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抑郁症状好了还不能停药?

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很多焦虑抑郁患者的困惑。为了这个病患者历尽千辛万苦跑了很多科室,最后在精神心理科找到了可以医治自己痛苦的药物,经过少则两周多则三个月的时间终于觉得有点效果。

以前的头晕、头疼、睡不着觉、有的病人还会觉得胸疼、吃不下饭等等这些症状开始见好了,甚至有的病人感觉自己回到了发病前的状态。跟医生说我完全好了,医生听了也特开心!因为我们治疗有效了。

接下来问题就来了,很多患者会问医生:“大夫,我什么时候能停药啊,我现在都好啦!”

我想跟您说:“别着急。这个时候是我们刚刚开始有效,刚刚开始起步,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我们大概需要三到六个月的维持期,来巩固我们今天的疗效。”

大部分病人是听进去了,但还是有部分患者会觉得困惑。“

怎么,我还要吃呀?是不是真的?”

还是有些不太相信。有的患者就擅自把剂量减少了,有的患者干脆就把药停了。这也能理解病都好了干嘛还要吃药呢?

但是,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呢?

短则一周或者说几天,时间长的可能有一个月,病人就体会到医生说这话的价值了。

原来的那些症状就会反复了,什么头疼、头晕、胸痛胸闷、、睡不着觉等等,这些症状就又回来了。情绪开始变得不好了,脾气也变得暴躁了。就又回来找医生。然后说:“哎呀对不起,没有按照您说的话去做我怎么怎么样……。”

医生通常就会笑笑说“是”现在确实体会到提前减量、提前停药的后果了。

有的病人比较幸运,再恢复用药以后他的这些症状又好了。但也有少数的病人就没那么幸运,他们可能要增加比以前更高的剂量。还有的患者原本效果很好的药物现在单独使用不足以改善症状了,需要增加另外一位药物来帮助。甚至有的病人以前用药有效,现在用药就没效果了,这时候就要换另外一种未知是否有效的药物重新开始。非常麻烦而且得不偿失。

您一定会问:“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这个病不像别的病一样说我病好了就把药停了,像感冒似的,感冒好了干嘛还要用药呢?”

因为焦虑症和这两个病都是比较容易反复复发的临床的情况,为什么呢?因为当我们无缘无故的、没理由的焦虑、担心、情绪低落、睡不好觉,这些都是和我们大脑里边一些叫做“神经递质”的物质,譬如说5-羟色胺、多巴胺、或者是肾上腺素的功能失衡有关系的。这些我们称为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功能失调或者不足与焦虑抑郁等情绪状态密切相关。因此,我们需要一些药物来提升它们的功能,从而让临床上这些症状缓解。虽然当我们用药用到三个月左右的时候,病人主观感觉回到了病前状态,但是脑内神经递质的一些功能还不太稳定。通常认为需要少则6~9个月,多则一年左右,这样的一个时间段来帮助他适应这个阶段,把它的功能调到正常状态,稳固在这个状态,他才不容易复发。所以我们现在临床的指南都是要求病人在回到病前状态的时候再维持当下的剂量至少再用3~6个月的药。

需要注意的是:计时开始是从“回到病前状态,而不是好多了”。所以临床上有一些病人觉得好多了的时候还不能开始计时,觉得自己完全回到了病前状态,我们才开始计时3~6个月这是最少的时间。

为什么会这么长时间?

因为我们在临床的研究中会看到,即使回到病前状态以后维持了六个月的病人,仍然会有20%也就是5个病人里会有1个会有复发的可能。如果维持的时间不够那么复发的风险就会高。目前不管是国内还是国际指南推荐的都是在临床治愈后,也就是说临床上完全回到病前状态了,再要维持3~6个月,之后最好再巩固3个月。总体上我们治疗疗程大概要在1年左右,这样才能大大的降低疾病复发的风险。

综上所述,我们还是要反复强调、尽管患者主观感觉病好了还要坚持吃药,不能够随便的减量和停药。具体到某一个患者需要服用多长时间,要你的医生根据你的临床症状来给你推荐,千万不要自己擅作主张。

文章来源于相关推荐:何为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是指个体在心理过程、个性心理等方面所具有的基本特征和品质。它是人类在长期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心理活动在个体身上的积淀,是一个人在思想和行为上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特征和能动性。肖汉仕教授这样解释:心理素质是指人的心理过程及个性心理结构中所具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