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咨询室里的故作轻松,比言语更沉重。
她说:“我好像一直在演他们设定好的剧本,可剧本里唯独没有我自己。”
也曾有人说:
“我多少次在镜子前整理表情,却在转身后感到一种深刻的不适?”
“我的目光总在追逐着他,从来也没有看过我自己”
“当我从你的语言里看到我自己,我是如此的不适”
“让自己成为自己,让他人成为他人”——这句话听上去如此简单,却常常成为生命里最难的课题。
为何“成为自己”如此之难?
因为我们误以为“受欢迎”等同于“被所有人喜欢”,于是戴上面具,隐藏真实的情绪,甚至牺牲自己的需求。
因为我们被无数双手拉扯:父母未完成的期待,世俗定义的“体面”,成长编制的“理想人设”……“应该”做什么早已被无形中定义。这些嘈杂声音织成一张网住自己的网,挣扎着挣扎着,那个真实的自己早已不知掩埋在了何处……
因为朋友圈里的“完美生活”成了参照,同事朋友的评价成了标尺,在人群中不断校准自己,却唯独遗忘了内心深处的罗盘。
“让别人成为别人” 更是艰难。
我们常常陷入一种幻觉:认为自己有责任和使命“修正”他人的选择,“拯救”他人的生活。承担他人的情绪……伴侣为什么不能更上进?孩子为何不按我的规划走?朋友的选择为何如此“错误”?
来访跟我说:控制他人比控制自己更加容易。与自己内心的控制欲望,焦虑与不安对抗需要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每一次的成功都能获得关系的稳定和内心的宁静!
极>真正的成为各自,始于清晰的界限
1,倾听内心的声音:抛开所有标签和期待,我真正渴望什么?恐惧什么?重视什么?尝试去看见和记录它们,那是我们内心最真实的语言。
2、练习“课题分离”: 这是心理学家阿德勒的智慧核心。区分清楚:哪些是我的事(我的感受、我的选择、我的人生目标),哪些是别人的事(他们的情绪、选择、价值观),哪些是上天的事(人性,世俗,规则)。
守住自己的课题,拥抱“自私”的合理性, 合理照顾自己的需求不是罪过。只有自己内在充盈,才有力量真正给予他人健康的爱与支持。过度牺牲自我换来的,常常是扭曲的关系和长久的怨恨。不让别人随意踏入你的领地。当有人意图干涉或者入侵,温柔而坚定地告诉他,谢谢你的帮助,这是我的选择。
不越界去承担别人的责任,尊重他人的存在、选择、失败甚至死亡的权利:,理解并接受他人有权利按照他们的意愿思考、感受和行动,即使这与你的价值观或期望相悖。
也不妄想去挑战人性,撬动文化与规则。
3. 在流动中锚定自我:“走自己的路”≠“自私”,“看自己的风景”≠“封闭”。最高级的自洽,是在坚持内核的同时保持开放。
当我们不再需要他人成为自己剧本里的角色,当我们也不必因他人而扭曲,一种轻盈而有深度的关系才真正得以建立。边界清晰反而让彼此的灵魂在各自轨道上舒展,相互映照却永不吞噬。
边界之内,各自鲜活——这或许正是人间最清醒的温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