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好身份与价值-意向|叙事疗法实践证书(在线)
引言与学习目标
在许多问题饱和叙事里,人会被简化为标签:“我就是拖延的人”“我不行”。叙事疗法关注人与问题的分离,也关注“我是谁、我更愿意成为谁”的方向感,这就是本章的两个核心:偏好身份与价值-意向。它们像指南针与动能——前者指方向,后者给行动以力量与轨迹。
设想一个情境:来访者说“我总失败”。当我们以双重聆听捕捉到“他仍在守护公平、尽责或关爱”时,偏好身份的线索出现了;当我们继续探询“这份守护想将你带向怎样的成为?”时,价值-意向从隐约的“为什么”走向可叙述、可见证的“为了什么”。
学完本章,你将能:
- 准确复述偏好身份与价值-意向的定义、差异与联系。
- 解释它们在叙事疗法中的作用,并与SFBT(如例外探询、量表问句)形成可操作的联动。
- 独立设计不少于10个围绕价值-意向的高质量问句。
- 按照步骤从线索捕捉、澄清、命名到可见化,推动替代性故事成形。
- 在尊重非病理取向的前提下,将偏好身份表述转译为可用于跨团队沟通的中性记录语言。
核心概念解析(是什么 与 为什么)
概念定义
- 偏好身份:来访者珍视并愿意被他人见到的自我样貌,是其欲望、价值观与生活经验在关系与语境中不断呈现的“被偏好之成为”。它是被共同建构与可被见证的,不是固定人格特质。
- 价值-意向:驱动偏好身份实践的双要素。价值指“我重视什么”(如公正、体贴、学习),意向指“我在朝什么方向行动”(将价值转为可被观察的承诺与步伐)。
为何重要(理论与作用)
叙事疗法(White & Epston)的核心假设之一:身份是通过语言、关系与文化话语不断被叙述与再叙述的社会实践。偏好身份不是“找到真实的我”,而是“与来访者共创被珍视的成为”,并在社会回应中获得地位。
- 在非病理取向下,偏好身份提供了对问题饱和叙事的结构性替代:不是否认问题,而是扩大“我是谁”的叙事空间。
- 价值-意向是从意义到行动的桥:价值提供伦理与意义的根基,意向将其转译为实践与可见的证据。
- 与SFBT的协同:例外探询常揭示“已经在发生的与价值一致的片段”;量表问句将意向量化为“下一小步”,提高可执行性与自我效能感。
实践与证据提醒:叙事疗法与SFBT均被视为以优势为本、目标导向的对话模型。SFBT在多类来访者群体中有较多实证研究支持;叙事疗法在家庭、创伤与青少年等情境有逐步增长的实证与质性研究。两者整合时,应避免过度承诺疗效,保持对情境与关系的敏感。
实操技术与步骤分解(怎么做)
总览流程(像“放大镜→罗盘→脚印→路标→相册”的比喻)
- 放大镜:捕捉线索(双重聆听中寻找偏好与价值的微光)
- 罗盘:澄清价值-意向(“为何重要—朝向哪里”)
- 脚印:独特结果采集(具体事件片段中的行动证据)
- 路标:命名实践(给予这条路可传递的名称与语言)
- 相册:可见化与见证(文档化实践与外部见证小组)
步骤一:捕捉偏好线索(双重聆听)
- 关键要点:
- 同时听见痛苦与能动性;在问题叙事的缝隙里寻找价值的影子。
- 从来访者语言中原样取词,避免过早替换为专业术语。
- 可用问句:
- “在这些不容易里,你仍坚持了哪些对你很重要的东西?”
- “若把你今天来到这里的决定看成一条线索,它可能在指向你怎样的成为?”
- “当你感到被‘失败’描述时,是否也有哪怕很小的时刻,显示出你不愿被它完全定义?”
步骤二:澄清价值-意向(意义—方向)
- 关键要点:
- 价值:追问“为何重要”“对谁重要”“来自哪些关系/故事”。
- 意向:把价值转译为“具体要向哪种关系、场景、选择靠近”。
- 以位置图与影响地图做轻量支持:谁在场、何时何地、哪些影响促进或阻碍。
- 可用问句:
- “你称它为‘体贴’,这在你的生命史里源自哪些人或事?”
- “若把‘更体贴’作为方向,这一周哪些具体相遇能让它多出现一点?”
- “谁最可能注意到你朝这个方向迈步?他们可能如何描述看见的你?”
步骤三:采集独特结果(不展开全图,强调与偏好身份的连接)
- 关键要点:
- 独特结果是“与问题饱和叙事不一致的小片段”。
- 关注其与价值-意向的对应关系,而非仅事件本身。
- 可用问句:
- “那次你选择先倾听同事两分钟,这与‘体贴’之间有何联系?”
- “如果把这次小小的选择看成脚印,它正朝向哪个更被偏好的你?”
步骤四:命名实践(给路径一个名称)
本章只强调与偏好身份的衔接,命名实践的完整方法见模块16。
- 关键要点:
- 使用来访者语言形成“名称”,如“体贴不急躁的我在上场”。
- 名称指向价值-意向,而非问题或症状。
- 可用问句:
- “若把这条路径取一个你喜欢的名字,它可能叫什么?”
- “这个名字如何提醒你,下一次要把什么放在前面?”
步骤五:可见化与见证(文档化与社会回应)
文档化实践与证词仪式的系统训练见模块15与17,这里只强调其与偏好身份的一致性。
- 关键要点:
- 以信件、证书、简短记录将价值-意向与小行动“拍照存档”。
- 邀请重要他者成为外部见证,使用回应式语言加强社会可见度。
- 可用问句:
- “若把今天发现的这条路径写成一封给自己的短笺,最想提醒的两句话是什么?”
- “谁读到这段描述最能理解你的珍视?我们如何邀请他们回应?”
步骤六:与SFBT技术联动(例外探询与量表问句)
- 例外探询:
- 问“什么时候问题影响小一些?”之后,进一步问“这与什么价值有关?”
- 把例外从“偶然”转为“价值驱动的选择”,增强可复制性。
- 量表问句:
- 用0–10分标注“意向的靠近度”,追问“多0.5分的表现是什么?”
- 将宏大的价值转成微小、可见、可记录的行动证据。
应用演示:短案与逐字稿(含注释)
个案背景:L先生,28岁,入职半年,描述自己“表现拉胯”。常自责,夜间焦虑加重。谈话目标:探索他珍视的方向,帮助把价值-意向转为可见的一步。
对话逐字稿(节选)
咨:你说“拉胯”,在这么不容易的阶段,你仍决定来谈。这件事在指向你怎样的成为?
来:可能…我还是想把事情做好吧。
【注释】定位线索:在自责中捕捉“想把事情做好”的价值雏形。
咨:“把事情做好”对你为何重要?它守护了什么?
来:我爸总说做人要负责。我也不想拖累团队。
【注释】价值澄清:连接生命史与当下情境;把“负责”置于关系脉络。
咨:如果把“负责”当作方向,这周在工作里它可以怎样出现一点?
来:也许…我先提前一天和同事对齐需求,不要拖到最后一刻。
【注释】意向→行动:将抽象价值转成可见微行动。
咨:在0–10分上,你觉得现在跟“负责的我”有多接近?
来:也就4分吧。
咨:若要到4.5分,下周会看见什么具体变化?
来:把需求文档在周三下班前发出去。
【注释】量表问句:锚定0.5分的可观察指标。
咨:给这条路径取个你喜欢的名字,会叫什么?
来:“不焦虑的负责感”。
咨:若把今天的发现写在便签上,你想提醒自己的两句话是什么?
来:提前对齐是负责的开始;把自己放进团队的节奏里。
【注释】命名与文档化的轻量使用:为后续巩固创造可见物。
常见挑战与整合应用
挑战与应对
- “不知道我重视什么”:
- 改用情境化问题:“最近一次让你略感满意的互动是什么?里面体现了什么对你重要的东西?”
- 使用他者视角:“若让最了解你的人描述你的坚持,他们会说什么?”
- 价值与文化话语冲突(例如“要听话”与“为自己发声”):
- 解构式提问:“谁说的话在影响你的选择?这些话在何种情境有帮助?在何种情境可能限制了你?”
- 寻找折衷的微位置:“在保持尊重的同时,能否练习一句更清晰的需求表达?”
- 行动难以持续:
- 量表分解0.5分的具体表现,降低门槛,强调“足够好的一步”。
- 借外部见证加强社会支持:邀请同伴给予“注意到的变化”的回应。
- 跨学科记录(与DSM-5整合):
- 去病理化语言:用“最近在应对高标准期待时出现睡眠减少与紧张体验”替代“焦虑症状严重”。
- 加入偏好-意向:记录“重视负责,计划通过提前对齐减少返工;已设定可观察指标(周三前提交草案)”。
与其它技术的协同
- SFBT:
- 例外探询为偏好身份提供“已经发生”的证据。
- 量表问句将意向转为可追踪的下一步与自我评估。
- CBT:
- 当自动化想法反复出现时,用价值-意向作为“行为实验”的设计准绳,检验新行为是否提升与价值一致的生活质量。
- 家庭/系统视角:
- 以影响地图呈现价值-意向在系统中的连锁影响,避免个体化归因。
本章总结与行动指南
- 偏好身份是“被珍视的成为”,需要在关系与社会回应中获得地位。
- 价值-意向连接意义与行动:价值提供“为何”,意向实现“怎样靠近”。
- 实操路径:线索→澄清→独特结果→命名→可见化,必要时与例外探询与量表问句联动。
- 跨学科沟通中保持去病理化表达,同时清晰记录可观察的下一步与指标。
你的练习
- 写出你最近一周完成的一件“小事”,回答三问:它守护了什么价值?下一步的0.5分表现是什么?谁能见证这一步?
- 从本文“问句范例库”中挑选5个,改写成更贴近你日常语言的版本,并在练习对话中使用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