或更专注”的时刻。来之前,你挑了几个想分享的吗? 意图以任务回顾开场,聚焦“有效做过什么”。微技能例外回顾、面向证据。
张晨
有三次。一是上周三物理课,我认真听了前15分钟;二是周五晚自习我做完了英语的听力;三是昨天中午我把手机放抽屉,写了两道数学题。
咨询师
听见了三个不同情境里的努力:上课专注、晚自习完成项、午休自我管理。你怎么做到的?哪一件最让你感觉“我可以”的? 意图放大差异,导向可复制条件。微技能资源化追问、能力归因。
张晨
可能是把手机放抽屉那个吧。因为我以前总想看一下,结果时间就过去了。放抽屉以后,至少那20分钟我没碰手机。
咨询师
有意识地把手机移出手边,换来了20分钟的专注。这是你主动创造的条件。如果把这样的可控条件搬到更多时段,你希望下一周的学习表现会有什么不一样? 意图从例外过渡到未来描绘,保持可控线索。微技能首选未来的迹象化导入。
张晨
如果能多一些这种二十分钟,我可能能把数学错题整理起来,至少不那么乱。
咨询师
那我们试着描绘一幅“首选未来的普通一天”。假如明天醒来,一个小小的奇迹发生了,你发现“学习回到了你觉得还可以接受的轨道”,早上到晚上,会出现哪些具体的小迹象,说明事情在往你希望的方向走? 意图奇迹问句的精细化版本,强调“小迹象”。微技能奇迹问题(微化)、日程化追问。
张晨
比如早读我不再走神,跟着读一段英语课文;上午第一节物理课我能记下一页笔记;中午不刷短视频太久,下午上课前把要用的本子和笔摆好。
咨询师
很具体。我们把它们写成可被看到的线索:
  • 早读:跟读课文一段;
  • 物理课:一页课堂要点;
  • 午休:短视频限定5分钟,随后整理文具。
这些里,哪一个最容易从今天就开始? 意图从愿望到可观察线索。微技能行为化、排序出“最易启动”。
张晨
应该是课前把笔本摆好吧,这个很快就能做。
咨询师
好。我们来用量表定位下今天的基线。以0到10来表示“这周你觉得学习在可接受轨道上的程度”,0代表“完全不在正轨”,10代表“非常在正轨”。此刻你在哪个位置? 意图确立基线。微技能量表问题(定义两端)。
张晨
大概4吧,比上周3有点好。
咨询师
比上周略高。是什么让你在4而不是更低,比如2或3? 意图放大已有能力,避免问题饱和。微技能“为什么不是更低”路径。
张晨
因为我这周确实有专注的时刻,还有一次把听力做完了。
咨询师
这些就是你已经在用的做法。如果从4往上到4.5,会发生什么具体的小不同?在哪一节课、哪个时间段、你打算怎么做,别人会看到什么? 意图把“+0.5”具体化到情境-行为-证据。微技能提标追问、迹象化。
张晨
如果到4.5,明天物理课我能记下两页笔记;晚自习前15分钟把数学错题本翻出来,先把最容易的一道订正了。老师可能会看到我不再发呆,同桌会看到我在写错题。
咨询师
很好。我们把“从4到4.5”的行动写出来:
  • 物理课:两页简要笔记(要点词/公式+一条思路)。
  • 晚自习前:翻出错题本,订正一题“最容易的”。
想把它再做稳一些,我们可以加一个你已经做过且有效的小条件,帮助你更容易开始。有什么? 意图添加“成功条件”,降低启动成本。微技能资源锚定、情境设计。
张晨
那就上课前把手机放抽屉,晚自习把它放在书包最底下,拉上拉链。
咨询师
这就是“可控条件”。接下来,我会用“可行目标五要素”帮你把目标写成一段清楚的文字。你来听听是否贴合:
可行目标五要素(课程内定义)
具体 可观察 情境化 可控 可评估

与SMART/SMARTER相区别,本课程强调“可观察迹象”和“情境-行为-证据”的可验证性,确保从语言到落实的闭环。

意图教学内化:用术语但避免堆砌,立即落到文本。微技能结构化总结。
咨询师
目标草案A(一周内):在校期间,每天选择1节物理或数学课完成2页要点笔记;每个晚自习开始前15分钟,翻出错题本并订正1题最容易的;上课与晚自习前将手机置于不可触及处(抽屉或书包底)。
证据:课本/错题本中的笔记页数与订正勾记;每天自评分从4向上到4.5或5的迹象。 意图五要素映射:具体、可观察、情境化(上课/晚自习)、可控(手机管理/选择最易题)、可评估(页数/题数/量表)。
张晨
这个我觉得可以。就是有时候晚自习会被老师叫去帮忙搬东西,可能会打断。
咨询师
你提前识别了一个常见障碍。我们做个“如果—那么”的小预演:如果晚自习被打断,那么当晚回到座位后立刻做一个3分钟的微动作,把订正那一题补上或在错题本上标注“已选择题号,待订正”。这样你对自己保持承诺,哪怕被打断。 意图障碍预演(Implementation Intention),仍然保持解决导向可控项。微技能前瞻式问题、任务微化。
张晨
行,这个不难做到。
咨询师
为了把“可评估”做扎实,我提议你在每天晚自习结束后做一个30秒的标记:
  • 今天量表分:0-10;
  • 证据:物理/数学笔记页数、订正题号;
  • 帮助我从4→4.5的一件小事(例如:手机放抽屉)。
这和你之前记录“努力时刻”很像,只是更结构化。你愿意试一周吗? 意图建立反馈环与证据化记录。微技能任务-量表闭环设计。
张晨
可以。
咨询师
在这些计划里,你最担心“做不到”的是哪个环节?我们提前为它准备一个“最小可替代动作”。 意图降低失败成本,维持自我效能。微技能应对问句、最小替代。
张晨
可能是两页笔记。有时老师讲得快,我跟不上。
咨询师
如果当堂达不到两页,最小可替代是:标注3条关键词或1个“我没明白的问题”,课后再补充。只要出现这三条之一,今天就算完成“向上0.5”的证据。你觉得如何? 意图用替代指标保护动机,避免“全有或全无”。微技能目标弹性、证据分级。
张晨
这样我心里更有底了。
咨询师
最后一件事:当你做到这些时,谁最可能最先注意到变化?他们会看到什么?你希望他们怎么支持你? 意图社会支持线索化,促进外部强化。微技能循环问句、支持动员。
张晨
同桌应该会看到我不再发呆。我可以请他每晚自习开始前提醒我拿错题本。还有我妈,她看到我在做笔记,可能会少叹气吧……我也想和她说,这周先别问我分数,问我今天做了几页笔记就行。
咨询师
你已经把支持请求说得很具体了:同伴提醒一次,家长把关注点从分数转向可见迹象。这是成熟的自我支持设计。 意图基于证据的赞赏,强化内在归因。微技能精准赞赏、内控归因。
咨询师
今天小结
  • 基线:4分;目标:一周内稳到4.5-5。
  • 关键行动:两页要点笔记;晚自习前订正1题;手机置远。
  • 障碍预演:被打断→3分钟补位或标注待订正;跟不上→关键词/疑问替代。
  • 记录:每日30秒量表+证据+一件帮助事项。
  • 支持:同桌提醒;与母亲约定“问迹象不问分数”。
我们下次将用你的自评和证据来回看哪些最有效,再做提标或微调。 意图回环闭合,下次议程预告。微技能结构化总结、面向下一次。

“平庸回复”与“优秀回复”对照(可展开)

片段一:量表追问
平庸:“你只有4分,说明你还是不够努力。为什么不争取到6分?”
问题评判化、跳跃性提标、忽视已有效做法。
优秀:“是什么让你在4而不是更低?若向上到4.5,会在哪个时段看到什么小不同?”
要点放大资源、+0.5微步、情境-行为-证据。
片段二:目标设定
平庸:“下周把成绩提回前二十名吧。”
问题不可控、不可评估于短期、外部结果导向。
优秀:“把‘两页要点笔记+订正1题’写成每天固定的可见行为,证据是页数与题号。”
要点五要素齐全、短期内可验证。
片段三:障碍处理
平庸:“不要被打断就好了。”
问题否定语、不可控。
优秀:“如果被打断,那么回位后3分钟完成最小动作或标注待订正。”
要点实现意图、最低成功条件。

可行目标五要素与示例映射

要素 定义 在本案的对应
具体 清楚说出动作与数量 两页要点笔记、订正1题
可观察 外部可被看到或记录 笔记页可见、题号可核验
情境化 绑定场景/时段 物理/数学课、晚自习前15分钟
可控 不依赖他人决定 手机置远、选择“最易题”
可评估 有度量与基线对比 量表4→4.5、页数/题数统计

理论与技术要点(精炼)

  • 社会建构主义视角:意义在对话中生成,故以来访者语言定义“首选未来”的可观察迹象。
  • 小改变原理:从“+0.5”微步与成功条件出发,放大自我效能,形成正向回路。
  • 量表问题的四步节奏:定义两端→定位基线→为什么不是更低→向上0.5的具体迹象与下一步。
  • 任务设计三件套:情境—行为—证据;障碍预演的“如果—那么”;最低成功条件以防“全或无”。
  • 赞赏技术:基于证据、贴合目标、指向能力与选择,避免空泛评价。

实践工具(可下载抄录)

每日30秒记录卡(示意)

  • 今天量表:__ /10
  • 证据:笔记__页;订正题号__;关键词/疑问__条
  • 帮助我前进的一件小事:__

支持请求模板

  • 同伴:晚自习前提醒我拿错题本一次。
  • 家长:本周只问“是否完成两页笔记/订正1题”。
  • 自我:上课前手机放抽屉;被打断→3分钟补位。

咨询反思与教学要点

  • 避免从例外跳回问题;用“为什么不是更低”稳住资源视角。
  • 目标必须可观察、可控与情境化,避免外部结果(排名、家长反应)作为短期目标。
  • 任务要“轻、短、可见”,并配套证据记录与障碍预案。
  • 把赞赏指向“选择-策略-证据”,促成内在归因。
  • 保持未知姿态:来访者是生活专家,咨询师提供结构与提问,避免规定答案。

本节为理论与方法素养训练示范,非执业资格或临床胜任认证。实践需置于督导与当地法规框架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