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跳蚤效应是一个形象的比喻,用于描述个体因为早期的限制性体验而在未来设定了自我能力的错误下限。在心理学领域,这种现象可能解释了为何人们在摆脱了物理或心理上的限制之后,仍然按照先前学到的界限行事,无法完全释放自己的潜力。 1 心理机制 跳蚤效应反映了一种学习行为,即条件限制下的经典和操作性条件作用。跳蚤如果被限制在一个封闭空间,会在碰撞到盖子后学会只跳跃到一个较低的高度。即使移除了限制,它们还是会保持这样的跳跃高度,因为它们已经学习了这样的界限。 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可以归结于几种原因: 1 认知失调 个体倾向于保持其信念和行为的一致性。当早期信念形成了“我做不到更好”,即便条件改变,这一信念亦会导致个体在无形的心理界线内运作。 2 自我效能的低估 根据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当个体认为自己缺乏完成某项任务的能力时,即使他们实际上有能力,也会避免挑战或在面对困难时轻易放弃。 3 固着效应 习惯于现状,对新的可能性产生心理抗拒,哪怕旧有的约束已不复存在。
0 6
-
“事缓则圆,人缓则安,语迟则贵”出自清·俞万春《荡寇志》。这句话意味着碰到事情不要操之过急,而要慢慢地设法应付,可以得到圆满的解决。它暗含着中国人历来的传统意识,强调耐心和谨慎。
-
外部环境的变化会深刻影响个体的情感状态和行为。比如,一个人在浪漫的樱花树下更容易对异性产生好感,或者在紧张的工作氛围中更容易对同事产生敌意。这种效应表明,我们的情感并非完全由内心决定,而是被外界环境“遥控”着。 心理学研究表明,环境中的色彩、温度、声音等细微变化,都会对我们的情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红色会让人感到兴奋和热情,而蓝色则会让人感到平静和放松。这些看似无关的外部因素,却能在不知不觉中改变我们的情感走向。
-
你是否曾想过,为什么有些人自信满满,而有些人却总是自我怀疑?为什么有些人面对挫折时能从容应对,而有些人却一蹶不振?答案,或许就藏在你的童年里——那面你每天都会面对的“镜子”。这面“镜子”,不是玻璃做的,而是你的父母。在心理学中,这被称为“镜映需求”。它是我们童年时期建立自尊、自信的关键。 镜映需求(Mirroring Needs)它指的是,在幼年时期,孩子需要通过父母(或主要照顾者)的反馈来确认自己的存在和价值。父母就像一面镜子,孩子从这面镜子中看到自己是谁,以及自己是否值得被爱和尊重。如果这面“镜子”是清晰的、积极的,孩子会发展出健康的自尊和自信。但如果这面“镜子”是模糊的、扭曲的,孩子可能会陷入自我怀疑,甚至一生都在寻找外界的认可。
-
焦虑的来源多种多样,列举几点: 1. 生活压力:工作、学习、家庭等各方面的压力是焦虑最常见的原因。持续的压力让人感到疲惫和不堪重负。 2. 社会比较:社交媒体普及使得人们更容易横向比较,这种比较常常带来自我怀疑和不安。 3. 未来不确定性: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如职业发展、财务状况等,也是焦虑的重要原因。 4. 个人特质:一些人的个性特质,如完美主义倾向、高敏感性等,更容易导致焦虑。
-
未满足的需求,就像一个内心的黑洞,不断地吸引着我们去寻找、去填补。 心理学家们发现,这些未满足的需求往往根植于我们的童年经历。如果在这些关键时期,关键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那么它们可能会在成年后以各种方式表现出来,例如焦虑、抑郁、人际关系的困扰等
-
真正长久的亲密关系,一定是双方的互相磨合、互相适应,理解、包容和爱。纵观身边的许多爱情,但凡走到最后的情侣,不是经济实力多么雄厚,不是背后厉害的家族背景,不是彼此的高学历,不是郎才女貌,而恰恰是最容易被我们忽略的这些特质。 这个世上能相携到最后的,无非是心交心,彼此愿意适应、磨合,在理解和包容的基础上产生源源不断的爱。 我一直觉得最伟大的就是爱情,两个来自不同家族、不同地方的人,重新组合到一起成为新家庭,这其中需要勘破很多人性的善恶,复杂的人情往来,男女性格和生理、心理上的迥异,在爱里也可能会受伤,同时也会在其中得到真正意义上的修炼。 这就是问世间情为何物,自古情关最难过,但过了情关之人,也注定不再是普通人,他的思想境界将会上升至一个新高度。爱情和婚姻是两个概念,真爱不一定会结婚,结婚也不一定真爱,所以要想谨慎对待婚姻这件事,必须得有一个成熟的幸福评估体系。 俗一点讲,你可以考察对方的经济实力,也可以考察对方家族情况,三观同不同频,为人善不善良,甚至可以考虑对方的父母形式做派如何。自私一点讲,你要去感受自己在有了对方之后,你是情绪变好了还是变得不稳定,你变自信了还是自卑,情绪价值到底在什么水平。 在爱里面,你可以讲究浪漫,讲究纯粹,甚至不用太多理性,谈风花雪月谈理想,谈诗词歌赋谈人生,一旦要进入婚姻,你不理性也得理性,因为光有爱是无法支撑婚姻长久下去的,毕竟爱都有期限,尤其是在婚姻里。若想两情长久时,从鸡毛蒜皮的日子中生出欢喜和幸福,除了有爱,还得能够自由地做自己,从包容、磨合、适应和自爱中找寻到地久天长。
-
为什么有些人看似平凡,却能在关键时刻爆发出惊人的潜力?为什么有些人面对困难时,反而越挫越勇,最终成就非凡?这背后,隐藏着一个心理学上的神秘定律——跨栏效应。今天,我将带你走进一个关于“逼迫与激励”的心理世界,告诉你:不逼自己一把,你永远不知道自己有多优秀! 什么是跨栏效应? 跨栏效应,源于心理学家阿费烈德的研究,指的是一个人在面对困难或挫折时,往往能激发出远超平常的潜力。就像跨栏比赛中的栏杆,栏杆越高,运动员跳得越高。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没有受到逼迫和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出自己能力的20%--30%,而当人受到逼迫和激励时,其能力可以发挥80%--90%。换句话说,一个人的成就大小,往往取决于他所遇到的问题的难易程度。
-
仇恨就像膨胀袋子,你在意它,它就会越来越大;你忽视它,它便慢慢消失。 你之所以总是闷闷不乐,因为人际关系之间的小摩擦,搞得心力交瘁,你越是耿耿于怀,心里放不下,就越是不痛快、烦恼丛生。 预防它、转化它、调整它…。
-
为什么有些人明明已经很优秀,却总是觉得自己不够好?为什么有些人明明已经拥有了很多,却依然感到空虚?这背后,有着一个心理学上鲜为人知的秘密——秤砣效应。 秤砣效应,顾名思义,就像秤砣一样,压在心头,让人无法轻松。在心理学中,它指的是个体在追求目标或自我评价时,过度依赖外部标准或他人的评价,导致自我价值感被“压”得喘不过气。这种效应常常让人陷入自我怀疑、焦虑甚至抑郁的漩涡。 秤砣效应的形成与个体的自我认同感密切相关。当个体过度依赖外部标准来评价自己时,就会忽视内在的真实需求,导致自我价值感失衡。这种失衡会引发一系列负面情绪,如焦虑、抑郁、自我怀疑等。 此外,秤砣效应还与社会文化背景密切相关。传统的“望子成龙”观念使得许多家长对孩子寄予厚望,这种期望往往会转化为孩子的心理压力。孩子在这种环境下成长,容易形成过度依赖外部评价的心理模式,最终陷入秤砣效应的困境。
-
童年缺爱的孩子长大后艰难前行,为什么? 原因之一:因为缺爱导致的匮乏感,迫使他一直把心神能量用在抓取一些低质量的人事物上,来填补缺失的爱上,然后他就会被低质量的人事物困住。没有办法把宝贵的心神能量,升华、回收和聚焦,用在高质量、高能量的创意创造创新上、奉献服务推恩上。而这个方向的用功,是人创造富足丰盛的根本原因! 原因之二:因为他缺爱导致的不配得的限制性信念,迫使他认为这个世界是冷漠的、残忍的、不友好的、缺爱的、艰难的、我不可能的、人生就是这样的等等一些……这样负面的悲观的信念,塑造了他的言行举止,进而创造了他的现实生活。当然也会有人,在因缘际会的巧合下,逆转乾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