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朝阳
吴朝阳 11573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 关 注
用自体关系这面镜子照自己,你猜会看到什么?\n\n
个人原创

用自体关系这面镜子照自己,你猜会看到什么?\n\n

2025-08-07
169 1

用自体关系这面镜子照自己,你猜会看到什么?

要是把人的心理比作一款需要持续更新的APP,那“被看见、被夸夸”绝对是自带的核心功能,而“怕挨骂”更像是个一碰就响的警报系统。从自体心理学的角度说,这背后藏着个叫“镜映需求”的程序员——它这辈子就干一件事:拿着别人的反馈当镜子,一点点雕琢我们对“我是谁”的认知。

🪞

你想啊,婴儿瞅着妈妈笑,自己也咯咯乐,这就是在说“快瞅我!我超可爱!”;成年人发个朋友圈等点赞,本质上也是举着小旗子喊“快看见我!我这事儿办得不错吧?”。这些“镜子”要是亮堂,照出的自己就精神——小时候画了幅鬼画符被夸“有创意”,长大了可能就敢搞艺术;要是镜子总蒙着灰,说“你这画的啥玩意儿”,搞不好连拿笔的勇气都没了。

👶

再说说每个人心里那点“全能感”的小九九。刚出生那会儿,我们都觉得自己是宇宙中心,哭了就有奶,饿了就有人哄,简直是“我一睁眼,世界就亮了”。这股子劲儿要是引导得好,就像给小火箭加燃料——周恩来总理小时候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就是把“我能行”的小火苗,烧成了照亮家国的大火炬。反观现在年轻人追星,对着偶像尖叫“哥哥好棒”,其实也是在说“我认可的人这么厉害,我也差不到哪儿去”。所以啊,对孩子说“你想当科学家?这想法太酷了”,可比劈头盖脸一句“别做梦了”强多了,前者是给火箭点火,后者是直接拔电池。

🚀

还有个特逗的现象:咱们总爱往“自己人”堆里扎。喜欢打球的凑成球友,爱追剧的聊成闺蜜,连养宠物的都能因为“我家猫也爱掉毛”唠半天。这在心理学上叫“孪生移情”,说白了就是“找同类”——你懂我的梗,我理解你的难,就像两块拼图咔嗒合上,踏实!小时候找同桌分享辣条,长大了找伴侣说知心话,都是在填补心里那点“怕孤单”的小空缺。所以看见孩子天天跟同学疯跑,别总催“赶紧回家写作业”,说不定人家正在练习“如何跟世界好好相处”呢。

🧩

说到底,人这一辈子,就像在搭一座叫“自我”的房子。别人的认可和赞赏是 bricks(砖头),被好好引导的理想是大梁,找到同类的归属感是地基。这三样齐活了,房子才能稳当,刮风下雨都不怕。到那时候,自信就是房顶上的避雷针,信仰是照亮房间的灯,孤独感嘛,早就被挡在门外啦。

🏠
温馨提示:文章、帖子、评语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
0人已踩 1人已赞
扫码下载APP
iOS版APP下载
给力心理APP

随时随地,畅享心理服务

专业 便捷 隐私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