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原创
亲密关系里最大的灾难,是想把两个人过成一个人
2022-09-25
951
4
在亲密关系里,我们总有这样的幻想:你应该知道我在想什么,你应该明白我的意思。
当伴侣get不到对方的点时,就会止不住地怀疑:
• 他在想什么呢?
• 他是不是有了别人?
• 他是不是不在意我了?
• 他怎么不如刚认识时能知冷知热了呢?
01
成年人的共生,远比母婴共生更加可怕
共生(symbiosis)是一种不分开的生存状态,是指“两种不同生物之间所形成的紧密互利关系。动物、植物、菌类以及三者中任意两者之间都存在‘共生’。在共生关系中,一方为另一方提供有利于生存的帮助,同时也获得对方的帮助。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倘若彼此分开,则双方或其中一方便无法生存”。(引自百度百科)
母婴关系共生是自然界共生关系的一种,是婴儿自出生至6个月大、离不开妈妈时刻照料和喂养的一种状态,比喻婴儿与母亲无区别地在一起的内心体验。
心理学家马勒认为,共生是从出生的第二个月开始,婴儿朦胧地意识到一个满足需要的客体,这就是正常共生的开始。此时婴儿感到与母亲一起似乎是一个全能系统,有无界限的海洋感,存在两人有共同一个边界的妄想,一种心理融合状态。
成年人的共生,是心理和生理的双重粘合,是一种“巨婴”般的失能。它更多地表现在心理上对另一个人吞噬般、压抑的依赖。
小李说,丈夫刚认识时觉得他是个依恋她的男生,在关系中她觉得被需要。但没想到结婚后,这种依恋变成了“病态性依从”。他一方面很想随时在妻子身边,另一方面想随时控制她,每小时要妻子报告行踪,以致于几乎“形影不离”。这样的感觉,让她很窒息。
丈夫却有他自己的内在逻辑,他说:“你是我的妻子,那就是我唯一的关系,你得围绕着我转。夫妻本是一体的。”
02
幻想中理想化的夫妻同体,是怎么来的?
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我们总是喜欢那些喜欢我们的人。
这样就产生了一种期待:你喜欢我,我们就应该时刻在一起。
但是,期待,恰恰是通往地狱之路。因为期待,让我们对伴侣多了一份不属于自己的盼望,它会时不时地不被满足,而扼杀了关系。
那么,这种幻想中的夫妻同体,是怎么来的呢?
一是,家族习惯的“世袭罔替”。上一代的“巨婴”父母为下一代传承,不管这种传承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如果下一代没有觉察,就无法改变,无法走出这种“世袭罔替”的恶性循环。
在他成长养育的过程中,他的分化是不健康的或未完成的,所以仍然存在着“脐带粘连”的现象,对伴侣间的理想化的一体化就出现了。
二是,自身的婴儿化情结未消解。在婴儿的世界里,他是害怕妈妈离开的,那会给他带来死亡的威胁,所以在他尚在年幼的阶段里需要母婴共生。
他会在无意识中把妻子当作妈妈。有的妻子会在潜意识里把丈夫当作爸爸。
男人在夫妻日常生活中,喜欢把头埋在妻子怀里,在无意识中寻求“妈妈”的安慰。
有的妻子会在夫妻相处中称呼丈夫为“爸爸”。
在夫妻关系中,做彼此的“精神父母”是需要的,但它应该是偶尔的、合适的才好。也就是,男人把妻子当妈妈,感觉到依恋和温暖,妻子把丈夫当爸爸,感觉到被保护和爱,这样的场景和时机不能每天发生,否则就变了让人难以承受的关系的索取了。
三是出于内在安全需要的防御。有一种安全叫:你看不见我,我也看不见你。同样,有一种不安全也叫:我找不着你,你找不着我。
婴儿由于自体能力的不足,需要妈妈时刻在身边照料,他需要奶水的营养,也需要拥抱的身心安抚。母婴共生、融合机制,形成了早年个体成长需要的防御系统,他需要依赖于他人而存活。
此时,彼此都会有一个愿望:你需要按我的意愿来做我希望做的事,你也需要按我的想法来达到我的要求。
03
亲密关系应该怎么经营,才是最舒服的?
亲密关系不能把两个人过成一个人,但也不意味着亲密与融合的不可能。亲密关系的开始阶段,两人的共生融合是较高的。亲密关系初期,人体内“恋爱激素”苯乙胺大量分泌,从而使伴侣双方甜而不腻。据统计,在热恋的第3个月开始,苯乙胺分泌水平可能只有热恋期间峰值的1/4左右,之后在大约7年的时间内,完全恢复到恋爱之前的水平。这正是七年之痒的科学依据。
舒服的亲密关系,是一种心理上的相互感应。电影《星愿》有句话: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和死,而是站在你面前却不能说“我爱你”。这样的距离固然不是我们想要的。
所以,我们应该找到合适的距离。
首先,伴侣犹如拼图,需要有差异地契合。
拼图之所以是拼图,是因为需要按纹路和规格“拼”在一起,纹路对了,吻合就越好。伴侣就是一种有差异地契合在一起的“拼图”。
根据亲密关系理论,伴侣关系和泛泛之交至少在六个方面存在程度差异:了解(knowledge) 、关心(care)、相互依赖性(interdependence) 、相互一致性(mutuality) 、信任(trust)以及承诺(commitment)。
在亲密关系的四种类型中,安全型的依恋关系是这样的:容易接近他人,也可以被他人接近,它是安全的,也不是被吞噬的,是有边界的。
其次,放弃共生幻想,你仍是你我仍是我。
放弃共生幻想,才能回归关系的真相。父母与子女,终其一生是渐行渐远的。
而夫妻关系,从两个陌生人,变成一家人,是为了在一起,但其实质仍旧应该回到两个人的事实上来。你是你,我是我。
安妮宝贝的作品《眠空》有句话:“接受无常,接纳完整的存在,而不试图重新塑造,也不扭曲自己和他人。关系第一原则,应是允许他人以独立和自愿的方式存在。”
小菲(化名)说:我一直想让我的先生按我的方式和我沟通、生活。经过探讨和觉察,我才发现,我改变不了他。我还是那个说话较多的人,他依旧是个沉默而被动的人。但我们仍然可以在一个主动一个被动的模式中互相欣赏,从而自在地活着。我为什么要他变成和我一样的人呢?
最好的爱应该是:爱其所是,而不是“爱我所愿”。
再是,缝隙的存在,是为了让阳光照进来。
亲密无间的距离,是共生现象的特点之一。但也无助于成年个体融合焦虑的解除,成年人的世界应该是有距离的、分化的。
“刺猬效应”(Hedgehog Effect),是指刺猬在天冷时彼此靠拢取暖,但保持一定距离,以免互相刺伤的现象。这个比喻来自叔本华的哲学著作,它强调的是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距离效应”。
这也是人际关系和亲密关系保持健康的重要方法。
小李的丈夫和小菲,都犯了一个同样的错误,即把亲密关系距离降到了0甚至期待降为负数,以致于导致控制和过度融合。
在没有缝隙的夫妻或伴侣关系中,阳光进不来,就无法晾晒因关系事件被氧化后形成的霉点,关系又怎么健康而长久呢?
所以,最舒服的亲密关系应该是:不远不近地、有距离地在一起。当我需要你时,你在我身边。当我需要空间时,我们能舒服地离开一会。
文:刘月鹏(硕士学历、高级职称,心理学博士课程班,整合动力取向咨询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国心理学会临床注册心理师(X-21-650)、中国心理学会会员、广东省心理学会终身会员暨临床心理与督导专业委员会成员、广州市心理咨询协会会员、曾奇峰及丛中博士精神分析学员、ACT咨询师(中国训练营第二期)、性与亲密关系咨询师。从事心理咨询10年,咨询时数7800余小时,其中在全国著名心理咨询品牌某心理平台预约咨询人数超过3200人次。)
0人已踩
4人已赞
专栏文章更多
被标签化的人生里,你的功能是怎样被忽悠“瘸”的?
标签化为什么影响这么大,是因为它的强烈的
刘月鹏
1005 6
当婚姻毁了我前半生,后半生如何涅槃重启?
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婚姻是女人的第
刘月鹏
1000 7
扪心自问,我需要为了满足父母的愿望去结婚吗?
家庭是基本的社会细胞。走进婚姻,是我们
刘月鹏
837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