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 · 12/21/2021

彭旭:亲友患心理疾病,这有3个照护锦囊


根据中国精神卫生调查,任何精神障碍(包括大家熟悉的、、双相等)终生患病率高达16.57%。


这意味着我们可能在一生中的任何时刻患有某种心理疾病,或者面临亲友患病。


除了占比极小的一部分重症患者需要住院,绝大部分心理疾病患者会在家中被照顾和护理。


因此学会照护心理疾病患者,对任何人来说都很重要。


这里有3个照护锦囊,如果你的亲友已经被诊断,希望能助你拨开迷雾,度过难关。



精神心理疾病可能会造成情绪上的波动和社会功能的障碍问题——



提醒自己保持敏感去面对和接纳患者问题的同时,照护者首先应该做到的是保证自己的身心健康。


我们会经常容易忽略一个问题:照护者同样会出现心力枯竭的状态——


  • 来自其他人的不理解与过分关注

  • 来自患者的情绪波动与对抗

  • 有时情绪会触碰到崩溃的边缘,无所适从

  • 感觉自己也出现抑郁、焦虑的状态、心态不稳定


在这些时候,你要先恢复自己身体和心理状态,才能继续对患者进行照护。


这并不意味着照护者不爱患者,或者自私,而是在这个时候,停止照护患者是一种最正确、最积极的反应。


一方面:照护者本身的身心状态,会极大程度影响患者的康复。


作为一名支持者,保证自身的能量充足是做到照顾他人的重要前提。


另一方面:并不是只有患者才需要心理、认知上的改变。


所有的心理问题,都有一定的社会性。


盲目的将所有的心理资源全都倾注给患者,忽略了其他家庭成员的心理健康,并不能完全的解决患者的问题。


必要的时候,照护者同样需要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支持。



我们时常会遇到走向极端的照护者:要么将患者捧在手心,小心翼翼;要么认为患者”不正常”,”脑子有问题”。


心理疾病没有肉眼可见的病理状况和客观损伤,因不解而误解是时常发生的事情。


作为照护者,我们必须清楚:TA们不是”异常的人”,只是生了病的普通人。


同样有”被尊重”、”想表达”、”被鼓励”、”被倾听”、”掌握自己生活”的权利与需求。


1.合适的鼓励


尽管很难对患者的内心世界感同身受,但是充满阳光和关爱的精神鼓励,在任何时候都是必须的。


行为上的鼓励更为直接有效:


  • 带TA去看医生,并鼓励TA积极的复诊

  • 鼓励TA遵医嘱服用药物,并对药物的副作用有一定的心理准备

  • 鼓励TA适当的运动,去开始社会性生活


2.积极的语言


因为亲近,所以难免抱怨(无论是当着患者的面抱怨,还是在其他的沟通场合抱怨)。


也因为亲近,所以时常会口无遮拦。


然而逞一时口舌之快对改变现状毫无意义,反而会让我们滋生越来越多的痛苦不安。

有以下几个建议:


1、避免使用那些偏激的语言,如:不正常、疯癫、神经病等等……


2、不要用疾病的名称来代称一个人。


3、不要让更多的人知道TA所患的疾病,除非TA允许你这样做。


4、不要把TA做的所有“错事”归罪于疾病。。


5、请不要把疾病和个人的关系反复强调:

  • “你是一个患有抑郁症的人,你要好好听话”

  • “你有焦虑症,心态要放轻松”

  • “内向的人才会有抑郁症,你要想开一点”


3.沟通上倾听


希望你能时刻提醒自己倾听的重要性。


至少要保证:“在听完他们说的话之后,再表达自己的观点。”


处于心理困境中的人,很困扰的一件事情就是:自己的想法没有人可以理解,甚至没有人愿意尝试着去理解。


作为一名提供照护的人,你可以不是一个好的共情者,但一定可以成为一个好的陪伴者。


另外,一味单方面的输出也会造成照护者的枯竭,因此多倾听吧,它会让你们的关系流动起来!


4.生活上”放权”


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有自己特有的生活追求。


在日常生活中,不要用自己的想法和意志去控制和绑架TA的生活。


对于那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不要全权代表患者做决定。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纵容。


如果患者提出这些要求——


· 今天我不想吃药

· 不想去看医生

· 我想喝酒让自己舒服一点


你要很清楚什么对TA而言是有利的,并坚持自己的立场。为了早一天的康复,有时你需要更”强势”。(无法确定的时候,及时的与医生沟通)



  • 为了照顾TA,我要辞去我的工作,不再去社交

  • 我要24小时去关注TA

  • 我接下来人生的使命,就是照顾好TA


当这样的念头出现,你就把自己当作了”奉献者”,或者是”被害者”,认为照顾患者是对自己的损害,对自己内在资源的损耗。


康复或许是一条艰难的道路,一旦走过这段困境,照护者和患者都会有从内而外的转变和成长。


通过照护心理疾病患者,你会了解到:


  • 与家人更好的沟通模式

  • 面对应激事件怎样去调整身心状态、稳定情绪

  • 常用的稳定情绪的方法(冥想、瑜伽、呼吸训练)

  • 可能会出现的症状表现与危机干预方法(通过阅读专业书籍或者学习某一学派的心理治疗理论)

  • 常用药物的副作用及应对方法(与医生充分的沟通)

  • 当你获取的资源越来越多,除了用于补充患者内心的缺失,自己的内心同样能得到滋养

你一定要知道,照护不是牺牲,而是一个内在资源丰富的过程。


不是因为家人生病了,才需要你去照护TA,而是即便他不生病,你们之间也需要一种情感的交互。


此时此刻,你们都在学习如何让这样的交互更积极、更有效。




也许每个人都会遇上这一天:当你身边有人确诊了某种心理疾病。


作为一名精神科医生,我深知大家都将面临难以一笔带过的一段时光,但千万不要逃避,更别独自硬抗。

 

不必觉得自己有责任去”治愈”TA,先照护好自己,再做好亲友应给的支持,剩下的事情交给医生和时间

免责声明
本科普文章之目的是提供普适的健康信息,不能代替任何人的医学诊断和治疗方案,如有需求请您及时就医。作为科普文章,本文中如出现极限词,为医生临床经验中的个人认识或学界共识,是希望读者能够认识其客观重要性的表述,主观上无任何营销性。如对这篇科普文章有任何建议,或对文中来自网络未能找到出处的图片有版权异议,请发邮件至安忻品牌部:tangsj@axnsleep.com。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

相关推荐: “90后”大学生面临什么障碍

  某医院心理专家副教授肖劲松昨介绍,该院近日对200名大学新生的一项心理调查显示,七成“90后”大学生出现社交障碍倾向。   调查发现,在“90后”大学生常用的交流方式中,发短信、“聊QQ”分别以74.1%和63.7%的比例高居前位;而传统聚会联谊和信件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