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评估与非病理化的平衡
本知识卡面向在叙事取向下开展助人工作的学习者与专业人员,目标是在坚持非病理化与文化谦逊的前提下,科学履行安全义务与伦理责任。内容结合叙事疗法会谈地图与主流风险评估证据,提供可操作的问句、流程、文书要点与跨专业沟通策略。
学习目标
- 阐明非病理化立场与安全义务之间的关系,并以叙事语言执行风险评估与管理。
- 熟悉自伤/他伤评估的关键维度、结构化工具的用途与限度,并能完成基于证据的安全计划。
- 在记录与跨专业沟通中使用最小必要的诊断与风险语言,同时保持对来访者价值与首选身份的厚描。
- 识别常见误区,如将非病理化等同于回避风险、将知情同意误解为绝对保密、以不具证据的免死契约替代安全计划等。
核心术语与定义
- 非病理化:在叙事取向中,问题被视作与人分离的社会-文化-语境产物,避免用标签固化个体身份。强调能动性、首选故事与意义共构。
- 风险评估:系统地探询自伤或他伤的危险因素、保护性因素、当前想法/意图/计划与可达性,并形成一段可辩护的风险表述与处置计划。
- 风险表述:整合证据、语境与来访者价值,给出时间-情境相关的风险理解,而非基于单一指标的预测。
- 安全计划:以来访者语言共同制定的、可执行的分步方案,用于识别预警信号、动员内外部资源、减少手段可及性与获得及时帮助。
- 最小必要披露:在伦理与法律允许范围内,出于安全需要仅披露必要信息,优先与来访者共同商定披露范围与对象。
理论依据与证据基线
- 叙事疗法坚持非病理化、问题外化、双重聆听与定义性仪式等实践,强调权力/话语与文化语境的影响(White & Epston, 1990; White, 2007; Morgan, 2000)。
- 风险预测的精确度有限,单个或少量风险因素对个体水平的预测效度较低,应转向结构化的专业判断与以安全为中心的管理(Franklin 等, 2017, Psychological Bulletin)。
- 以安全计划取代免死契约是主流共识;安全计划与减少手段可及性具实证支持(Stanley & Brown, 2012; NICE NG225, 2022; WHO, 2014)。
- 伦理框架:非伤害、行善、公正与尊重;保密并非绝对,涉及严重风险时可为保护生命而有限披露(APA 伦理守则, 2010/2016 修订; ACA 2014; AAMFT 2015)。
一、平衡原则:叙事立场如何与安全义务协同
- 语言即介入:以外化与去污名语言探询风险。例如,将衝动与自责命名为某种外部影响者,如「黑雾」「高压警报器」,以便来访者与之对话,同时不淡化风险。
- 双重聆听:在倾听痛苦与风险线索的同时,捕捉价值/希望/责任的线索,为安全计划连接可行的动力与关系资源。
- 共同决策:透明解释评估目的、保密边界与可能的行动。让来访者成为安全安排的共同作者,提升可行性与依从性。
- 最小必要医学化:跨专业沟通时使用 DSM/ICD 语言描述症状严重度与风险要素,但在会谈与记录主体中优先呈现首选身份与价值脉络。
二、风险评估的四步流程(叙事取向版)
- 第1步 探询:
- 开放式与具体化结合:当「黑雾」来临时,它会在什么时间、地点、与谁在一起时最强?最近一次它推动你做出危险选择是什么时候?
- 四要素框架:想法/意图、计划细节与可达性、既往行为/近期待变、保护性因素与意义。
- 第2步 表述:
- 用叙事语言整合:当前风险升高与哪些话语/压力源相关?对来访者珍视的价值意味着什么?
- 强调时间性与情境性:区分短期急性风险与长期脆弱性。
- 第3步 分层:
- 以低/中/高三层作为行动触发,而非标签。每层对应不同强度的会谈频率、支持动员与手段管理。
- 采用结构化专业判断辅助,如暴力风险可参考 HCR-20 V3 的历史-临床-风险管理维度(需培训与本地化)。
- 第4步 计划:
- 共制六步安全计划(见下),以来访者语言写成纸质或电子版,来访者与支持者各持一份。
- 明确复查时间点与危机触发条件下的升级路径(如联系家人/督导/急救)。
三、六步安全计划(整合叙事语言的 SPI)
- 1. 预警信号:我如何察觉「黑雾/绝望怪兽」正在逼近?具体身体、情绪与情境线索。
- 2. 自助策略:不求助他人即可做的短时缓解,如呼吸、走动、音乐、仪式性动作;以来访者惯用语命名。
- 3. 社交性分散:安全的地点与人,目的不是谈论危机,而是短暂转移注意与获得连接感。
- 4. 支持求助:愿意谈风险的人,附带姓名、关系、电话;说明他们如何见证我的价值与努力。
- 5. 专业与紧急资源:治疗者、督导/机构热线、当地危机热线、医院急诊;标注工作时间与非工作时间路径。
- 6. 降低手段可及性:与来访者共同制定临时保管或隔离潜在致命手段的方式,并写入负责人与期限。
提示:NICE 指南不推荐使用所谓的免死/不自杀契约;以具体、可操作的安全计划替代,更能降低风险与提升合作。
四、评估维度与问句库(示例)
- 想法与意图:最近一周,「黑雾」有没有在你脑海里种下想要伤害自己的主意?在这些时刻,你更像是在从痛苦中寻找出口,还是已经下定了行动的决心?
- 计划与可达性:当它蛊惑你采取行动时,它通常让你想到哪些方式?这些方式在你的生活里是否容易取得或接近?(在获得许可后,共同讨论降低可及性的方案)
- 既往行为:过去与它的较量中,最危险的一次发生了什么?那次有哪些人或价值帮助你活了下来?
- 保护性因素:当「黑雾」最浓时,哪些人、承诺或价值还能发出微光?这些微光说明了你是个怎样在乎关系与责任的人?
- 他伤与暴力:最近是否有过对他人动怒或想伤害的时刻?在什么情境与对象面前这种冲动会被放大或缩小?是否有武器或危险物品的可及性需要临时调整?
- 物质与精神状态:酒精/物质是否让「黑雾」更强?是否出现过与现实脱节的体验,如被害/命令样声音?这些体验在何时何地最易发生?
情形 |
线索 |
叙事实践动作 |
安全与法律动作 |
记录要点 |
低风险 |
有自伤想法但无意图/计划,保护因素稳定 |
外化命名、双重聆听、独特结果放大、每周复盘 |
制定基础安全计划,轻度手段管理,常规随访 |
记录想法频率、保护因素、共同商定的计划与复查时间 |
中风险 |
有意图或模糊计划、手段部分可及、保护因素波动 |
脚手架式加密支持、引入外部见证者、强化安全计划 |
增加随访频率、书面化手段管理、与来访者共同通知关键家属或同意转介 |
记录风险上升依据、知情同意与最小必要披露的决策过程 |
高风险 |
明确计划与时间表、强意图、致命手段高度可及、近期尝试 |
在尊重前提下快速转向保护生命的指挥式决策,语言保持尊重与透明 |
立即启动紧急程序:与主管/督导会商、联系急救/精神科评估、确保陪同与环境安全;必要时在法律允许下披露 |
详尽记录触发理由、采取措施、沟通对象与时间、来访者反应与后续安排 |
五、与叙事技法的衔接
- 外化与影响绘图:将风险相关的冲动、羞耻、孤立命名为外部力量,绘制它们在一日/一周内影响强度曲线,识别低谷时段作为干预切入点。
- 双重聆听记录:在会谈笔记中双列记录問題线与价值线,一列写风险与痛苦,一列写价值、承诺、例外时刻与可动员的关系。
- 独特结果与定义性仪式:当来访者遵循安全计划成功跨过高危时段,邀请外部见证者参与微型定义性仪式(如仪式化感谢短信、见证信)以厚描首选身份。
- 治疗信:用来访者语言总结其与「黑雾」较量的策略、有效时刻与支持网络,强化自我效能与关系连接。
六、案例组(贴近本土语境)
案例A 大学生考研期的自我伤害意念
情境:22岁女大学生,自称被「黑洞」吸住。近两周反复想到「消失会轻松」。无明确计划,夜间独处时最强。家在外省,舍友关系尚可。自述对母亲期待与自我价值感矛盾。
- 叙事动作:将「黑洞」外化;双重聆听中捕捉她对母亲的责任与对朋友的体贴为价值线索;识别独特结果:上周主动约同学晨跑一次,感到短暂轻松。
- 评估与表述:想法增加但无意图/计划,保护因素存在(同伴支持、学业目标、家庭责任),短期为低-中风险。
- 安全计划:书写版六步,重点放在夜间独处的替代策略与社交分散(约舍友夜跑/自习),暂时将家中备用药物交予舍友保管。
- 记录示例:
- 問題线:两周来被动死亡想法频率每日数次,夜间更强;无计划/意图。
- 价值线:对家人责任、对同伴关怀;成功独特结果1次。
- 分层:低-中;复查在72小时后;若夜间想法加重且难以自助,电话联系我与宿舍长。
案例B 城市打工父亲的酒后暴怒与家庭暴力风险
情境:35岁男性,近期裁员压力,称酒精是他的「老朋友」,酒后与伴侣争吵升级,曾摔物,伴侣表示害怕。家中有工具类利器。其父亲有严厉家风。
- 叙事动作:外化「酒精老朋友」与「被羞辱的话语」的合谋;历史化提问连接代际男性气质话语;邀请伴侣作为见证者参与一次三方会谈。
- 评估与表述:对他伤风险中度,酒精是强诱因,工具可及性高;存在保护因素(对子女的承诺、愿意求助)。
- 安全与法律动作:共同约定清醒期不讨论敏感议题;周末暂存工具箱于邻居处;制定酒精使用减量计划;如出现再度摔物或威胁,伴侣优先自我保护并可联系社区警务室求助(本地流程)。
- 记录示例:说明暴力升级链、手段管理安排、同意披露范围(在伴侣同意下共同记录要点并签名)。
案例C 高三学生的割伤行为
情境:17岁,近一月有两次浅表割伤,称为「让脑子安静」。对升学与家庭期待矛盾强。无死亡意图,表示割伤后懊悔。
- 叙事动作:外化「成绩至上话语」与「完美先生」;识别自我安抚的替代行为;引入班主任为支持者,明确沟通边界与同意。
- 评估与表述:非自杀性自伤,意图缓解紧张;但手段可及性高,短期中风险。
- 安全计划:与家长协商非惩罚式手段管理;提供急性时段的替代技能清单与求助路径;约定每周学校-家庭-咨询三方简短同步。
- 伦理动作:未成年人,保密边界与家长沟通原则在首次会谈即说明;仅披露必要风险信息,尊重其隐私需求。
案例D 丧偶老人的被动死亡想法
情境:68岁丧偶三月,自述「跟她走也好」。无计划;宗教信仰与与孙女互动是重要支撑。
- 叙事动作:延续性纽带工作,叙述与亡妻的生活意义;强化祖父身份的首选故事;安排社区志愿小组每周拜访。
- 评估与表述:悲伤相关被动想法,保护性因素显著,低风险;提醒若出现计划或绝望加剧需及时复评。
- 安全计划:社区与家庭双网络;药物管理由子女暂管。
七、工具与跨专业沟通
- 筛查与评估:
- C-SSRS 可用于自伤念头与行为的结构化探询(需培训与适当翻译版本)。
- PHQ-9 第9题可作为自杀想法的初筛线索,但不能替代完整评估。
- 暴力风险可参考 HCR-20 V3 的结构化专业判断框架(培训要求较高)。
- 跨专业记录:
- 在叙事立场下使用最小必要的诊断术语描述症状严重度与功能影响,并明确风险评估结论与处置。
- 示例片段:
- 来访者报告近两周被动死亡想法每日出现,否认意图与计划。保护因素包括与母亲连结、学业目标。与来访者共制安全计划并落实药物临时管理。风险层级:低-中;复查时间:72小时。
八、常见误区与纠偏
- 误区1:非病理化等于不谈风险。
纠偏:非病理化是语言与权力立场,风险评估是伦理职责;两者可通过外化与双重聆听并行。
- 误区2:签一个不自杀承诺即可降低风险。
纠偏:缺乏证据,可能造成虚假安全感。以安全计划与手段管理替代(NICE NG225)。
- 误区3:保密是绝对的。
纠偏:遇到严重自/他伤风险或法定情形,可为保护生命而有限披露;应在初始同意中透明说明并尽量与来访者共同行动。
- 误区4:风险评估就是打分或套量表。
纠偏:结构化工具是辅助;核心是情境化的风险表述、共同计划与持续复评。
- 误区5:只要谨慎措辞,任何情形都可在线处理。
纠偏:在线工作受限更大,应预先建立紧急协议与转介网络;高风险时优先线下或急救介入。
九、伦理与法规提示
- 在首次会谈完成知情同意:方法、保密边界、记录与可能的安全相关披露;对未成年人,明确监护人参与方式与最小必要披露原则。
- 本地法规差异显著:如关于未成年人保护、家庭暴力干预、危险报告与强制就医等,请查询所在地区现行法律与机构流程,并记录咨询法务/督导的要点。
- 当出现法律-伦理冲突时:优先保护生命与基本权利;执行前尽量与来访者共同规划,并在记录中说明权衡过程。
十、在线与机构情境的实践要点
- 在线前置协议:收集紧急联系人、地理位置、附近急救资源;约定会谈中止与升级触发条件;测试备用联络方式。
- 机构内协作:建立统一的风险阶梯与通报路径;危机后复盘与同侪支持,减少从业者次级创伤。
十一、文书模板与清单
十二、质量改进与督导
- 使用简短结局监测工具(如 FIT 关系/结果刻度)在会谈内讨论变化,以共同修订目标。
- 与督导定期复盘高风险个案:核查评估充分性、记录质量、偏见与权力动态的影响。
参考与依据(精选)
- White, M., & Epston, D. (1990). Narrative Means to Therapeutic Ends. Norton.
- White, M. (2007). Maps of Narrative Practice. Norton.
- Morgan, A. (2000). What Is Narrative Therapy? Dulwich Centre.
-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2017). Multicultural Guidelines.
-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Ethical Principles and Code of Conduct (2010/2016 修订).
- American Counseling Association. (2014). ACA Code of Ethics.
-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Marriage and Family Therapy. (2015). AAMFT Code of Ethics.
- Franklin, J. C., 等 (2017). Risk factors for suicidal thoughts and behaviors: A meta-analysi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43, 187-232.
- Stanley, B., & Brown, G. K. (2012). Safety Planning Intervention. Cognitive and Behavioral Practice, 19, 256-264.
- NICE. (2022). NG225 Self-harm: assessment, management and preventing recurrence.
- WHO. (2014). Preventing suicide: A global imperative.
- Posner, K., 等 (2011). The Columbia–Suicide Severity Rating Scale (C-SSRS).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168, 1266-1277.
- Douglas, K. S., 等 (2013). HCR-20 V3: Assessing Risk of Violence.
- APA Presidential Task Force on Evidence-Based Practice. (2006). Evidence-Based Practice in Psychology.
温馨提醒
本课程单元提供知识学习与文书训练参考,非临床督导或执业资格训练。请在合法资质与合格督导下实践,遵循所在地区法律与机构流程。遇紧急风险,请优先启动本地急救系统与危机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