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遇到矛盾时,可从下面几方面来想想: (一)如果你能宽恕别人,你就能释放掉许多负面情绪。 (二)原谅别人,可以让你变得更健康和更强壮。 (三)想想看,对方当初为什么要那么做。 (四)如果我是对方,我会怎样对待当时发生的事。 心理学家发现,当人们能够从对方的角度再去看待所发生的冲突时,生理上会出现很大的变化,不管是心跳速度还是血压都会变低,皱眉情形则会较少,而皮肤传导速率(skinconductance)也会跟着降低──这些都是交感神经系统作用的良好指标。 “原谅”让我们身心受益,那么,如果某些不愉快的回忆,至今仍能让你感到心跳加速、血液上涌、胃肠翻腾……现在就来试一试“换位思考”,从对方的角度从新思考那些冲突,体谅对方的处境,真心地祝福对方。 然后,忘记那些烦恼,在你的人生道路上继续前行。
0 5
-
“伤痛”是不可避免的,但“痛苦”却是可以选择的。 我们在情感上对伤痛的反抗越强烈,由烦扰、自责和内疚所带来的痛苦也就越强烈。很多时候,伤痛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对于伤痛的过度反应。 实际上,人们常常遭受到两支箭的攻击:第一支箭是伤痛。第二只箭是对伤痛产生的抗拒。 比如,工作失败了,这是伤痛,是第一支箭,这支箭给我们造成的伤害并不大,但是,如果我们对此耿耿于怀,这就是射向我们的第二支箭。又比如,被女朋友甩掉了,这是伤痛,是第一支箭,但因为被甩掉而心生怨恨,甚至怨恨所有女性,认为女人没有一个是好东西,则是射向我们的第二只箭。第一支箭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们自己射向自己的第二支箭。 我们在生活中感受到的大部分痛苦,都是第二支箭带来的,也就是抗拒“伤痛”的结果。如果着手“接纳”这些伤痛,顺其自然,伤痛就会减轻。因为伤痛在接纳时变轻,在抗拒中变重。同时,我们会发现伤痛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由伤痛产生的怨恨,然后不断提升处理伤痛的能力,转化的能力等等。
-
每个人的童年都是一段珍贵的回忆,它像是一幅幅画卷,记录着我们的成长轨迹。然而,在这些美好的记忆中,有些人却藏有一抹无法抹去的阴影——情感缺失。这究竟是如何影响一个孩子的成长,继而造就了今天的呢? 情感缺失,简单来说,就是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由于外界因素导致孩子未能获得充分的情感支持与关爱。这种缺失可以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 1. 情感忽视:父母或其他照顾者未能在孩子需要时给予关注和慰藉。 2. 情感冷漠:父母对孩子的需求不敏感,甚至表现出冷漠的态度。 3. 过度严格:父母对孩子的要求过高,缺乏理解和支持。 4. 家庭环境不稳定: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紧张,或频繁搬家、换学校等,导致孩子缺乏安全感。 情感缺失的具体影响 1. 自尊心受损:情感缺失的孩子在成年后往往自尊心较低,难以自信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2. 情绪失调:长期的情感缺失可能导致孩子在成年后出现情绪问题,如抑郁、焦虑等。 3. 人际关系困难:情感缺失的孩子在成年后可能难以建立和维持稳定的人际关系,表现为社交回避或依赖性过强。 4. 应对机制失效:情感缺失的孩子可能在面对压力时缺乏有效的应对机制,导致情绪问题加剧。
-
列举几个如何应对内卷效应: 1. 重新定义成功:成功并不只有物质上的收获,心理健康、家庭幸福、个人成长同样是重要的指标。 2. 时间管理: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避免过度投入。 3. 自我认知: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和既有资源的稀缺性,不要盲目与他人比较。 4. 团队合作:提倡合作而非竞争,共建和谐的团队氛围。
-
如果你带着足够的觉知,与人相遇,你就有返照的能力。你给予别人的同时,你一直在给予自己。在那个自我觉知的情况下,你是别人的镜子,事实上,任何人也都是你的镜子。如果你有觉知,任何与你相遇的人都是一种镜子,你从那里面一定能够望见某种开启,神的开启。如果你有觉知,你就能获得两种信息的反馈:客体实相给予的信息;还有你自己在那面镜子里的虚像的神启信息。而且你还会发现,你得到总是多与你给人的,所以有了那么觉知与对启示的摄取,你的感恩之心是自然的显现。你无法遇到感恩,所以你就必须得来计算。你要计算你爱了多少,恨了多少;得了多少,少了多少……头脑必须看到实物及其数量,否则它会不安。烦恼不是人遇到的,恰是人创造的。每个到你面前的人都是一面镜子,你在看到镜子的同时也必须看到镜中的你自己。常常是当一面特别的镜子来到人家的面前时,他们只在看镜子而不知在看镜子中的自己。
-
认知偏差告诉我们:很多你以为的现实,有些是“失真”的。这就是我们对外界祛魅的过程,当你真正拥有屏蔽力,外界的任何风吹草动都无法轻易摧毁你。
-
与自己和解,意味着原谅自己的过去。过去的事情无法改变,我们能做是不再让那些遗憾和错误定义我们。我们每个人都有成长和改变的能力,我们可以选择不被过去所束缚,而是让它们成为我们前进的动力。 与自己和解,意味着活在当下。我们常常被过去的回忆或者对未来的担忧所困扰,而忽视了现在。现在是我们唯一能够控制的时刻,是我们能够真正生活的时刻。当我们专注于当下,我们就能更好地体验生活。 与自己和解,意味着自我同情。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往往对自己太过苛刻。我们批评自己,责怪自己没有做得更好。但是每个人都会犯错,自我同情意味着自我成长。我们学会了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学会了尊重自己的需求和愿望。
-
一个人若长期持有非理性的认知模式,且不懂得改变,那么他就会长期困于负面的情绪循环中,潜在的暴力因子也很可能会被激发出来。 “一个人爱不爱你,不是看他心情好时对你有多好。而是看他心情不好时对你有多差。” 情绪的最低谷,才最能暴露一个人的真实面目。 烦躁易怒,不分场合发火,打砸东西,伤人伤己…… 这些行为将会给你的人生,带来不可估量的灾难。 上医治未病,防患于未然。 不要和一个深藏情绪危机的人谈恋爱,更遑论结婚。
-
在情感的征途上,有些女性的旅程似乎注定充满了波折。她们的爱情之路曲折多变,常常遭受挫折,甚至难以维持稳定的感情关系。 这些女性或许在职场上意气风发,在朋友圈中备受宠爱,但在爱情的世界里,却始终无法找到属于自己的归宿。从心理学的专业视角来看,情感经历中的挫折与性格确有密切的关系。 情感依赖和不安全感是情路坎坷女性常见的性格特征之一。依恋理论中指出,早年与父母或其他重要抚养者的依恋关系,会深刻影响一个人在成年后的亲密关系模式。如果一个人在童年时期缺乏稳定的情感支持,长大后可能会在爱情中表现出过度依赖或极度不安全感。 过度依赖:这类女性往往会把全部的生活重心放在伴侣身上,导致缺乏自我价值感和独立性。一旦伴侣表现出冷淡或离开的迹象,她们便会感到极度焦虑和失落。极度不安全感:不安全感则表现为对伴侣的不断怀疑和猜忌,担心被抛弃或背叛。这种不安全感不仅会破坏双方的信任感,还可能导致关系中的频繁冲突。
-
你是否在情感的路上屡遭挫折?是否总是觉得与身边的异性似近非近,话不投机,或者即使初期感情甚好,也能渐渐感觉彼此在奔向不同的方向?当听到 “我爱你,但我们不合适” 这句话时,你或许会心痛、疑惑,甚至自责,这究竟是爱的失败,还是一段关系真正不可逾越的鸿沟?本文将从心理学的专业视角探讨,你的爱情底色如何决定你最适合哪种异性,帮助你在未来的情路上走得更加顺畅、成熟。 在心理学中,“爱情底色”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在爱情关系中的基本态度、价值观、情感习惯等潜意识层面的心理特征,它们深刻影响着一个人如何选择伴侣、经营关系,甚至处理分手。每个人的爱情底色都有所不同,而正是这些不同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爱情模式。了解自己的爱情底色,对于寻找合适的伴侣、维护健康的情感关系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人们往往是基于自己情感习惯的互补性来选择伴侣。例如,一个习惯于关注细节、性格细腻的人,可能更愿意与一个性格开朗、不拘小节的人形成情感上的互补,这样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互相满足自己情感上的需求。但是,这种互补性的爱情往往在亲密关系深入后,遇到双方性格差异带来的挑战,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导致“不合适”的结局。 另一方面,人的价值观对于爱情的持久性有着更为重要的影响。当伴侣双方的基本价值观相同时,他们解决问题的方式和人生目标更容易达成一致,从而促进关系的稳定与长远发展。然而,这种基于共同价值观的吸引力,往往在初步接触时不如性格互补那样明显,需要双方在深入了解的过程中逐渐发现和培养。
-
有些人容易生病,会生“原因不明的病”,早已不是身体上的伤害。 而存于心中的伤害,慢慢沉入潜意识中,一直提醒着你“伤痛事件”还在影响你,没有得到解决。如果你没有方法找到它们,与它们和解,你就无法解决“痛”这个问题。 被压抑的情绪不会消失,只会通过其他形式表现出来。 生病,成了她收获“爱”的渠道,而且表现得很隐蔽,也符合她“懂事”的人设,屡试不爽。 因为得益于这种“模式”,潜意识里最优的选择,反复出现。 是时候,觉察一下隐藏在身体里的情绪,和自己的情绪和解了。懂得爱自己,不仅是最好房开豪车,更是忠于内心,超越自我。别让情绪真的成了“病痛”,才追悔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