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福顺
戴福顺 11792
心理咨询师 关 注
80、90后的代际创伤
个人原创

80、90后的代际创伤

2022-10-20
663 4
我们常会听到一个词“代际创伤”,它指的是孩子往往会认同和继承了父母的心理创伤。其实代际的创伤,并不少见,在每个人的成长脉络中,其实都可以找到一些代际传承的踪迹。
有意思的是,即使意识到了父母的一些做法带给了自己创伤,在养育孩子的时候,想要避免,但往往也容易因为过度地关注和补偿,让代际创伤巧妙地在一个家族的脉络中继续传递着。
例如一位女性,在小时候的体验时被父母所忽略,或像个皮球一样,被踢来踢去,辗转流离,她感到深深的无助和不被喜爱,心想将来一定要把自己所有的爱都投入到自己的孩子身上。
当她成为一位母亲时,她确实做到了,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但这样的互动时间一久,当孩子已经长大开始需要自己的空间时,妈妈还在如此地照顾孩子,那么一个欲求不满、随时需要照顾的感觉,也就被烙在了孩子的心中。
看起来相似的行为模式却可能传递着不同的心理含义,一种是看到孩子真正的需要的照顾,一种是带有匮乏感的照顾,显然传递的意义不同。
而两种相反的行为模式(忽视与过度照顾),却都有可能传递着相同的心理含义,所以真正重要的是内心的状态。
这个发展的脉络是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但其实就像一个硬币的正反面,本质却没有发生改变。
在精神分析或是发展心理学的体系中,匮乏和过度的满足都会导致一个行为或情节的固化。
缺席的母亲,柔弱的父亲
大部分90后甚至80后,他们的父母都是焦虑的母亲、缺席的父亲为主,这也是大部分心理问题的温床。创伤是不断地在演变和传承着,而中国以后可能将会出现越来越多缺席的母亲、柔弱的父亲的家庭模式。(其实现在就已经开始屡见不鲜)
焦虑的母亲”则是对应于“父亲的缺席”产生的。——《魔力化》李孟朝。" word-wrap:="" yahei="">
我的看法是,父亲的缺席,其实从象征层面来说,是规则的解体,也就是在整个社会中规则是在不断被打破的。规则不再是被某一个人说的算,或是某一个群体、某一种性别说了算。
母亲作为女性,其实是获得了比以往更多的话语权、自由度与选择的空间的,这也正是焦虑的基础,一个人无法选择时会感到抑郁,而选择变多变得不确定时,才会感到焦虑
整个社会中不仅是对父亲的支持变弱了,对母亲的支持同样也是变弱的。父亲的存在,一定程度上是能给母亲的角色提供一种支持。那么当父亲的功能弱化了后,随之而来的就是母亲功能的弱化了。也就是母亲的缺席。
而男孩在缺席的父亲、焦虑的母亲的环境中成长,很容易会被母亲的焦虑所包裹比较难分离,而更认同女性,缺少男性的榜样,从而形成了阴柔的一面,同时他也比较能在亲密关系中成为照顾者,或是在家庭中出现,而不是离开家庭。
那么创伤的代际传承,可能会演变成缺席的母亲与柔弱的父亲。
一旦我们在代际创伤的点上,发展和转化了一些,那么我们的孩子也将有更大的概率往前迈一步。例如他可能会在心中开始感到一种真正的富足,而心理的财富也将是变为现实财富的基础。
温馨提示:文章、帖子、评语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
0人已踩 4人已赞
专栏文章更多
最新心理案例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