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情绪的死穴 让我们一再受伤害

    有一个相当普通的现象,就是在一些社交场合,有时候我们会突然被引发出一些情绪反应,叫我们事后感到尴尬非常。夫妻间常为一些小事闹翻起冲突,背后真正的导火线就是这种易失控,,且不必要的移情式情绪反应,它需要回溯性治疗处理真正的原因——早年所受的伤害!

  情绪驾驭理性之谜

  根据美国塔夫斯大学心理学教授娜里妮安贝迪的研究显示,人们面对具有威胁性的情绪时,反应速度比起面对正面情绪还要快。一旦感受到不好的情绪,会不加思索地立即产生防卫心理。

  亚里士多德曾说:每个人都会动怒——那十分容易。但动怒时要对准对象、适量、合时、合理和方法合宜-那就不简单了。我们若以亚里士多德的话来评估自己,不难发现我们表达怒气时经常都杀错良民,或是过量、过火和不合时宜的,而这些反应都不是理性可以驾驭的。

  传统的看法高举了情绪的理性基础,以为每一种情绪都是经过大脑分析才作出的反应。但纽约大学脑科教授Joseph LeDoux 却发现一条情绪神经的栈道。透过精确的新科技,他发现有部分原始的信号,是直接从丘脑传送到杏仁核,是走捷径的,能更快(但并不太准确)引起情绪反应,大脑的分析也来不及介入。

  情绪的记忆库与经验的重访

  杏仁核还有一样奇妙的功能。我们大脑的记忆能储藏一些事实(Facts),但它却保存这些事实引申出来的情绪。当受到的刺激越大(如一些受惊、受创伤的经验),那些情绪就烙印在其内。当一些与过去类似的经验出现时,杏仁核就用一种联系比较的方式,将过去和当下的经验作出配对。

  所以,有时候我们有似乎不知名的情绪反应,就是因为情绪栈道比大脑认知快速。一些可能已过时的神经警号,常把我们弄得不知所措。这正是亚里士多德所谓不适量、不合时的情绪反应。

  破除自己情绪的死穴

  一个情绪资质高的人,会知道自己在成长过程中遗留下那些死穴,而又能慢慢舒解自己,不 致反应过快和过敏。我指的死穴就像按钮(trigger)一样,只要有人一触动,我们就不由自主地朝着同一个模式去反应。平时留心观察自己的「心里敏感按钮」在哪里,譬如对亲友或者政治敏感者,而与意见不同的人争吵得面红耳赤。

  虽然我们可以避开敏感话题或安抚情绪,但要破除自己人际关系的死穴,唯一的途径是寻找那些形成死穴的根源,因为我们若不重新面对那些经验,它们就仍然像幽灵般在我们里面作怪。反过来说,我们若找到根源所在,将这些经验写下来或向别人描述,在某程度上,我们已经重新掌握它和将它纳入我们控制范围之内了。

  我想,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有许多不太如意的经历,不是当时能够适当地面对和处理的。但我们今天却是能控制对这些经历的反应。重要的是我们要勇敢面对它,不要不经过滤,便将过去的反应,全盘转放在今天可能截然不同的处境上,这就是培养情绪资质要留意的地方。

  挑战负面情绪背后的「自动想法」

  一个情绪资质高的人,不但能了解自己的情绪,更能有效地处理它。而其中一个有效方法,就是找到负面情绪背后的「自动想法」,从挑战这些想法是否合乎现实。

  心理学家发现,原来我们的情绪主要受我们的想法所影响,而这些想法是从过去累积的经验逐渐形成的;这些想法的出现有时候太快自动化,可能不容易察觉,所以称为「自动想法」。

  自己,就是最好的心灵治疗师

  我常说,思考就是因,行为、言语就是果了,知道因与果的道理,我们就可以找到情绪的源头,进而转化情绪。例如,当两个人吵架的时候、冲突的时候、角度不同的时候,其实只是各人想法、价值观不同的缘故,并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当观点不同的时候我们就不接受对方、抗拒对方,一抗拒就有冲突,一冲突就有痛苦,这是互相连锁的。

  所以我们要透过智慧的观照,重新转化情绪与思维,将它转到正向的一面,然后就能够「看见明白」,也就是「明心见性」了,所以我经常说:「自己,就是最好的心灵治疗师。」道理即在此。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客服删除处理。

相关推荐: 中国人可以多谈几次恋爱了

  中国人可以多谈几次恋爱了――《信报》的一则娱乐新闻印证了我多年的主张。《信报》记者唐雪薇报道:张悬遭歌迷求婚。全文很短:张北草原音乐节的第二天,压轴嘉宾张悬在表演时,遭到歌迷的求婚。   当天,张悬登台表演时已近凌晨2点,她笑着说:“你们在这个时间听音乐节…

首页

心理咨询

情感倾诉

心理论坛

心理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