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症 · 11/10/2021

狂躁抑郁相互交替 你可知道双相障碍的痛苦

我们都知道躁狂和抑郁,这两种心理疾病,都会给人带来痛苦。你听说过,一个人会同时患有 躁狂和抑郁。这就是双相情感障碍。曾看过一个综艺节目《奇葩说》有位女子就得了双向情感 障碍,她说自己的感受,就是狂躁的时候可以很多天不睡觉,灵感爆发;抑郁的时候时刻都想 死。好像从火山一下子跳到冰窖,相互交替。这是多么痛苦。我们今天就来了解双相情感障碍 。

什么是双相情感障碍

相障碍属于心境障碍的一种类型,英文名称为Bipolar Disorder(BP),英文别名Bipolar  Affective Disorder,指既有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疾病。因未明,生物、心理与社会 环境诸多方面因素参与其发病过程,目前强调遗传与环境或应激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这 种交互作用的出现时点在双相障碍发生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影响,临床表现按照发作特点可以分 为抑郁发作、躁狂发作或混合发作。

病因

双相障碍病因未明,生物、心理与社会环境诸多方面因素参与其发病过程。生物学因素主要涉 及遗传、神经生化、神经内分泌、神经再生等方面;与双相障碍关系密切的心理学易患素质是 环性气质。应激性生活事件是重要的社会心理因素。然而,以上这些因素并不是单独起作用的 ,目前强调遗传与环境或应激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这种交互作用的出现时点在双相障碍 发生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影响。

临床表现

双相障碍的临床表现按照发作特点可以分为抑郁发作、躁狂发作或混合发作。

1.抑郁发作

双相抑郁发作与单相抑郁发作的临床症状及生物学异常相似而难以区分,双相抑郁因表现不典 型往往被忽视。正确诊断双相抑郁障碍是合理治疗的前提。两者的治疗方案及预后转归存在明 显差异,两者的差异主要表现在:

(1)人口学特征 ①性别 单相抑郁女性患病率几乎是男性的2倍,但在双相障碍患者中性别差 异不明显;②年龄 双相障碍平均发病年龄为30岁,单相抑郁症为40岁,前者明显早于后者, 尤其是25岁以前起病的首发抑郁是双相抑郁的重要预测因素;③家族史 家系调查和双生子研 究已经证实双相障碍的家族聚集性,与单相抑郁相比,双相障碍(尤其是双相I型)患者的家 系传递与遗传因素的关系更密切。

(2)抑郁发作的特征 ①病程特点 与单相抑郁相比,双相抑郁起病较急,病程较短,反复发 作较频繁;②症状特征 双相抑郁区别于单相抑郁的症状,特征包括情绪的不稳定性、易激惹 、精神运动性激越、思维竞赛/拥挤、睡眠增加、肥胖/体重增加、注意力不集中、更多的自杀 观念和共病焦虑及物质滥用(烟草、酒精、毒品等)。

2.躁狂发作

(1)心境高涨 自我感觉良好,整天兴高采烈,得意洋洋,笑逐颜开,具有一定的感染力,常 博得周围人的共鸣,引起阵阵的欢笑。有的患者尽管心境高涨,但情绪不稳,变幻莫测,时而 欢乐愉悦,时而激动暴怒。部分患者则以愤怒、易激惹、敌意为特征,甚至可出现破坏及攻击 行为,但常常很快转怒为喜或马上赔礼道歉。

(2)思维奔逸 反应敏捷,思潮汹涌,有很多的计划和目标,感到自己舌头在和思想赛跑,言 语跟不上思维的速度,言语增多,滔滔不绝,口若悬河,手舞足蹈,眉飞色舞,即使口干舌燥 ,声音嘶哑,仍要讲个不停,信口开河,内容不切实际,经常转换主题;目空一切,自命不凡 ,盛气凌人,不可一世。

(3)活动增多 精力旺盛,不知疲倦,兴趣广泛,动作迅速,忙忙碌碌,爱管闲事,但往往虎 头蛇尾,一事无成,随心所欲,不计后果,常挥霍无度,慷慨大方,为了吸引眼球过度修饰自 己,哗众取宠,专横跋扈,好为人师,喜欢对别人颐指气使,举止轻浮,常出入娱乐场所,招 蜂引蝶。

(4)躯体症状 面色红润,双眼炯炯有神,心率加快,瞳孔扩大。睡眠需要减少,入睡困难, 早醒,睡眠节律紊乱;食欲亢进,暴饮暴食,或因过于忙碌而进食不规则,加上过度消耗引起 体重下降;对异性的兴趣增加,性欲亢进,性生活无节制。

(5)其他症状 注意力不能集中持久,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转移;记忆力增强,紊乱多变 ;发作极为严重时,患者极度的兴奋躁动,可有短暂、片段的幻听,行为紊乱而毫无目的指向 ,伴有冲动行为;也可出现意识障碍,有错觉、幻觉及思维不连贯等症状,称为谵妄性躁狂。 多数患者在疾病的早期即丧失自知力。

(6)轻躁狂发作 躁狂发作临床表现较轻者称为轻躁狂,患者可存在持续至少数天的心境高涨 、精力充沛、活动增多、有显著的自我感觉良好,注意力不集中、也不能持久,轻度挥霍,社 交活动增多,性欲增强,睡眠需要减少。有时表现为易激惹,自负自傲,行为较莽撞,但不伴 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对患者社会功能有轻度的影响,部分患者有时达不到影响社会 功能的程度。一般人常不易觉察。

3.混合发作

指躁狂症状和抑郁症状在一次发作中同时出现,临床上较为少见。通常是在躁狂与抑郁快速转 相时发生。例如,一个躁狂发作的患者突然转为抑郁,几小时后又再复躁狂,使人得到“混合 ”的印象。但这种混合状态一般持续时间较短,多数较快转入躁狂相或抑郁相。混合发作时躁 狂症状和抑郁症状均不典型,容易误诊为分裂心境障碍或精神分裂症。

发病因素

1.遗传因素

我们在临床工作上可以发现双相情感障碍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很多住院患者经过详细询问 病史会找到家族类似发作病历。在上海进修期间授课老师给出的双相障碍遗传数据是遗传度高 达85%,多基因 遗传。单卵双生子双相障碍I型的同病率达 33%~90%,而双卵双生子约5%~ 25%。

2.生物因素

说到生物因素,影响遗传的生物因素很多,目前主流医学认可的神经递质可以从被广泛应用的 抗抑郁药物上面发现:最常见的SSRI类药物的——5-羟色胺。时髦的SNRI——5-羟色胺和去甲 肾。抗躁狂的金标准氟哌啶醇——多巴胺。还有乙酰胆碱和γ-氨基丁酸等等也都是对双相障 碍发病起到影响的因素。

3.社会心理因素

社会心理因素应该是所有精神疾病的发病因素里都要谈到的问题,尤其疾病的每次复发与一些 社会应激事件或者家庭系统的负性事件联系更加紧密。

双相情感障碍存在明显的诊断困难问题,尤其在80-90年代,据说大概有40%的双相情感障碍患 者被误诊为精神分裂,这也是与当时的医学研究水平有关,但不得不说的是双相障碍的诊断是 一个世界性难题,同样困扰的我们的美国同行。

曾经看到美国洛杉矶市的一个147名抑郁症患者的15年随访调查,其中有一部分患者最后被证 实为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研究得出的结论是一名双相抑郁发作的患者,需要历经3名美国 同行,耗时7.5年,才能最后改为双相障碍的诊断。

治疗

1.治疗原则

(1)个体化治疗原则 需要考虑患者性别、年龄、主要症状、躯体情况、是否合并使用药物、 首发或复发、既往治疗史等多方面因素,选择合适的药物,从较低剂量起始,根据患者反应滴 定。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治疗反应、不良反应以及可能出现的药物相互作用等及时调整, 提高患者的耐受性和依从性。

(2)综合治疗原则 应采取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治疗和危机干预等措施的综合运用,提 高疗效、改善依从性、预防复发和自杀、改善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

(3)长期治疗原则 由于双相障碍几乎终身以循环方式反复发作,其发作的频率远较抑郁障碍 为高,因此应坚持长期治疗原则。急性期治疗目的是控制症状、缩短病程;巩固期治疗目的是 防止症状复燃、促使社会功能的恢复;维持期治疗目的在于防止复发、维持良好社会功能,提 高生活质量。

2.药物治疗

最主要的治疗药物是抗躁狂药碳酸锂和抗癫痫药(丙戊酸盐、卡马西平、拉莫三嗪等),它们 又被称为心境稳定剂。对于有明显兴奋躁动的患者,可以合并抗精神病药物,包括经典抗精神 病药氟哌啶醇、氯丙嗪和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奥氮平、喹硫平、利培酮、齐拉西酮、阿立哌唑等 。严重的患者可以合并改良电抽搐治疗。对于难治性患者,可以考虑氯氮平合并碳酸锂治疗。 治疗中需要注意药物不良反应和相互作用。对于双相抑郁患者,原则上不主张使用抗抑郁药物 ,因其容易诱发躁狂发作、快速循环发作或导致抑郁症状慢性化,对于抑郁发作比较严重甚至 伴有明显消极行为者、抑郁发作在整个病程中占据绝大多数者以及伴有严重焦虑、强迫症状者 可以考虑在心境稳定剂足量治疗的基础上,短期合并应用抗抑郁药,一旦上述症状缓解,应尽 早减少或停用抗抑郁药。

3.物理治疗

急性重症躁狂发作、伴有严重消极的双相抑郁发作或难治性双相障碍可采用改良电抽搐(MECT )治疗,但应适当减少药物剂量。对于轻中度的双相抑郁发作可考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 治疗。

明确诊断是科学治疗的第一步,双相障碍的治疗药物选择和其它疾病是存在明显差异的,尤其 双相Ⅰ型和双相Ⅱ型的诊断发布,以及由此带来的治疗选择改变,对于双相患者来说是巨大的 突破。我们目前使用的ICD-10国际诊断标准中并没有做类似划分,但美国的DSM-5诊断标准和 今年即将颁布的ICD-11最新国际诊断标准中都做出了上述改动,相信这些变动会为我们的双相 障碍患者带来更加科学和有效的治疗。

今天为大家介绍了双向情感障碍,你或许曾经会对它有点了解,读了这篇文章你应该会更进一 步了解了。对于这种病主要是药物治疗,还有心理医生的疏导。为什么会有人的这种病。其实 很多心理疾病现在是个谜,医学上也没有给出具体解释。其实这种疾病不只是心理上问题,是 大脑神经病理性疾病。你身边要是有这类人,赶紧进行治疗吧。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

相关推荐: 服务行业防“微笑抑郁”

在顾客面前笑靥如花的美女,回到家里便摔东西、出口伤人。29岁的贺勤(化名)是某知名化妆品品牌的销售经理,由于她性格开朗,业绩突出,很快升为经理。可近一段时间,她开始烦躁不堪,回到家后不想说一句话,看任何人都不顺眼,甚至有想摔东西和打人的冲动。 第三军医大学西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