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婚姻内耗的根源是你替伴侣承担不属于你的课题 在生活中老公失业在家,不操心找工作,整天打游戏。你却到处帮他投简历,托关系,比给自己找工作还上心。 究其根源,就是你把自己当成了“救世主”,主动去为对方承担,慢慢把他养成了甩手掌柜。 心理学中有个“课题分离”理论,意思是说,当你过度介入对方的课题,就会陷入“他的问题我解决,我的情绪他看不见”的恶性循环。 那你替他承担的课题越多,他越什么都不用干。 你不得不付出更多,然后就会更累,更焦虑,对伴侣的怨言也越来越多。 心理学家阿德勒提出过一个概念,叫做课题分离。 我的事是我的事,他的事是他的事。我只能控制我自己怎样去做,可我无法操控别人的想法和行动,他用什么态度对我是他的事情,而我能改变的只有我自己的态度和行动。 而婚姻中对伴侣的失望也是一个课题。我们一直在尝试改变我们改变不了的东西,让自己陷入在痛苦之中,伴侣的行为导致自己的失望,是我们诠释这段关系的方式,但这种诠释,并不能拯救婚姻。 如果你不把自己放在一个被动的地位,不去等待伴侣来给予你理想爱情的话,你会产生很大的内驱力,主动在关系中改变自己。 所谓的改变,并不是说我们要忍着伴侣那些缺点,而是把目光放到自己的身上。每当你失望愤怒的时候,可以问自己这些问题,我的失望从何而来?为什么他的这个行为会让我情绪那么大? 我对伴侣有什么样的期待?这个期待,是不是意味着我在替他承担成长的责任? 而当你意识到自己对伴侣的过度期待之后,在婚姻中会拥有非常清醒的视角。 能够看见自己内心未被满足的期待,也能够看见伴侣成长动力的不足,知道如何去经营婚姻,引导伴侣共同成长。不再仅仅停留在索取和失望的阶段。
0 3
-
💕婚姻里蕞大的底气是什么 婚姻里蕞大的底气啊,从来不是银行卡里的数字够不够厚,也不是房产证上有没有名字。 而是你清楚地知道:就算有天婚姻这艘船遇上风浪,你自己也能扎稳脚跟——像棵长在土里的树,既能和另一棵树枝叶交缠,也能独自撑住一片荫凉。 这底气藏在两件事里: 一是你始终没把自己活成依附对方的藤。经济上能给自己挣碗饭吃,精神上有自己的天地——哪怕是下班后跟朋友喝杯茶的空档,或是周末窝在沙发看书的时光,这些不被婚姻完全吞噬的「自我」,就是你摔不碎的锚点。 见过太多把丈夫当全世界的人,一旦对方转身,自己就塌了半边天,可真正的底气是:我欢迎你走进我的生活,但我的生活从来不由你定义。 二是你选的人懂得「尊重」二字的分量。 不是嘴上说的甜言蜜语,而是他知道你有独立的思想,愿意跟你站在平等的位置上商量日子。比如你想拼事业时,他不泼冷水;你想歇口气时,他不嫌弃。 这种把你当「合伙人」而非「附属品」的默契,才是婚姻里最结实的屋檐——穷的时候能一起扛,富的时候不膨胀,吵架时懂得给彼此留条退路。 见过太多人把底气押在「他会不会永远爱我」上,却忘了感情会变,人心会走。 但当你自己有了谋生的本事、扛事的心智,又遇上一个懂得珍惜你的人,婚姻就不再是赌局,而是两块独立拼图的相遇——你很好,我也不差! 我们凑在一起是锦上添花,但若哪天需要分开,各自也能在岁月里活得敞亮。这才是婚姻里,硬气的活法
-
💕伴侣让你受委屈时,请记住鳄鱼效应 当对方的言行让你感到委屈和伤害时,想保护好自己 你需要做到这三点: 第一,停止“无效沟通”,别指望鳄鱼能听懂道理。 你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识别出哪些沟通是“无效的。 如果你已经清晰地表达过一次你的感受,对方的回应却是狡辩、指责或者冷漠,那么请立刻停止。 继续争辩下去,并不会让他突然醒悟,只会让你自己的情绪被反复消耗。你不能指望一头咬住你的鳄鱼,会突然听懂你的道理。 第二,把焦点从“改变他”,转移到“保护我”。 当你还想继续争辩时,你的潜意识其实是想“改变他,想让他认错。 这个念头,就是你伸向鳄鱼的另一只手。 你必须立刻把焦点拉回到自己身上,问自己一个问题: “现在,我怎样才能让自己不再继续难受? 答案可能是离开这个房间,去阳台吹吹风;可能是戴上耳机,听一首喜欢的歌。 先保护好自己的情绪,这比赢得任何争吵都重要。 第三,用“设定边界”的行动,代替“情绪化”的抗议 哭闹、指责、反复讲道理,这些都是“情绪化”的抗议。 它在告诉对方:我虽然很痛苦,但我还在这场游戏里。而“设定边界”,则是一种冷静的行动。 比如平静地说:“你再用这种方式对我说话,我就会离开。” 然后,如果他继续,你就真的转身离开。 这就像你不是去打鳄鱼,而是选择默默地从沼泽里往后退,你不是在战斗,你是在用行动告诉他,你的底线在哪里。 请记住,面对关系里像“鳄鱼咬住”般的困境,你赢的方式,不是急着逃离,而是和伴侣一起找到挣脱的出路。
-
🌹修行的本质不是忍辱负重,而是升维看待问题。 修行其实从不是吃苦,忍耐,把委屈咽下去,把怒火压下去,以为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 但其实,那只是表层的自律,并不是真正的大彻大悟。 真正的修行,不是硬扛,而是换一个维度看事情。不是蜷缩在情绪里自我消耗,而是站到更高处,俯瞰全局。 当你站在山顶,怎还会在意半路的碎石?
-
💕原来真正的成熟,是学会给生活留道缝隙。 允许牛奶洒在地上,允许别人有不同的活法,允许自己偶尔偷懒、偶尔犯错。就像向日葵不会因为某天阴天就放弃开花,我们也不用因为一点不完美,就否定整段人生。 别让“较真”变成困住自己的牢笼。 你要知道,月亮有圆有缺,日子有晴有雨,这才是生活本来的样子啊。 与其在纠结里内耗,不如松口气——反正人生是场马拉松,偶尔放慢脚步,才能跑得更久。
-
心理学家荣格曾说过:“健康的人不会折磨他人的。一般来说,那些曾被折磨的人会去折磨他人。” 这种折磨往往不是刻意的恶意,更像是一种无意识的复刻。比如童年常被否定的人,成年后可能不自觉地否定伴侣或孩子。 曾在控制中长大的人,也可能用类似方式掌控身边人。 本质上,这是他们未处理的创伤在寻求出口,而非本身想成为“施害者”。 而打破这种循环的关键,往往始于对自身创伤的觉察与疗愈。
-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说:“潜意识正在操控你的人生,而你却称其为命运。” 你是否常常陷入这样的循环:决心改变,却在关键时刻退缩;渴望理性,却总被情绪主导; 甚至一次次陷入相似的困境,最终只能归咎于“命运”? 那些看似不由自主的选择,其实往往源自未被觉察的潜意识——也许是童年形成的自我否定,也许是未经处理的创伤或固化的信念。 它们像一只看不见的手,悄悄引导我们走向熟悉的剧本,却让我们误以为一切都是命运的安排。 但命运从来不是定数。 当我们开始倾听内心的声音、审视自己的模式,便是打破轮回的开始。只有看见潜意识的存在,才能拿回人生的主动权!一❤️肖老师
-
💕天要助你,必先磨你 所有的考验,都是生命的礼物。 它们不是来击倒你,而是来成全你。 朋友们,请坦然迎上风雨,坚定走好自己的路。 守住内心的节奏,用心去感受,用心去活这一生。
-
允许孤独、允许抛弃、允许离别、允许问题发生,允许背信、允许拒绝、允许失望、允许得不到、允许否定。 允许不被认可、允许被讨厌、允许被威胁、允许被恐吓、允许不被理解、允许不被支持、允许不被包容、允许失败。 只有把内心的恐惧疗愈,允许这些发生,不在对抗这些,你才能把对抗的力量拿去爱,拿去做事业。要不然你一天24小时都在对抗这些。
-
💕婚姻内耗的根源是你替伴侣承担不属于你的课题 在生活中老公失业在家,不操心找工作,整天打游戏。你却到处帮他投简历,托关系,比给自己找工作还上心。 究其根源,就是你把自己当成了“救世主”,主动去为对方承担,慢慢把他养成了甩手掌柜。 心理学中有个“课题分离”理论,意思是说,当你过度介入对方的课题,就会陷入“他的问题我解决,我的情绪他看不见”的恶性循环。 那你替他承担的课题越多,他越什么都不用干。 你不得不付出更多,然后就会更累,更焦虑,对伴侣的怨言也越来越多。 心理学家阿德勒提出过一个概念,叫做课题分离。 我的事是我的事,他的事是他的事。我只能控制我自己怎样去做,可我无法操控别人的想法和行动,他用什么态度对我是他的事情,而我能改变的只有我自己的态度和行动。 而婚姻中对伴侣的失望也是一个课题。我们一直在尝试改变我们改变不了的东西,让自己陷入在痛苦之中,伴侣的行为导致自己的失望,是我们诠释这段关系的方式,但这种诠释,并不能拯救婚姻。 如果你不把自己放在一个被动的地位,不去等待伴侣来给予你理想爱情的话,你会产生很大的内驱力,主动在关系中改变自己。 所谓的改变,并不是说我们要忍着伴侣那些缺点,而是把目光放到自己的身上。每当你失望愤怒的时候,可以问自己这些问题,我的失望从何而来?为什么他的这个行为会让我情绪那么大? 我对伴侣有什么样的期待?这个期待,是不是意味着我在替他承担成长的责任? 而当你意识到自己对伴侣的过度期待之后,在婚姻中会拥有非常清醒的视角。 能够看见自己内心未被满足的期待,也能够看见伴侣成长动力的不足,知道如何去经营婚姻,引导伴侣共同成长。不再仅仅停留在索取和失望的阶段。
-
💕科恩在《颂歌》里唱道:“万物都有裂痕,那就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我们都曾受伤,都曾痛苦绝望。 人生,本就是一场不断破碎、修复、重建的征程!一肖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