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 · 12/31/2021

香港网民集体自杀 社会现象难回避

    在中国,自杀高居全国人口死因的第五位,15—34岁人群死因的第一位。我国每年有28.7万人死于自杀,150万人因家人或亲友自杀出现长期而严重的心理,其中有13.5万小于17岁的孩子经历过父亲或母亲死于自杀。每年还有200万人自杀未遂。

    我们应该如何来看待自杀这一难以回避的社会现象呢?的邸晓兰主任认为,我们必须正视这一现象。我们不应该将自杀一概而论,认为这些自杀者都是在逃避,是懦弱的。他们可能的确有他们无法迈过的槛,对于这些自杀者,我们要保持充分的尊重,尊重他们的这种选择。但是我们也必须要明确地表明我们的态度:我们倡导人们珍视自己的生命,而且我们要努力挽救处于危险中的生命。

    邸主任说,自杀一般由精神病自杀与冲动性自杀构成,而冲动性自杀在中国所有的自杀当中大概占到40%左右,是一个非常高的比率,远远超过了一些欧美国家的水平。而这些冲动性自杀是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发生的,它的控制是非常困难的。因此,想挽救这批人的生命,必须要有相关的心理知识和一定的预防自杀的意识。

    自杀的 

    专家介绍,如果人们突然出现下面几种表现的话,那他(她)自杀的危险性就会比较高了。第一,心情忧郁或。表现为,失去兴趣,,食欲减退,等症状。第二,最近两天有严重的负性生活经历。第三,近段时间生活质量很差。第四,长期生活工作压力过大。第五,既往有过。第六,亲友或熟人有过自杀行为。

    其次,对于绝大多数经受心理的巨大痛苦而想自杀的人来说,自杀前常常会出现一些迹象。第一,直接对他人说“我不想活了”。第二,间接对他人说类似“我所有问题都要结束了”这样的话。第三,有意无意谈论一些与自杀有关的事情或开自杀方面的玩笑。第四,谈论自杀计划,包括自杀方法、日期和地点等。第五,突然与亲朋告别,举动颇为突兀。第六,将自己珍贵的东西送人。第七,饮酒或吸毒的量急剧增加。

    心理专家告诫大家,千万不要忽视自己或他人在生活中出现的这些比较异常的举动,千万不要把一些话语简单当作玩笑看待,因为在这些看似简单的话语和行动里面可能隐藏着许多危险的因素。要想真正帮助这些可怜的无助的人们,我们就得留意生活中这些细微的东西。

    了解自杀,就不会自杀 

    对于具体如何预防自杀,邸晓兰主任说,媒体和宣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许多人对谈论自杀是非常忌讳的,他们认为这样可能让一些人产生出自杀的念头来,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认识。一个人了解自杀越多,听专家讲述得越多,他就越不会选择自杀。同时忌讳会让那些因亲友自杀而居丧的人很少有机会向他人倾诉自己的悲伤,从而导致新的心理崩溃。所以,让人们科学正确地了解自杀和它的危害是预防自杀的一个有效途径。

    控制自杀工具 

    对自杀工具的严格控制并加强管理是预防自杀的关键,如控制农药的销售,妥善管理巨毒药物和对家用煤气进行脱毒处理等。

    在咨询现场,记者采访了好几个咨询者,他们的亲人自杀都是采用农药、神经性药品等很常见的药物。邸主任特别提到,在中国农村,农药几乎触目皆是,这些农药的高出现率很大程度上刺激了有些有着自杀念头的农民走上了“实践”的道路。还有在药店里随便可以买到的“安眠类”药品,对这些可以致人死命的药品都必须走上科学管理的道路。

    救助者不要冲动 

    专家提示,当我们发现了有自杀倾向的人的时候,我们必须要保持冷静和耐心,努力诱导他们将心里的困扰说出来,而我们必须做一个好的倾听者。同时,认可他表露出的情感,也不要试图说服他改变自己的感受。更为重要的是要让他们相信他人的帮助能缓解面临的困境,并鼓励他们寻求帮助。如果你认为他当时的自杀危险性很高,就不要让他独处,要立即陪他去心理卫生服务机构或医院接受评估和治疗。邸主任提醒大家,救助者自己切忌出现急躁情绪和冲动。必须明白,救助者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关系着一个生命的存在与消亡,一定要慎之又慎。

    挽救处于生死边缘的生命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我们也一定能做到的。

    近日,有香港青少年在网络上发起于下月集体自杀,更有一名香港中学女生日前提前在校园跳楼轻生,目前香港警方已经介入调查。法律界人士表示,青少年不要以为在网上留言没有犯法。即使写“有没有人一齐相约自杀”,也可能构成教唆。如果提供详细自杀方式和工具,更属违法。文章来源于互联网,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客服删除处理。

相关推荐: 青少年心理医生的职责是什么?

形形色色的心理咨询机构不少,青少年心理医生的水平也有高低,该怎么选择呢。选择青少年心理医生的一个标准是,看对方是否能恪守职责,帮咨询者走出心理困惑。心理医生能做什么?其实每个人的潜能是巨大无限的,青少年心理医生要做的就是挖掘咨客的这种潜能。 心理医生不是咨询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