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渴望荣耀,你可能会妒忌拿破仑。但是拿破仑妒忌恺撒,恺撒妒忌亚历山大大帝,而亚历山大,我敢说,则妒忌实际并无其人的海格里斯。”“因为在历史上或传说中会有人比你取得更大的成就。”常在自己的著作中对嫉妒发点“牢骚”、开点“玩笑”的英国哲学家罗素,这段话相当幽默而深刻。嫉妒者总是把嫉妒指向一切别人已经得到,而自认为自己也同样应该得到,却尚未得到的价值。古往今来,大千世界,嫉妒的指向真是数不胜数,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创造的物质与精神财富会越来越丰富,嫉妒的指向也会随之“无微而不至”。我们根据历史记载和近年来中外各种报刊上不断曝光的嫉妒事件所作的粗略整理,把嫉妒指向最为密集的目标,大体归纳为以下六个主要方面。
一、指向性爱 它包括性与爱。这是嫉妒最原始、最普遍的指向。人类在食不果腹、不拥有任何多余财富的荒蛮时代,却可以拥有性爱。每当理应属于自己,或原本属于自己所有的性爱,转归他(她)人或被他(她)人“分享”时,立刻就出现了嫉妒的指向,“怒从心中起,恶向胆边生”,随后发生的事情就是难以意料的了。恩格斯说:“性爱按其本性来说就是排他的。”英国进化论科学家查尔斯・达尔文认为,嫉妒在决定“性选择”上具有重要作用,嫉妒使一个有权威的男性,利用对他适用的各种手段,使他同一个或多个女性的性关系得以牢固地保持着。这是嫉妒指向性爱的生物学基础。达尔文不只提到男性,实际上也包括女性。人类历史上,为了夺回一个美丽的海伦,不惜数十万特洛伊将士苦斗十年、尸横遍野的故事已经写进荷马史诗。中国抗倭英雄戚继光的夫人将嫉妒凶残地指向戚的爱妾,而英雄却不能救美人的“逸事”,被戚的好友汪太涵委婉地写进其墓志。 据调查,英国每年有100多名男子杀死妻子或前妻;而美国每年约有1000名妇女被丈夫或前夫杀害,20世纪80年代每年更高达1400余人。杀人者无不嫉妒地扬言:“如果我不能拥有,别人也休想!” 无数事实证明,指向性爱的嫉妒一旦向外发泄,大多具有相当激烈,乃至丧失理智的攻击性特点。二、指向财富 这是除性爱之外,最古老也最普遍的又一嫉妒指向,可以说是阶级社会的伴生物。嫉妒指向财富,当然希望取得与嫉妒客体一样多,甚至更多的财富,但更希望嫉妒客体遭到种种天灾人祸而“自动”失去财富。当这种天灾人祸久等而不至,嫉妒主体也并不急于直接抢掠客体的财富,而是多采取断其生财之道的办法,使其遭受损失,使其难以继续增加财富。这就是嫉妒指向财富,与强盗指向财富的不同之处。 美国《时代》杂志1952年11月曾报道过这样一个典型事例:美国康涅狄格州布里奇波特市警察局抓到一个一次烧毁八部汽车的犯罪分子,犯罪分子供认不讳:“我买不起一辆汽车,我也不愿意任何别的人有一辆车。”他感到烧车比偷车令自己“满意”。汽车不过是富人的代步工具,烧了车似乎可以阻止富人更快地取得财富。 中国《视点》杂志1993年第6期,也曾报道类似事例。浙江省东阳市六石镇油塘下村某些农民因嫉妒该市最大的私营业主韦建国的财富,捣毁其鸡场和门市部,弄得鸡飞蛋打,却并无敛财抢物的现象发生。《视点》的评论认为,这反映了某些嫉妒者“低水平的私有欲望”。他们咒骂人家:凭什么富起来?还不是坑蒙拐骗、送红包、搞贿赂!就是看不见人家为创造财富付出的辛勤汗水。 指向财富的嫉妒,其最大特点就是恨人富有,怨己“贫寒”,嫉妒不能带给人任何财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三、指向权位 自从有了人类社会,也就产生了一定形态的权力和地位。德国哲学家尼采认为,生命的特征就是驱使他物为自己的目的服务的“权力意志”,是一种“贪得无厌的表现权力的欲望”。尼采的说法虽然是非理性的,但却非常适用于嫉妒者追求权力的欲望。当其不满足于现有的权位,渴望权位的更大扩张;当其担心已有的权位不够稳固,千方百计排除异己,其指向权位的嫉妒就产生了。这些人视权如命,官迷心窍,心狠手辣。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皇权、王位、官爵之争,到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议会议席、官僚职务之争,几乎无不渗透着明枪暗箭的权位之妒。《丑陋的美国人》一书的作者赖德勒在其另一部书中就这样说过,“两个恰好坐在紧邻的国会议员”间,存在着声东而击西的嫉妒。 全国商业劳动模范、安徽省泗县农业局局长张守敏,在长达20年的时间里,不断受到嫉妒者指向权位的多种攻击,每当他的职务出现变动或将要提升之际,就有人“瞪着血红的眼睛,躲在暗地里整他,不厌其烦地写匿名信,扣以种种莫须有的罪名”。为压垮他,甚至炸死他的儿子,殴打他的妻子。正当张守敏当选县长的呼声日高之际,县委、县纪委“为了对来信者(笔者按:指匿名信)负责,对被告者(笔者按:指张守敏)负责”,不早不晚在选举前一个月开始,对其立案调查。上下其手,张守敏落选。干部与群众对此议论纷纷。嫉妒者一系列合法非法活动的背后,极力指向的都是其“局长”和可能得到的“县长”的权位。四、指向荣誉 荣誉是带着光环的名声。究其实质,是社会对一个人的贡献与创造的肯定性评价。“荣誉是由于某一个人有某种卓越之处,人们才给予他的,因而它是有名望的人卓越的标志和证明。”(阿奎那:《神学大全》)人因荣誉而出名,因权位而有荣誉,所以,荣誉与名人与权位往往又联系在一起。人追求荣誉本是正常的尊重需要,但是嫉妒者指向荣誉,不是要为取得荣誉而付出巨大劳动和承担相应责任,而是看到他人取得荣誉感到愤愤不平,甚至气急败坏、铤而走险;或给人布下“陷阱”,让对方“栽跟斗”,进而窃取别人的劳动成果;或摇唇鼓舌,添油加醋,攻击人家是假劳模、假先进、假发明、假创造,让人家名声扫地,荣誉变为莫须有的耻辱。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嫉妒者才感到“赏心悦目”。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在悼念女作家乔治・桑的文章中沉痛写道:“谁戴桂冠谁就招打,这是一条规律。”报上时有披露的某某单位取得科研成就的科技人员不敢领取奖金与“荣誉证书”,某某干部向组织交回不能不收下的“礼品”时,叮嘱要为其“保密”,大概便是“招打规律”在起作用吧。五、指向才能 包括才智与能力。人的才能既要靠天赋条件,更要靠后天勤奋,一般不能也无法被别人夺去。那么,嫉妒者指向才能的目的何在?我们从武大郎开店的“原则”――不要高个子,即可见其端倪。在武大眼里,“高个子”比他“三寸丁谷树皮”何止是个子高大无比,才能更高其“八斗”,倘若用其“所长”,势必夺其权位(饼店经理),争其荣誉(炊饼高手),骗其财富,诱其爱妻,自然概不聘用。嫉妒者把高于自己的才能视为威胁,必欲把才能及其载体,或扫地出门,或百般摧残,直至其销声匿迹才会甘心。 报载,广东一家医院的外科主任,为了保住自己“一把刀”的位置和坐上副院长的交椅,亲自策划了一起残忍的妒害事件。48岁的谭植荣原是广东省高明市人民医院外科副主任(未设正职),雅号“一把刀”,算得上当地“名人”,一度慕名求医者大排长龙。但自从医院引进梁新伟等五名中青年医师后,他“一把刀”的美誉渐渐稀于耳闻,每当看到拥挤在梁新伟身边的众多求医者,感到自己的权威已不复存在。又见到梁新伟常到院长那里“谈话”。使他感到竞选副院长出现了“敌手”。在嫉恨难耐之中,不惜斥资1.2万元,要歹徒务必把梁的双手打得“不能写字,不能手术”。公安人员正是从三名凶残的歹徒何以重点刺砍受害人的手、臂,竟然达六刀之多这一疑点入手,顺藤摸瓜,抓到了藏在幕后的元凶。六、指向幸福 幸福本是人对价值追求的一种内心满足感,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高度和谐。但是嫉妒指向幸福,恰恰是从破坏他人的满足中来产生自己的“满足”,从破坏他人的和谐中来达到自己的“和谐”。 早几年,扬州和全国许多地方的大百货商场,一度出现价值近万元的进口高档皮衣不断遭人刀割的现象,有时一次竟划破20余件,吓得商场老总们纷纷将皮衣收起或吊高陈列。 国外也有类似“怪事”。1953年,在德国慕尼黑,穿城而过的伊萨尔河两岸宽阔的沿河大道上,一位用童车推着婴儿散步的“老姑娘”,突然间把车和小孩一起推进翻滚的河水。那个孩子是这位“老姑娘”女友的爱子。当时,德国著名的精神病学家克雷奇默尔一同参与了警方的调查。调查结果排除了“老姑娘”患病的可能,最后认定“这个女罪犯是突然间抑制不住嫉妒而犯下罪行,她嫉妒在这个孩子身上体现出来的是她的女友的幸福”。“老姑娘”形只影单,与女友的天伦之乐相比,后者太幸福了。她把女友的孩子推进河水,也就是把女友的幸福付诸东流。 但是,嫉妒者指向幸福,却永远得不到幸福。
(摘自《善待嫉妒》,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定价:38.00元)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
近日,心理科学杂志的一项新研究显示,即使脸部表情相同,人们会倾向于将熟悉的面孔看得比不熟悉的面孔更快乐。 人们认为自己能判断一个人是否看起来很开心,不管那个人是朋友还是陌生人。事实证明,我们可能不像自己想象的那么客观,我们对熟悉的面孔有着明确的偏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