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春期 很多家长看到孩子沉迷手机,耽误学习,第一反应就是“抢”“摔”“没收”。可在伸手抢走手机的那一刻,摧毁的不只是孩子的娱乐工具,还有她的尊严。你以为抢走手机,就能让她“清醒”学习。 实际上,你唤醒的是一头愤怒的野兽。 青春期的孩子本就情绪敏感、渴望自主。手机对他们而言,不只是娱乐设备,更是社交阵地、情绪出口——和同学聊天、追喜欢的博主、在虚拟世界里寻找认同。她玩手机时有多依赖这份快乐,被粗暴抢走时就会有多愤怒。 心理学研究显示:人在沉迷状态下,大脑的理性判断会减弱。此时如果被强行中断,很容易产生过激行为。 孩子的嘶吼、攻击、冷战,本质上都是情绪的失控反击:你强制剥夺她的“精神寄托”,她就用最激烈的方式对抗你的控制。这种粗暴禁止,从来不会让孩子幡然醒悟,只会两败俱伤——你气得发抖,孩子恨得刺骨!
0 0
-
《道德经》有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真正的智慧,是看穿所有“不被爱”的感受,不过是小我制造的幻象。 那些你渴望从他人身上获取的接纳、包容、珍视,其实一直储存在你的灵魂深处,只是你习惯了向外打捞,反而遗忘了内在的宝藏。
-
💕情感咨询 一段非常现实通透的话:“大部分男人是不会挑老婆的,明白过来时,人生已经过得一团糟。 大部分男人在择偶时关注的往往是浅层表象,漂不漂亮、温不温柔,这些表面功夫但凡有点心机的人都能演出来,可这些恰恰是判断伴侣最不靠谱的标准。 真正决定婚姻质量的,是对方处理问题的能力、价值观的契合度,以及在漫长岁月里能否与你同频成长!
-
情感咨询 心理学上有个效应,叫“三明治效应”。 指的是: 跟对方沟通,表达自己不满情绪时,可以采用先扬后抑的方式。 开头和结束语,表达你的尊重和赞美,中间加上你要表达的意思。 这样说,更容易让对方接受。 爱人相处时,更应该如此。 不要忘了,男人是最爱面子的;你给足了他面子,他才会给你更多的爱与包容。
-
择偶咨询 很多大龄未婚男女,其实依旧还是渴望爱。 有时会觉得一个人有些清冷,会想要有个人陪在自己的身边。 想要拥有爱情,是一种本能,好的爱情,也确实可以照亮人生。 都想要爱,只不过,太多人却并没有找到那么一个人。一年一年又一年,始终都还是只有自己,也始终都还是停留在原地。 没有找到,依然孤身一人,可能有很多种原因。 不过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最起码的,其实都是没有做到认真去找。 找对象最重要的是什么,其实无关更多别的东西,就是要去找,认识更多人,拿出自己的真心,一直坚持下去。 去找,才会有属于你的故事。 在爱情这块,太多人都总是习惯了等待。 一心想着,如果有人好好对待自己,自己一定不要辜负,会好好对待这个人。 然后就一直等待着,等有人靠近,等有人主动,等有人先说喜欢。 结果,等来等去,可能也有着那么几个人来身边晃了一圈,稍微试探了一下,只是都不过只是很随意,并不真诚,也根本就并不合适。 没有遇见几个人,不真诚,不合适,脱单的几率自然也就不大,只是非常小。 这个世界上,很多好东西都需要去争,爱情也是一样,并没有那么多从天而降。 当你想着别人先主动,你再去回应,很多人也是和你一样的想法。 而让故事发生,最关键的不是别人先踏出那一步,是你自己。你主动,才更加有可能有故事发生,有着属于你的爱情故事,与众不同的,独一无二的。
-
💕作家村上春树说:“如果有一天,让你心动的再也感动不了你,让你愤怒的再也激怒不了你,让你悲伤的再也不能使你流泪,你便知道这时光,这生活给了你什么,你为了成长,付出了什么。 心一旦消失,也就没有失落感,没有失望,没有失去归宿的爱,剩下的只有生活,只有安安静静、无风无浪的生活。” 能够控制自己情绪的人,比拿下一座城池的将军更加伟大。 控制情绪的本质,并不是你的情绪已经像洪水一样破闸而出的时候,你强行把情绪的洪水给压住。 是无论碰到什么人,遇到什么事你都能够稳如老狗,从容不迫,你的情绪的洪水根本就不可能泛滥。 在别人眼里,你就根本没有情绪。 在自己这里,即便情绪也会波澜起伏,但是你不会让他发酵,不会让他战胜你的理智,不会让他左右事情的发展方向。
-
恋爱心理学:拿捏情感,征服一个人的最好方式是弃猫效应 “爱得太满,物极必反。” 老祖宗这句话,早把感情里的真相说透了。你越拼命抓紧,对方越嫌窒息;你越卑微讨好,他越觉得你廉价。 “人性就是: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 感情里最狠的“拿捏”,恰恰是敢放手。
-
真正厉害的人,懂得慢慢来! 事缓则圆,静能生慧。语迟则贵,心静可通。 平可愈,三千疾,万事理。
-
恋爱中的马太效应 ■ 马太效应在恋爱中的表现为:强者越强,弱者越弱。 ■ 当你愿意为自己多付出,不断完善自己,你的个人魅力得到提升,从而提高个人吸引力。 ■ 而当你一昧讨好对方,会让对方恃宠而骄,你在投入过程中不断“贬值”,对方却在投入过程中不断“增值”。
-
所有人际关系里,若你不主动联系别人,别人就不会找你,十有八九是看透了一点: 关系的本质,从不是被动等待,而是需要主动维系的联结。
-
💕治愈心理内耗的真相:“不要脸不要命”就赢了! 你是不是也被心理困扰缠得喘不过气?其实很多痛苦,都源于“想要太多”。 焦虑,是你太想掌控一切,容不得半点意外; 抑郁,是你太执着于成功,接受不了平凡的自己; 强迫,是你太追求完美,揪着细节不肯放过; 疑病,是你太贪恋长生,对身体一点异常就恐慌; 社恐,是你太渴望认同,怕自己不被别人喜欢。 所谓“不要脸”,是放下过度的自尊和期待,接受不完美的自己,不用活在别人的眼光里; 所谓“不要命”,是抛开对结果的执念,允许事与愿违,明白健康活着比什么都重要。 心理疾病不是洪水猛兽,而是在提醒你:该放过自己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