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风涛
在线咨询时价
“幽默感”绝对是一种本事,是装不出来的,它是一种调节能力,能化解尴尬,能让人宽厚地看待问题,用一种比较积极的、愉悦的方式表达出来。 比如: 夫妻一方烧焦了饭菜,另一方不是指责,而是开玩笑:“看来我们今天要享受地中海风味烧烤了”; 或者在紧张会议上技术设备故障,演讲者从容说道:“看来它也想休息一下,没关系,我的声音自带扩音效果”。 真正的幽默不是尖刻的讽刺,而是包含着智慧和宽容的人生态度。
在任何关系中, 都是需要边界感的。 伴侣之间的“情绪边界”, 也是个非常考验彼此成熟度的问题。 要放下“拯救者情结”, 做好课题分离, 将自己的问题和他人的问题分开。 他人能够提供支持, 但只有自己才能对自己真正负责。 拥有了这样的信念, 才能避免过度卷入。 只有不卷入, 对他人的情绪涵容能力才会增加, 进而做到行动和态度上平和与接纳。 这样的在场, 本身就已是最大的情感支持。 同时,要提升共情能力。 自己成为内在稳定的人, 就是对伴侣最好的示范和疗愈。 好的伴侣胜过心理医生。 有时候,作为「情绪给出方」。 要觉察自己的依赖和不安全感, 同时提升自己的耐受能力。 提升自己的自洽能力, 让内核更加稳定和强大。 努力多去做胜任和喜欢的事, 寻求自恋的满足。 每个人都有很多擅长的事, 只要用心去发掘并用心投入。 好的感受就会越来越多, 那些负面的感受就少了存在的空间了。 每一段高质量的关系, 都依赖于更成熟的人格和更完整的自己。 当我们不再依靠对方的安慰度过痛苦, 能够全身心地捕获幸福。 我们就已经为自己, 提供了最宝贵的情绪价值。
我们常把某些情绪标记为“负面”而试图消除它们,但这往往适得其反。尝试: 允许所有情绪的存在,不评判好坏 探索情绪背后的信息和需要 学习情绪的调节而非压抑 情绪没有好坏,它们都是内在的信使。愤怒可能指向被侵犯的边界,悲伤可能指向重要的失去,恐惧可能指向真正的需求。
自我觉察是情绪智慧和心理成熟的基石。当我们能够客观观察自己的思想、情绪和行为时,我们就从被它们控制转变为能够管理它们。 神经科学研究发现,单纯的觉察行为就能改变大脑的活动模式。当我们命名自己的情绪时,大脑中情绪中心的活跃度就会下降,而理性思考区域的活跃度上升。
习惯受苦的根源——强迫性重复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在1902年发表了一篇和精神分析理论有关的论文,其中提到一个概念叫做“强迫性重复”。指的是一个人会不受控制的重复一些曾经的创伤体验。 童年吃过很多苦,长大后很有可能会下意识的制造出一些同样的场景,让自己受到和小时候一样虐待。这就是所谓的“强迫性重复”。 比如,曾经被当众羞辱过的孩子,在他长大成人后,会下意识的创造一些类似于曾经被羞辱的场景,然后等待再次被羞辱; 曾经因父亲常年在外工作,无法获得关怀照顾的人,在长大成人后很可能和一个同样忙碌的男人在一起过日子,再次体验那种无人照顾,无人关怀的感觉; 小时候玩具总是被他人抢夺,长大以后也希望有人能与自己争抢某些利益,这些都属于强迫性重复心理倾向。 神经心理学家认为,自虐者的每一次强迫性重复,都是希望修复自己的内心损伤。 这些曾经熟悉场景一次次重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痴迷。从精神分析角度看,强迫性重复行为与心理的出现同样具有生物适应性,可能是自虐心理倾向在试图弥补某些童年阶段、原生家庭阶段的心理创伤。
人和人之间产生亲密关系的原因,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需要和被需要。 比如当你喜欢一个人,你是需要你的喜欢被回应,你对两人之间的关系充满期待,如果他对你有所回应,你们之间的关系会升温;反之,如果你不是他所需要的,这段关系便会终止。 任何亲密关系,都离不开需要和被需要的循环。 如果你是一个缺乏安全感的人,而这个人可以随时随地让你找到,那么你就会跟他产生亲密。 如果你是一个比较孤僻的人,而这个人可以了解你内心的想法,他懂你的世界,那么你就会跟他产生亲密。 一个人往往能表达的需求越多,越容易和其他人产生亲密关系。
很多人的内心冲突是道理都懂就是做不到,做不到是没有真正的领悟和修通,一个人发生改变是需要有新的领悟、具备新的能力,战胜旧的自体。
心理咨询的作用: 治疗师在跟来访者打交道的过程中,分裂出一部分的自我去体察或共情来访者的内心世界,就有可能更好地被来访者当成其自体客体的一部分,帮助他完成某些重要的自我功能。 治疗师作为来访者的自体客体,跟来访者充分共情。治疗师被来访者租借了自我功能,这部分租借的自我功能代替来访者发挥重要的作用,就可能成为来访者人格的一部分,并在以后的生活中持续地陪伴他。
假如一个人一直保留着对关系的深层恐惧,就会在成年后的各种关系中投射出来,尤其是亲密关系。 同时,这种恐惧实际上是很难被言说的,因为它大都处在我们的潜意识层面,而意识并不知情。 生活中很常见这种错位的沟通模式。两人发生矛盾,一方指责或者生闷气,另一方认为你就是小题大作; 然后一方更生气变本加厉,另一方表示“你爱咋咋地吧”,转身抽离。 循环往复,根本上的信任和安全感问题,依旧孤零零在原地,悬而未决。
慢下来,可以解决很多心理问题 心理问题,并非无法解决,难就难在个体总想寻找灵丹妙药,快速疗愈!而且好多个体往往不具备“自我”觉察能力!所有的方法尝试一遍,往往会得出一个结论:没效果或不是我想要的理想效果。 任何一个对症治疗的方法,只要你持续去做,症状一定会“相对”消失,为何用相对呢?因为它从来没有离开过你,只是你不再像以前一样关注它罢了。 类似个体的思维共性往往是:敏感的,多疑的,对抗的。不容易相信外界,大脑会自动捕捉到外界的敏感信号,从而引起个体的厌恶感,排斥感!从而增加治疗的难度! 类似个体的父母共性往往是:偏激的,固执的,控制的,敏感的,猜疑的。 两种灵魂交织在一起,互相影响,从而产生火,让患者更加的焦虑不安。 心理问题真的不是用方法可以解决的,需要慢下来,慢就是快。
服务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