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里克·埃里克森 (Erik Erikson)(1902-1994)是德裔美籍发展心理学家。他提出八阶段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强调身份危机和社会互动。主要贡献包括生命周期研究和自我同一性概念。成就影响教育和社会工作。著作如《童年与社会》、《身份:青年与危机》。(基于发展心理学教材和ICD-11相关部分)
埃里克·埃里克森(Erik Homburger Erikson)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发展心理学家之一,其理论深刻重塑了人类生命周期理解。
时期 | 关键事件 | 学术影响 |
---|---|---|
1902-1927 | 出生于德国法兰克福,经历身份认同困惑 | 奠定个人危机体验基础,影响后期身份理论 |
1927-1933 | 维也纳师从安娜·弗洛伊德学习精神分析 | 吸收弗洛伊德理论,转向社会文化视角 |
1933-1939 | 移民美国,任教哈佛大学 | 跨文化研究启发生命周期阶段框架 |
1950-1960 | 出版《童年与社会》(Childhood and Society) | 系统提出心理社会发展八阶段理论 |
1960-1994 | 深化身份危机研究,任教耶鲁 | 理论应用于教育和社会政策,获普利策奖 |
理论名称 | 颠覆性观点 | 实验验证 | 当代应用领域 |
---|---|---|---|
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 人生分为8阶段,每阶段需解决特定心理社会危机(如信任vs怀疑),成功塑造健康人格 | 纵向研究(Erikson, 1950);跨文化比较(Child Development 1985) | 教育课程设计、职业咨询、亲子关系支持 |
身份危机概念 | 青少年期核心任务为身份探索[!争议],失败导致角色混乱 | 临床访谈(Erikson, 1968);实证量表(Marcia, 1966) | 青少年心理健康项目、企业文化融入训练 |
打卡行动点:根据Erikson理论开发的自助练习——回顾你人生各阶段危机解决情况,使用给力心理平台的「阶段反思日记」工具记录心得。本技术需在专业指导下深化练习。
1930s 维也纳时期:受弗洛伊德生物决定论影响 → 1950 美国移民后:出版《童年与社会》,整合社会因素提出八阶段 → 1960s 理论修正:强调身份危机为青少年核心 → 1980s 晚年反思:扩展老年期"整合vs绝望"阶段,批判实证不足[!争议]
"健康的人不逃避危机,而是通过危机定义自我——当安全区被挑战时,身份才真正诞生"(译自Erikson德文手稿,1947)
打卡练习:在给力心理平台完成「身份探索问卷」,根据理论分析结果。本内容仅供知识学习,专业支持请联系认证咨询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