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风涛
在线咨询时价


李风涛
2078
14

李风涛
1756
6
在心理学里,有一个叫“积极心理学”,它列举了7件可以让人感到长久喜悦的小事: 1.散步,适量运动让人更愉悦。 2.写日志,每天花20分钟记录值得高兴的事。 3.放空,工作一整天后完全放松。 4.做点好事,日行一善,焉无福至。 5.达到心流,即全身心投入到某件事中。 6.冥想,塑造你的精神空间。 7.感恩,有值得感恩的事就是幸福。
当一个人从小到大没有理直气壮地获得过父母的爱、关心和呵护时,就会形成不配得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你的愿望、需求、想法、感受没有被父母心甘情愿地看见、回应和满足过,于是,这种“不配得”的种子,在一次次忽视和否定中被浇灌长大。 不配得感是:因为我不够好,所以我不配得到,不配被爱。让孩子觉得自己不够好是父母的遮羞布,其实是父母没有能力按孩子希望的方式去爱孩子,所以父母要评判孩子,“是你不够好,是你的需求有问题”,这样父母就不用面对自己内心的焦虑了。 你需要意识到,你的需求从来都不是问题。一个孩子渴望被看见、被回应、被无条件地爱护,这是人类天性中最正当不过的部分。不是你的愿望太奢侈,而是父母给予的能力太贫瘠。 配得感,不是因为你完美无缺才配拥有,而是基于一个简单的事实:作为一个存在于此的生命,你天然地享有追求幸福、获得尊重和体验关爱的权利。你可以慢慢开始信任自己当下的感受,并像守护一个曾被亏待的孩子一样,去守护自己应得的一切。
想要培养孩子的安全感,说复杂的确很复杂,但是说简单,也只有一句话: 做那个让孩子随时可以依靠的人,给孩子提供随时可以回家的环境。
当内心的创伤体验一直重复发作,表达爱和接受爱,就变成了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焦虑的人都有一个特点 焦虑的人最消磨情绪的不是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而是胡思乱想,让整个人都很不安。我发现啊,焦虑症的人其实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他们并没有尊重世界的客观规律,只想要结果,不想要过程,没有耕耘认知思维。从认知的逻辑来讲,结果一定是从选种、播种、施肥、除草、成长、开花最后到结果的,从选种到长期用心的耕耘是少不掉的。焦虑的人呢,是不播种也不等待花开的这个时间的,他只想要结果,只想要成功,你说他能不焦虑吗?
心理空间,对于一个人很重要 心理健康和成熟的人,会有足够的心理空间,能够在一定的忍耐阈值范围内,容纳对立和冲突,并通过与环境的互动生成新的认知和行为模式,进而不断成长和发展。 而对于心理不够健康和成熟的人,最典型的,例如抑郁或各类焦虑、焦虑型患者,Ta们的心理忍耐上、下阈值往往极为接近,心理空间会非常狭窄;遇到一些复杂的人和事,内在会经常变得如同置身于一个逼仄的空间,心理无法自由呼吸和活动。
情绪就是气,气需要自然的流动。内在气机紧张、纠结、压抑,都反映到身体上。压力存留得越久,病痛就越严重。
“幽默感”绝对是一种本事,是装不出来的,它是一种调节能力,能化解尴尬,能让人宽厚地看待问题,用一种比较积极的、愉悦的方式表达出来。 比如: 夫妻一方烧焦了饭菜,另一方不是指责,而是开玩笑:“看来我们今天要享受地中海风味烧烤了”; 或者在紧张会议上技术设备故障,演讲者从容说道:“看来它也想休息一下,没关系,我的声音自带扩音效果”。 真正的幽默不是尖刻的讽刺,而是包含着智慧和宽容的人生态度。
在任何关系中, 都是需要边界感的。 伴侣之间的“情绪边界”, 也是个非常考验彼此成熟度的问题。 要放下“拯救者情结”, 做好课题分离, 将自己的问题和他人的问题分开。 他人能够提供支持, 但只有自己才能对自己真正负责。 拥有了这样的信念, 才能避免过度卷入。 只有不卷入, 对他人的情绪涵容能力才会增加, 进而做到行动和态度上平和与接纳。 这样的在场, 本身就已是最大的情感支持。 同时,要提升共情能力。 自己成为内在稳定的人, 就是对伴侣最好的示范和疗愈。 好的伴侣胜过心理医生。 有时候,作为「情绪给出方」。 要觉察自己的依赖和不安全感, 同时提升自己的耐受能力。 提升自己的自洽能力, 让内核更加稳定和强大。 努力多去做胜任和喜欢的事, 寻求自恋的满足。 每个人都有很多擅长的事, 只要用心去发掘并用心投入。 好的感受就会越来越多, 那些负面的感受就少了存在的空间了。 每一段高质量的关系, 都依赖于更成熟的人格和更完整的自己。 当我们不再依靠对方的安慰度过痛苦, 能够全身心地捕获幸福。 我们就已经为自己, 提供了最宝贵的情绪价值。
我们常把某些情绪标记为“负面”而试图消除它们,但这往往适得其反。尝试: 允许所有情绪的存在,不评判好坏 探索情绪背后的信息和需要 学习情绪的调节而非压抑 情绪没有好坏,它们都是内在的信使。愤怒可能指向被侵犯的边界,悲伤可能指向重要的失去,恐惧可能指向真正的需求。
服务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