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楠楠
4天前在线咨询时价
生活越难,减肥越难:最常被忽略的减重真相 我们习惯性地将减肥失败归咎到意志力不够、执行力太差、控制力太弱。事实上,造成体重反弹的并不是“自律不足”;引发暴饮暴食的,也绝不仅是简单的“饭太好吃”。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情绪压力是现代人肥胖的重要诱因之一。这就引出一个悖论:当减肥成为压力源本身,你很难减肥。瘦,也许应该建立在真正学会快乐的目标之后。 我不饿,只是嘴巴寂寞。现代人的焦虑几乎无处不在。焦虑着无法掌控的当下,焦虑着难以预测的未来。这种强烈的匮乏感会驱使大脑本能地寻找补偿机制。购物、进食,是最直接、最容易获得安慰的方式。尤其在压力状态下,焦虑个体更容易倾向于选择高糖、高脂食物,因为它们最能快速带来愉悦感与安全感。这就是所谓的“情绪性进食”。 焦虑会让我们与身体失联。如果说情绪性进食是“嘴巴寂寞”的结果,瘦体素抵抗则会让我们永远感到饥饿。正常情况下,当我们摄入了足够热量,瘦体素就会升高,使食欲下降,进而停止进食,保持相对平衡的体重。但在慢性焦虑或压力状态下,大脑对瘦体素的感知会变得迟钝,无法准确解读信号。这就是“瘦体素抵抗”。即便体内瘦体素水平很高,大脑也无法准确接收信号,于是持续感到饥饿。 焦虑会让大脑以为你在“逃难”。我们生存所必需的能量(脂肪)贮存水平由大脑计算得出,被称作体重定点。它不仅与基因相关,更是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压力水平、激素状态等长期因素共同协定的结果。慢性压力状态下,大脑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会被长期激活,使得皮质醇水平持续升高。皮质醇在短期内可以调动血糖、动员能量储备,帮助身体应对压力,但如果长期处于高值,就会对代谢造成影响。简单来说,就是高压之下,大脑以为你遭遇了非人的虐待,所以开启极限生存模式,储存能量,使你能够活下去。 所以减肥要对抗的,并不是脂肪,而是一个失去安全感的大脑,以及被调高了阈值的身体。 如何重建身体的安全感?大脑是最精明的会计,靠“自制力”与它硬碰硬往往会落得一败涂地。所以,比起立刻禁糖、禁油和高强度运动,更重要的是让身体和大脑恢复“安全感”,回到稳定状态。 1.吃“奶奶也认识”的食物,比起吃配料复杂、形状精美的“健康食品”,简单、完整、未经高度处理的原始食材更能发挥作用。2. 识别“情绪性饥饿”。很多时候,让你吃东西的并不是饥饿感,而是做不完的工作、无聊或者孤单。所以在想吃东西前,不妨问问自己:我现在
为什么,你的别一半见不得你比他(她)好? 另一半见不得你比TA好、会因为你太优秀闷闷不乐、会因为你有点成就阴阳怪气地酸你、打压你、忽略你、甚至给你泼冷水…… 这些,其实都是亲密关系中的「忮忌」。 什么是忮忌? “忮忌”(zhì jì)是一个古汉语词。指的是:因为别人的优点、成功而心生嫉妒,甚至暗地里敌视、打压或冷嘲热讽。 为什么我们要特别指出亲密关系中的忮忌呢? 因为在亲密关系中,我们本该是彼此支持、共荣的伙伴,可一旦出现“忮忌”,就会变成:我不希望你比我好;我爱你,但更希望你依赖我、离不开我;你一强大,我就感觉被威胁...... 这其实是很多亲密关系中非常隐秘、但又很常见的一种情感竞争。 在亲密关系中,忮忌含有一种矛盾的敌意和恶意: 我知道你好、我也会更好,但我就是无法纯粹地为你感到开心。 针对这种现象,心理学家Judith Sills和精神病学家Gail Saltz发现: 足够强大的伴侣会希望对方是最好的; 而不够强大的伴侣不仅看不得对方的好,还认为对方的成功反映出他们的能力不足。 这里的“强大”,指的是伴侣的自我实现水平。如果你的另一半自我实现水平比较高,想做的事情能马上去做,相信自己可以克服障碍,持之以恒取得进步。那么,当你崭露锋芒,他不会感到自己的光芒被你掩盖,因为他具备好好“发光”的能力;相反,如果你的另一半自我实现水平比较低,想做的事一大堆却迟迟不去做,挫折面前容易打退堂鼓,不相信自己能成功。那么,当你展露锋芒,他会感到自卑不安,仿佛跟你比自己就是个笑话。 什么样的伴侣更容易忮忌? 这三类人,在亲密关系中容易见不得伴侣好: 第一,焦虑型依恋者。亲密关系中有一类人,喜欢不断博取关注、索取更多爱,因此表现得更加粘人、对另一半的状态更加敏感。他们是“焦虑型依恋者”,早年在母婴关系中,妈妈忽冷忽热、反应迟钝、经常缺席;长大后进入一段亲密关系,也容易感到不安。心理学家罗伯特·凯伦在《依恋的形成》一书中指出:焦虑型依恋的恋人,具备更强的攻击性和违抗性。 一旦伴侣太优秀、激发了他们的危机感,他们就会试图打压、冷落、控制另一半。 第二,鸵鸟型人格者。鸵鸟型人格伴侣,将亲密关系视为零和博弈:你必须让我觉得“你需要我”,而不是“我需要你”。因此,他们难以忍受伴侣比自己优秀,“不被需要”带来的竞争失败感,会让他们产生强烈的忮忌。 第三,自恋型人格者。自恋程度高的人,难以接
当朋友只会抱怨却不改变,我被榨干了 其实大多数人都有需要向人倾诉生活难题的时候,有人能随时接住你的情绪真的很暖心。 但如果你发现自己总在当树洞,对方却从不反过来安慰你,这种单方面付出迟早会掏空你的精力。 情感吸血鬼四大危险信号: 1. 每次聊天都让你心跳加速、疲惫不堪 2. 总以自我为中心,从不关心你的近况 3. 问题永远比你多,还总爱拿你当反面教材 4. 消极情绪像黑洞,和你相处后总觉得世界灰暗 三大生存指南: 1.别急着当救世主 2.给他(她)找专业树洞 3.建立友情防火墙 终极提醒: 真正的友情应该像双人舞,有进有退才有美感。如果发现某段关系让你长期处于心理透支状态,及时止损不是自私,而是对自己负责的表现。就像照顾盆栽要懂得修剪枯枝,经营友情也需要适时断舍离。 能让你笑着流泪的关系才是真朋友,让你夜不能寐的,该说再见了。
低价值感的人,为什么很难得到他人的爱? 有些单身的人会体验到孤独,觉得自己认识很多人,可是床边却没有个人,孤苦伶仃。有的结婚了的人,也会在很多时候感觉到孤独,虽然旁边躺着一个人,可是他又不懂自己。这种孤独叫“孤单”更精确。孤单的本质其实是低价值感,他相信了:没有人喜欢我,没有人在乎我,没有人记得我,没有人关心我,大千世界都是过客,万家灯火都是别家。 低价值感的人,一方面不相信自己值得被爱,一方面又渴望被爱。被爱这个东西是基础需要,像生理一样的需要,没有就活下去。所以他们必须要创造自己的方式来获得一点爱。低价值感通常会用贬低别人、讨好别人、把自己打扮得很出众等方式去获得爱的可能。然而这些方式他人很难看懂或者更容易破坏关系,因此他们得到的爱又少,成功率低,结果又负作用于他们的自我评价,再次验证自己不值得被爱。 爱这个东西,就是你相信自己值得,你就会去发现被爱、寻找被爱,然后你体验到的爱就更多。而你觉得自己不值得,你就不得不努力创造,得到了还要想着怎么还,被爱的时候还要一次次验证,直到折磨得他人“累觉不爱”。
夫妻之间,可以吵架,但不能这样吵! 1.不在大庭广众面前吵。在大庭广众面前吵的时候,已经没有为对方留了余地。这事情原来可以 在私底下解决的,在大庭广众面前把它抖出来,他失去了面子时,只会激化矛盾。 2.不在儿女面前吵。在孩子面前吵架,会让孩子很没有安全感,影响孩子人格健康发展。 3.不在对方气头上吵。一个人在愤怒的时候,耳朵是关起来的,嘴巴是张开的。气只能一边来放, 不能两边都来放。 4.不要翻旧账。如果你把十几二十几年前的事情翻出来来吵,只会激怒对方,永远有吵不完的架,过去的事情要能够原谅和淡忘。 5.不攻击对方父母亲人。攻击对方的亲人,比攻击对方更有杀伤力,会让局面更加失控。 6.不以偏盖全。你可以提醒,但不要拿起特例当定例,不要把一件单独的特定的事项当作永远不变的事实。不要说“你总是”,好像对方真的“总是”那样。 7.不揭对方的伤疤。伤疤是一个人的隐痛,作为夫妻,要帮助对方去疗愈,而不是去反复揭开。 8.不能动手。如果一对夫妻到了动手的地步,这对夫妻就到了很危险的地步了,因为动手打人的伤害是很难伤愈的。 9.不能提离婚。在婚姻家庭关系中,离婚再结婚的离婚率更高。一方说出离婚的时候,对另 一方心理的伤害是最大的。
结婚,就可以摆脱原生家庭吗? 用结婚的方式逃离父母,很可能是为了结婚而结婚,而为了结婚而结婚,会存在潜在的伤害。一是因为对对方了解不多,是潜意识中的某些部分让自己“爱”上对方。二是因为会把对方当做拯救自己的人,给予过高的期待。 结婚是第二次重生,不该用来逃离父母。其实,那些用结婚来逃离父母的人,是想借助外力来完成一次漂亮的转身,但是与原生家庭分离这件事,自己负主要责任。或者说,外人很难帮上忙。也就是说,超越原生家庭对自己的负面影响,唯有自己去面对,否则,他们逃离了原生家庭,迈入的,很可能是第二个原生家庭。
一个人“精神独立”的6个标志 这几年听到越来越多人提到“精神独立”这个词。因为很多人发现:仅仅是“经济独立”“生活独立”并不足以让一个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快乐与自由。 即使在物质上拥有一切,在生活中已经有了照料自己的能力,但缺乏精神的独立自主权仍会导致一个人在面对外界压力和内心挣扎时感到慌乱无助。常常因为别人的一句话,一个眼神,就让自己陷入精神内耗的漩涡,情绪完全跟着别人跑了。 那么,怎样才算是精神独立呢? 1.有清晰的自我认知,知道自己是谁。精神独立的人通常对自己的情感、价值观、信念和目标有深入的理解。他们清楚地知道自己是谁、想要什么,并有意识地选择生活的方向。 2.能够自主决策,而不是满足他人期待。精神独立的人在做决策时,会依赖自我信念和价值观,而不是单纯迎合他人的期望。 3.保持情感独立,不轻易被外界的情绪所左右。精神独立的人善于分辨并理解别人的情绪,同时保持情感独立,不将他人的情绪投射到自身上,懂得建立健康的情感界限。 4.在关系中有良好的边界感,既不依附也不控制他人。精神独立≠自我封闭。精神独立的人绝不是在任何时刻都孑然一身、独来独往,完全不依赖他人。只是他们能与他人建立基于相互尊重和理解的关系,能够明确表述个人需求和界限。 5.追求更符合本心的生活目标,不被外界干扰所迷失。他们知道什么对自己最重要,并据此设定生活目标。他们拒绝盲目从众,不轻易受到潮流或他人期望的影响,而是基于自我认知做出生活选择。 6.对自我价值的坚定认同,而非对外部评价的依赖。精神独立强调内在价值的自我确认,这使得一个人不再过分依赖外界的认可和评价。
其实,你不是拖延,而是在逃避! 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有个坏习惯,在碰到有点困难或者纠结的事情时,特别喜欢“先放着不管”。 不仅是具体的小事,甚至是重大的人生选择,这个习惯乍一看没什么影响,但长期积累下来,造成的后果是: 总把事情拖到最后一刻前才完成,以及,和自己理想的生活越来越远。 我们常常把这些归结为自己懒、爱拖延,其实不是拖延,而是出于一种“逃避心理”。 1.逃避“自由”。迟迟无法做出选择的人,可能是在逃避为自己的人生负责。心理学家弗洛姆提出,自由是权威和规则的反面,真正的自由会伴随着不安全感和不确定感。因此他认为,个体会因为无法承受自由所带来的责任与风险,而主动选择逃避自由。 2.逃避痛苦。总是拖延该做的事,可能是在逃避已知的困难。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熟悉的任务场景中,比如学习、运动、收拾房间等等。即使知道这件事做成后,会有自己想要的回报,我们也很难开始一件事。因为过程太痛苦了,但拖延这件事却可以立刻减轻这种痛苦。 3.逃避失败。迟迟无法将想法转变为行动,可能是在逃避理想自我的破灭。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不熟悉的任务情境中,如,想尝试新的行业、新的领域,但不去行动,就可以把“不做”当作借口,安慰自己“只要我做,一定能成功”。维持这种虚幻的“理想自我”,阻止了你付诸行动的动力。这其实是“自我设限”,是人的一种心理保护机制。指为了避免表现差劲,人会主动去做一些破坏性的选择,从而给自己的失败找一个合理的理由。比如“不去行动”就是在破坏梦想的实现。 但人生很多事情是并没有截止日期的。你是谁?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想拥有什么样的生活?这些专属于你的人生课题,不会有老师、家长、领导来催你,要求你拿出对应的“成果”。 逃避之所以让我们感到痛苦,或许是因为我们在无视自己真正的人生课题,假装过另一种人生。 接纳自我,诚实地面对自己的欲望,勇敢地做出选择,然后为之努力。即使不能立刻收到反馈,但缓慢向上,也是值得的。
如何判断一段关系是否健康 发现生活中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越来越多的人不再注重亲密关系的建立和经营,而是将目光和注意力转向自己。大家开始觉得:低质量的关系不如高质量的单身。 那么,有没有办法判断一段关系是否健康呢? 一、健康的关系里你能够得到及时的看见和回应。一个成年人世界中的好恋人,扮演的往往是安全岛的角色,能够在需要回应时稳稳地接住你。回应性的关系让人重建自信,可以使人发展出更好的功能和更内聚的自我,更有安全感地去投入广阔天地。 二、健康的关系是务实的。多关注对方是否真的有兴趣了解你,并且自己能在很多细节和小事上真正被关心和支持。 三、健康的关系是有包容性的。恋爱是彼此争夺自我、并彼此达成稳定一致的过程。这必然意味着,双方要退让一部分的自我,做出妥协和牺牲,彼此磨合后更好地相处。真正在意你的人,会为你俯身。如果在一段关系中,对方连一点自我也不肯退让,向来我行我素,无论他看起来多么好,都可能只是在榨取你的价值。
为什么,你放不下过去? 在人生的长河中,每个人心中或许都藏着一段或几段难以释怀的过去,这些记忆如同深海的暗流,不时地涌上心头,搅动着内心的平静。为何我们会对过去如此执着,难以放下?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这一现象背后蕴含着复杂的心理机制与情感动力。 1.情感依恋与未完成事件。根据心理学中的“未完成事件”理论,我们之所以对过去念念不忘,往往是因为某些情感上的需求在那时未能得到满足,或是某些事件以非预期的方式结束,留下了情感上的“空洞”。这种未完成的状态激发了我们内心深处的渴望,促使我们不断回顾,试图通过回忆来填补那份缺失或寻求某种形式的闭合。 2.认知扭曲与负面偏见。人类的认知系统并非总是客观公正的,有时会受到认知扭曲的影响,比如“过度概括”、“全或无思维”或“情感过滤”等。这些扭曲的思维方式让我们对过去的经历产生片面的解读,放大了痛苦与遗憾,而忽视了其中的积极面或成长的可能性。负面偏见则进一步加剧了我们对过去负面事件的记忆,使其更加难以释怀。 3.自我认同与身份构建。过去经历,尤其是那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往往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自我认同和身份构建。我们可能将某些经历视为自己的一部分,甚至定义了自己的存在价值。因此,放弃过去就意味着要重新评估和调整自我认同,这是一个既痛苦又复杂的过程,许多人因此选择逃避,不愿面对。 4.恐惧与不确定性的避免。面对过去,尤其是那些不愉快的记忆,我们常常感到恐惧和不安。这种情绪源于对未知的担忧——担心放下过去会让我们失去某种安全感或控制感。此外,改变现状也意味着要面对新的不确定性,这对于许多人来说是不可接受的。因此,他们宁愿停留在熟悉的痛苦中,也不愿踏入未知的领域。 然而,正是这些难以放下的过去,为我们提供了成长和疗愈的契机。通过心理咨询、自我反思或参与支持性团体,我们可以学会以更健康的方式处理这些情感负担。逐渐地,我们认识到,放下过去并不意味着遗忘或否认,而是学会了以一种更加成熟和接纳的态度去拥抱自己的全部经历,无论是美好的还是痛苦的。 记住,每一次对过去的释怀,都是对自己的一次温柔拥抱,是向着更加光明未来的勇敢迈进。
服务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