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有明显的长期的情绪困扰的人, 常常的会表现的没有感觉。 他们只是觉得抑郁,低落,没有动力,没有兴趣, 但无法深入的清晰的体会和表达自己的感受。 因为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 他们的主观体验被一再的否定。 找到一个环境 让自己的主观体验被深深的肯定 你会就不再觉得自己“疯了” 你的自我边界以及效能感会逐渐的建立起来。
0 1
-
像感受音乐一样,感受自己的韵律。 那超越你的语言,情绪,想法,行为,身份,等等。 当存在的各个层面和谐一致时,我们就变成了一首优美的音乐,而非噪音。 就好像,本能冲动,超我,自我之间动力是圆融流畅的,而非矛盾冲突的, 它们在即兴合奏一首音乐。
-
很多有明显的长期的情绪困扰的人, 常常的会表现的没有感觉。 他们只是觉得抑郁,低落,没有动力,没有兴趣, 但无法深入的清晰的体会和表达自己的感受。 因为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 他们的主观体验被一再的否定。 找到一个环境 让自己的主观体验被深深的肯定 你会就不再觉得自己“疯了” 你的自我边界以及效能感会逐渐的建立起来。
-
身体的症状在表达内心的冲突 这个观点可能会让很多人觉得不舒服,包括我自己,但是换一个角度,它给与了我力量,在疾病面前,自己不是只能默默承受,而是可以通过直面和疏通内心的冲突来疗愈自己的身体。 比如有人会特别容易发炎或感染,在有机体层面上,是外来的病原和体内的免疫系统在发生冲突,那我们就可以问问自己,在生活中,有没有在逃避什么冲突?以至于让这个冲突通过身体来表达? 有些人会觉得呼吸困难,吸气可以理解一个接受的过程,而呼气可以理解为一个给予的过程,我们或许可以问问自己,在生活中有没有自己特别不愿意接受的事情,或者特别不愿意付出的事情,以至于自己没有办法顺畅吸气和呼气呢? 身体和意识之间的关系,就像是手机和各种电子信号之间的关系。 手机可以播放出宁静祥和的音乐,也可以播放出喧嚣吵闹的音乐,这取决于手机接收到了怎样的信号指令。 同样的,身体是表现出舒适流动,还是紧张压抑。呼吸是流畅还是憋闷,其实也取决我们的意识状态。 冲突是发生在意识之中的,只是以症状的形式表现在身体上。 而当我们想去疗愈我们的身体时,就不能只是单单从缓解或消除症状入手,更重要的是要在意识层面工作,和我们内心深处去工作,面对那个看似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多花些时间去觉察自己的情绪,思想和行为,并把它们记录下来。做一些正念,催眠或冥想的练习。也可以找一位自己感觉匹配的咨询师协助你完成这个觉察,看见和疏通的过程。
-
你对这件事感觉如何? 你对这种感觉,感觉如何? 第二个问题决定事物的发生。
-
在心理咨询中,来访者常常会因为触及痛苦而选择 “逃离”。 当咨询可能引发内心深处的痛苦情感时,来访者可能会声称咨询无用、推迟或终止咨询,甚至在咨询中转移话题,还有人会直接拒绝走进咨询室。 然而,痛苦的情感并非仅仅是痛苦本身,它们实则具有重要意义。那些痛苦元素就像指引我们的信号,促使我们去挖掘其背后的意义。 比如,当谈到父母时,来访者可能会变得具有攻击性,拒绝谈论原生家庭,认为这毫无意义。 但我们不能因为痛苦就漠视这些重要的信号,正如不能因为火警铃声刺耳就将其关掉。 从长远来看,勇敢地面对痛苦,跟随痛苦的感觉逐步向前探索,我们就能更好地找到 “起火点”,明确问题发生的过程,从而逐步降低类似 “火灾” 再次发生的可能性。 心理咨询的过程,就是陪伴来访者一起勇敢面对痛苦、挖掘痛苦意义、找到解决之道的旅程。
-
心理咨询师每天的工作就像在挖矿 挖掘来访者潜在的资源 当我们被某个生活事件所打垮时 只是因为我们还没有找到应对它的工具 当我们找到内在潜藏的资源 拿起它,去应对生活当中的各种困难 各种症状和不适感就会消失 伤痛也会被疗愈 自我变得更强大
-
分床睡有多重要? 幼儿园大班左右就需要和孩子分床睡, 甚至分屋睡了 以便让孩子的心理得到健康的发展 分床很晚的孩子会发现在与父母相处以及人际互动出出现多种问题 比如更严重的乱轮倾向,影响亲密关系 或强迫行为 强迫思维,影响学习和工作 等等~ 所以还没有分床睡的家长朋友们 可以行动起来了
-
抑郁和焦虑很容易反反复复 除了药物治疗和心理咨询 可以自己养成呼吸训练和冥想的习惯 每天规律的练习呼吸和冥想 会增加大脑前额叶的厚度 提高情绪的调节能力
-
从心理动力学的角度来看 抑郁是将内在的攻击力投注到了自己身上 也就是攻击自己 这个过程是无意识的 也就是自己是不知道的 在心理咨询师的安全的陪伴和引导下 你会慢慢的也意识到这个过程 包括攻击的形式以及原因 然后抑郁症状就会得到缓解甚至消失
-
人人都需要在人际互动中感受到被接纳 但是如果经常感觉到不被接纳 有两种可能性 一是自己的要求太高,超出了了他人能包容的限度 二是自己不接纳自己,并将之投射到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