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风涛
1小时前在线咨询时价
要摆脱某种状态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试着不去摆脱它,与它和平相处,甚至喜欢它。 因为强迫状态是一种双向的循环冲突:一件事你不愿意去做,又控制不住自己要去做,做后又倍加后悔和懊恼,并体验强烈的矛盾与痛苦。对这种内心悖论情景的解构就是:想做就去做了,别跟自己较劲,也不去评价,像一种禅的境界:“人在桥上过,桥流水不流”。
【请积极拥抱你的线下生活】 互联网的发展带给我们超乎想象的便利。但亲爱的朋友,也别忘了,在周末或者假期,积极拥抱你的线下生活。 你去逛了很多地方,看了很多风景,吃了许多小吃,说了很多的话,这种快乐,是待在家里刷了一天手机的人永远感受不到的。 只有放下手机、走出房间,把好奇心、注意力分散到一些线下的小事上,我们才能与具体的生活产生情感链接,从而更好地活在当下。 放下手机,去大自然中走一走,去体味人间烟火,去和家人朋友聚会,去认识更多新的朋友。让我们一起积极拥抱线下生活,活成“高能量”的自己。
绝大多数心理问题都是因为忽视乃至扭曲了自己的内心体验所造成的。内心的力量是最强大的,当我们过于在乎别人的看法时,我们就丧失了自由,自我的力量也就越来越弱,最后变得对外界的变化过于敏感。 罗杰斯
婚姻、恋爱咨询里,会碰见有一些进入不了恋爱关系的人,TA其实可能是一直停留在青春期。 一种情况是,TA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不知道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所以TA也就不知道该找个什么样的人。 如果在青年期,一个人的自我认同完成得好,TA就能够比较容易地找到一个适合TA的爱人、伴侣。 如果TA没有完成好自己心理上独立、认同的过程,有时候就会“眼花缭乱”,结果就是跟这个玩两天、跟那个玩两天。 但TA为什么偏偏在亲密关系上显得有点不负责任呢? 就是因为TA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可以和什么样的人亲密、忠诚地一直走下去。 一旦TA自己的自我认同完成了,TA就知道“我是个什么样的人,我要过什么样的日子,我要发展什么样的事业,我应该找一个什么样的对象了”。 这样,TA就清楚谁适合做TA的伴侣了。 另一种情况是我坚决和谁都不来往,谁都不配和我来往。 这也麻烦了,这就把自己活成“独孤求败”了,其实也是一种偏态。 现在社会上的年轻人中,尤其是大城市里,有一种趋势是大龄的单身男女人数普遍增多。 大龄单身男女的婚恋问题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咨询主题。 在咨询的过程中,:帮TA去看清自己,发现自己想成什么样的人,想过什么样的日子,想走什么样的道路。 只要让TA对自己将来的自我意义形象发展比较清楚,那TA选择对象这个事也就比较清晰,比较容易了。
杨绛说:“男女结合最重要的是感情,是双方互相理解的程度。理解深才能互相欣赏、吸引、支持和鼓励,两情相悦。” 杨绛与钱钟书的婚姻,历经战火、疾病、动荡,却始终保持着“嘤鸣相和”的默契。 穷时不怨,考验的是妻子的韧性;富时不骄,验证的是丈夫的品格;中年不弃,彰显的是良心的分量。
焦虑恐惧的背后很多是一种置换,很多人开始咨询不知道背后的潜意识是什么,随着咨询深入,潜意识意识化并且修通了,焦虑恐惧就消失了。
人的一生就是精神层面超我和本我斗争的战场,非常惨烈,自我就是调整它们之间关系的劝架者。自我在弱的时候呢,这两个冲突就会白热化,然后一个人就会特别难受。自我用来调节它们之间冲突的功夫,就是所谓的防御机制。
我们往往把患癌症或身体残疾的人,视为坚强的人,但是对于精神疾患的人,我们却不这么看待。其实和精神疾患共处,也是需要巨大勇气的。比如住院后出院,返回到学校、工作单位,受到别人的不理解、猎奇,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啊!更别提在发作期间,每天都要和各种症状抗争,即使在复原稳定期,每天也要努力让自己保持状态别复发。这何尝不体现着坚强? 家里有心理困扰的人,很多伴侣或者父母不理解ta的痛苦,昨天直播间一个孩子自己特别痛苦,想让父母带医院看看,要不自己会自残。父母说“:你这么小,每天有吃有穿,怎么会抑郁,你如果自残我打断你的腿。”这样的父母可能缺乏心里困扰的科普,他不知道严重抑郁的人内心有多痛苦。” 一个人身体出现问题,很多人能感同身受,只有内心的恐惧害怕、痛苦、纠缠很少有人能理解,能感同身受。其实一个人内心的痛苦一定大于身体的痛苦,很多人虽然痛苦仍然在坚强的上班、生活,他们其实真的很坚韧、很顽强。 如果我们身边有精神痛苦的人,我们需要理解、包容、安抚,一个人在关系中理解包容一个痛苦的人,这个人就是ta的治愈者。希望每一个难受痛苦的人被关爱,被善待。
孩子对真实世界无感觉,多和大自然连接 心理专家陈默,在某次演讲中分享过这样一个例子: 有两个喜欢收集“手办”的孩子,平时在网上交谈甚欢,称兄道弟。 但后来两人想把这种喜好相投的热情,延伸到线下,便约定好地点计划见面。 结果,真到见面那天,两个“网友”坐在一起,不仅找不到共同话题,还觉得相处的状态太过虚拟,缺乏真情实感。 等过了一会儿,才达成共识: “我们还是网上去说吧,再见。” 刚听完,觉得还挺有趣的。 但仔细想想,就会发现:这些孩子已经把现实与虚拟混为一谈,很难再从真实世界中获得情感体验。 哈佛大学社会生物学家威尔逊曾提出过“亲生命性”的假说,即与自然共存,会产生与生命的情感联系。 想让孩子从现实生活中获得真实感,可以让他们多接触自然元素。 譬如,和孩子一起养绿植盆栽,做成长记录; 走进自然用五感去探索,除了看,还可以用摸和闻的方式,闭着眼感受,并记录这一刻。 此外,在关注动植物本身之外,和孩子一起探索它们的生活方式、生命特点,学会尊重万物,感受自然的力量,也是提升生命的能量。
恐惧症患者恐惧的不是一件事情,恐惧的是什么呢? 恐惧症和惊恐障碍的人往往是很紧张害怕,其实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害怕什么。 他们经常会说,我意识上觉得这没有什么好害怕的,但是到那个情境当中就非常的恐惧害怕。他们在潜意识里面怕的不是一件事,一个环境,一件东西,怕的有可能是分离,失去,悲伤。 如一个三岁的男孩,他一直在一间黑暗的房间里大叫“:妈妈跟我说话,这里好黑,我好害怕。他的妈妈说那有什么用处,你又看不到我。 孩子回答:“没有关系,如果你说话这里就不暗了,所以他怕的并不是黑暗,而是所爱的人的离开,他很明白,只要他能够证明妈妈还在,他便安心了。 所以恐惧症和惊恐障碍的人一定要看看潜意识里面怕的是什么,当真正看到自己怕的东西时,这种症状也就缓解了。
服务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