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一个生命体都希望被看见,被关注,被重视。
0 2
-
心理咨询的原则为什么是“不求不助” 心理咨询是一种以助人为目的,专业人员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对心理适应方面出现问题并企求解决问题的求助者提供心理援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来访者就自身存在的心理不适或者心理障碍,通过语言文字等媒介向心理咨询师进行诉说,寻求摆脱困境、解决问题的条件和对策,这是一个人与人建立关系的过程。 从来访者的角度看,“不求不助”原则是对来访者的尊重和负责。首先,心理咨询完全基于来访者自主自愿的态度。只有当来访者认识到自己的生活或者工作或多或少受到心理或行为问题的影响,并且主动向咨询师寻求指导和帮助时,才能展开咨询关系,咨询才能够产生真正的帮助意义;如果是被身边人强制要求进行咨询,这反而会对来访的身心造成伤害。其次,心理咨询过程中需要来访者打开心扉,与咨询师就自身问题展开深入讨论才有可能达到咨询目的。也就是说,如果来访者并非自愿参加咨询,那么咨询过程中就很难真正诉说自己的问题,咨询关系难以建立,问题无法解决,这对来访和咨询师来说都没有什么实质意义。 从咨询师的角度看,“不求不助”原则是对咨询师的约束和保护。毋庸置疑,心理咨询师能够为来访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帮助存在心理困扰和障碍的来访回到正常日活,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但是,咨询师也只是普通人,咨询师本身也需要给自己留有足够的时间去反思去学习去成长,以提升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所以,为避免咨询师自身资源耗竭,“不求不助”既是对其有效的约束也是保证咨询服务质量必不可少的要求。
-
我敞开自己,接受世界上所有的财富和幸运。
-
我们爱一个人,不代表会爱一个人。 在我们内心中,爱是双向的,我们也希望对方以我们期待的方式爱我们,或者以我们喜欢的方式回应我们,如果没有,那么怨就产生了,又因为爱着,还不愿放弃,爱的通道又没通,那可能积累起来的不止是怨,可能会发展成恨。 如何感受爱,学习如何爱,可能是我们大部分伙伴的功课,当我们特别怨,或恨一个人的时候,可能这后面,藏着对某个人深深的爱
-
人的内在成长是有不同阶段的,用我们社会的规则或是正常年龄的角度来看一个人内在,通常是不准确的。 如果一个人内在不具备自我的意识,也就很难拥有自我成长的意识和能力,这些伙伴生活中只会获取爱,或者说是索取,求帮助,求认可,求重视,求关注,求理解,求安慰,如果得不到,就会觉得非常痛苦,如果从觉察的角度看,是处在无知无觉靠本能的状态。 这个阶段我们通常会说是内在处于一个婴儿的状态,外在可能是不同的样子,社会上的角色和地位也会很丰富,同时在内心中,其实是很难的,可以试想一个婴儿在社会中的样子。需要我们更多练习觉察,来看到自己是何样的状态,处在哪个阶段。
-
关于完美和不完美,在很多伙伴那里,每天,或是每时每刻都在上演着。大家更愿意接受或是追求完美,而不太愿意接受不完美,而它们其实只是一体的两面。 正因为有那么多的不完美,我们想追求更多的完美,才有了生活的进步,也才有了生命的向前,也有了那么多的驱动力,也成就了现在的我们。 也是在这样一次次的追求完美的过程中,我们自己有了成长,有了收获,有了进步,试想一下你如果你从小到大生活在一个没有缺陷,都是完美的环境中,你是不会有动力创造和追求的,因为在你的内在,你是不需要的。重新看待不完美,也重新看待完美,看到我们自己的成长,这可能才是最好的“完美”
-
成年人的读书和学习,其实是很个性化的,你学到什么,看到什么,与其他人可能完全不同。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成年人读书就是读自己,每个人都在书中寻找着自己,我们都是基于自己的学识、认知在看书中的文字,理解自己能理解的部分,用自己的知识系统来解读作者的意思,书再好,作者再有名,超不出读者的认知。 当然书还是要读的,习还是要学的,正是这样读书的机会,才有可能让我们见识到自己认知之外的事物,至于会到什么样的程度,每个人还是不一样的!
-
家庭生活中,我们为了更好,完全可以从过去的事件和经历中吸取经验,但不要沉溺在过去。好多家庭在生活中动不动就把以前的事翻出来说一说,评一评,而评说的目的却不太一样,往往是为了证明自己是对的,或者在某些事情上占上风。 过去的事情,已经过去了,从不同的阶段或不同的角度来看,可能是对的,也可能是错的,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能为我们的成长提供了什么,为我们的未来准备了什么。 生活是需要向未来看,借过去的经验,做好现在的事情,而且这个过去,现在和未来,只关乎自己,无关他人[磕头]
-
时间是幻境!过去,现在,未来!如果生命没有觉醒!生命则永远活在过去,活在无止境的轮回里!未来=过去!那一颗明珠,那一颗如来真心,在你醒来那一刻与你共生![合十][合十][合十]
-
每一个生命体都希望被看见,被关注,被重视。
-
健康,生命之源之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