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症 · 11/10/2021

你觉得人都会有潜在的精神病吗

“你发神经了!你这个变态!”我们常常用神经、变态这些词来表达对某些人的不满。但你知道人会不会有潜在的精神病呢?当我们看到有些人有异常举动,可能他在做些恶作剧,其他人会好意(带着开玩笑)提醒他:你又发神经质了,该吃药了。总归是朋友之间的开玩笑。但如果人们都会有潜在的精神病,你会相信吗?

在心理学上把人类的心理分成两类,一是正常心理,二是变态心理。请注意,这个“变态”跟“你这个变态!”说的不是一个意思,并不是在骂人,而是说偏离常态的意思,所以我们现在一般也叫它“异常心理”。正常心理也分两种,一是健康心理,二是不健康心理。

所谓不健康心理,就是指那种偶尔出现的“河水漫过堤坝”现象。不健康心理,类似医学上说的亚健康状态,通常是有心理问题。下面会把心理问题、神经症、精神病、人格障碍一一作讲。

心理这条河流偶尔也会有失衡状态,只要这种状态持续时间不长且危害不大,就可以归类为心理不健康状态。我们心理咨询师主要服务的人群也就是这些心理不健康的正常人。

心理学临床上通常把心理不健康的状态分成三类,即心理问题(也叫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可疑神经症。它们是什么意思呢?我们首先从正常心理和神经症的区分说起。

其实啊,长期以来的临床实践当中,神经症和心理问题是很难区分开的,因为它们通常只是程度上的不同,并不是性质上的绝对不同。

它们的区别主要有两个:一是持续时间长短,一般持续时间不超过3个月的不认为是神经症二是心理冲突是否是常形的。如果一个人的心理冲突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且带有明显的道德性质,我们就不认为这是神经症。那么到底什么叫“心理冲突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什么又叫“带有明显的道德性质”?这说的到底什么鬼?还是举例子吧。

有一个男青年,女朋友跟他恋爱了好几年,彼此该办的事儿都办了,突然女朋友要跟他吹了。这男青年整天失魂落魄,茶饭不思,想要自杀却撇不下家中父母。你看,这就是典型的心理冲突常形。

男青年的苦恼是由一件生活中跟他紧密相关的事儿引发的,无论谁来评判都会觉得他应该苦恼。想要自杀,只是用爱情第一的道德价值标准来评判;舍不得父母,这又是按照孝顺第一的道德标准来判断——不论哪种道德标准,都是按照道德标准来评判了。

再举一个例子,又有一个男青年,也整天苦恼,但他苦恼的对象就不一样了。他每天下楼后的第一件事儿就是数树上掉下来多少叶子。如果掉下来叶子是单数,心情就很好;如果叶子是双数就苦恼异常,茶饭不思。你看,这就叫心理冲突变形。

树上掉下来的叶子是是单数双数,跟他的生活毫无关系,也不包含任何道德评判,但就是能引起他的心理冲突。这个男青年就要考虑是不是患有神经症了。

知道了这个我们就容易说了。如果一个人不良的心理状态持续时间不超过一个月(间断持续不超过两个月),由明显的能引起心理冲突的事件引发,自始至终,不良的心理情绪激发仅限于最初事件不会波及到其他事,生活、工作、学习受影响较小。

比如上面说的失恋男,如果他的这种不良情绪持续一个月还不能自己排解掉,一想起前女友就难受的不得了,能正常过日子,那么他这就叫一般心理问题。

相应的,如果这个失恋男的不良情绪持续时间超过两个月不满半年,不但想到前女友,甚至来到两人恋爱时去过的地方、看到商店里他给她买过的东西都会引起不良情绪,生活受到严重的影响,但是还不至于完全失控。那么他这就叫做严重心理问题。

严重心理问题再往下发展,不良状态持续半年以上,激发状态已经泛化到看见个女的就浑身难受,或者因为以前俩人一起骑过自行车而不能骑自行车,工作也丢了,饭也吃不下了,整天坐家里抹眼泪。自己精神上非常痛苦,但无能为力。这就叫可疑神经症了。

事实上可疑神经症的症状跟神经症并无太大区别,只是在持续时间上或者程度上有不同罢了。这时候的人已经处在一个病与非病之间的一个状态上了。河水已经漫过了堤坝,就差淹到房屋了。

其实按照现代精神医学的观点,神经症和精神病一样,都是包含在“精神障碍”里面的。但是在心理学家看来,神经症和精神病完全不是一种东西,中间的差别不可以道里计。

简单来说有三点不同

一是神经症通常都是由心理问题经过发展变化而来的,而精神病的成因非常复杂,现代医学尚不能解释。

二是神经症患者知觉、行动、意识是统一的,精神病患者则不统一。丧失自知力是诊断精神病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准。

三是神经症是有程度区分,不但可以逆转而且可以治疗的;精神病患者则基本上很难治疗,只能控制。

可能有人对“知行意统一”“丧失自知力”这种术语不太明白,我们还是举例子吧。

一个患有神经症的人,对自己有病这一点肯定是心知肚明的。比如我前面提到的下楼数树叶单双的例子,在这个人的心里何尝不知道自己做这种事儿在别人眼里是“神经病”的表现,但是如果不做,自己心里又会非常非常不安,很难控制住自己。即便如此,他去数树叶这个动作在他自己脑子里也是清清楚楚知道的,数完后的痛苦也是真真切切能感受到的。也就是说,他的意识、行动、知觉三者是一致的,自己是知道自己在干什么的。

精神病患者就不一样了,他们的主观世界跟外界是分离自成一系的,知觉也跟正常人不一样,会有各种幻觉比如眼前闪烁奇怪图像,肚子无故剧痛等等。他脑子里想的东西和做的事儿在外人看来匪夷所思,但他自己看来却顺理成章,甚至还有觉得别人都错了只有自己正确的。间歇性精神病患者在恢复正常之后会对自己发病期间做的事儿一无所知,可见,他们的知觉、意识、行动三者是不统一的。换句话说,精神病患者是不知道自己有病的,更不会主动寻求治疗。你觉得他有精神病,他还说你有精神病呢。

神经症的分类大致上有神经衰弱、恐怖症、焦虑症、强迫症、疑病症几大类,这些症状从名字上大致上就能想象出大概是什么意思来啦。大家可以发现的是,这几种病症的倾向其实是普遍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谁没个精力疲乏、失眠多梦的时候?谁没个害怕的东西?谁没个心灵交战、纠结困惑的时候?谁没个反复检查大门是否上锁的时候?谁有没个怀疑自己生病的时候?

神经症就是这些倾向在人遇到重大刺激或者重大压力的时候增大增强从而影响人生活的现象。所以说只要接受配合正规治疗,主动减压,深挖病根,神经症是能治好的。

有人可能会问了,抑郁症属于神经症吗?

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因为我们平常所说的抑郁症其实并不是同一种疾病。尽管看上去那些患者的状态差不多,都是闷闷不乐、萎靡不振、悲观厌世的样子,大多数患者也都伴有神经衰弱和睡眠障碍。但其实抑郁症也有神经症性抑郁(心因性抑郁)、精神病性抑郁或内源性抑郁之分。

神经症性的抑郁一般是由外界刺激引起的,通过心理疏导和行为矫治有可能得到缓解甚至治愈。而精神病性的抑郁症,因为很多都丧失了自知力,一般症状都更为严重,而且目前我们还没发现具体的发病机理,所以只能通过药物办法来控制发作。

最近几年似乎抑郁症和所谓的“拖延症”一样,成了一件很时髦、很值得骄傲的事了。我们在各类社交平台上会发现一些孩子在娇滴滴地说:“今天作业又写不完,头疼,我的抑郁症要犯啦!”,好多“网红”也都喜欢说自己有抑郁症,以便引来别人的同情。但实际上呢?他们跟真正的抑郁症没有一毛钱关系。

对患者来说,身患心理疾病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我们正常人很难理解,一个真正的抑郁症患者每天、每小时、每一秒都要忍着身心的剧痛还要活下去,需要多么大的精神勇气。当他们在社交网站上看到那些对抑郁症的调侃之词时,又该承受怎样的委屈。

更为严重的是,当“抑郁症”成为流行概念,假的抑郁症走红之后,真正的抑郁患者就有可能被人嘲讽说“不就是个抑郁症吗,有什么大不了的”。罹患疾病本身已经很不幸,被人嘲讽就更为不幸了。还是让疾病的归疾病,社会的归社会吧。

我们都是有潜在的精神病吗?对于这个问题,可能在科学上有时候无法给出具体解释。所谓精神病可能是神经质的表现,现在生活节奏变快,人们有时候面对各种压力,心里感到累导致了神经质抑郁。神经质抑郁由外界刺激,通过心理疏导可以缓解。我们所说的潜在的精神病并不是真正的心理疾病,而是心理压力大有可能导致的抑郁、强迫症。不要担心自己真的得了精神病,你只是心灵需要休息。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

相关推荐: 年轻人为何动辄给自己贴上“社恐”标签

  近两年,“社恐”这个词频频走进公众视野,越来越多的90后、00后认为自己“社恐”。前段时间,在光明日报“青年说”发起的网上调查中,参与投票的2532名网友给出一个惊人的结果――仅69人认为自己没有社交问题,97%的参与者存在回避甚至恐惧社交的现象。   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