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首访流程:欢迎与目标澄清、预先改变探索、资源盘点、小步行动设计,学习提问顺序与时间管理,掌握“预会谈改变”的引出与放大技巧,为后续会谈奠定积极开端。
在焦点解决短期治疗(Solution-Focused Brief Therapy, SFBT)中,第一次会谈不仅是“了解问题”,更是为改变“助跑”。就像飞机腾空前的跑道,首访决定了后续加速的方向、节奏和安全性。我们用清晰的结构与语言,引出来访者已经出现或即将出现的微小改变(预会谈改变),将其放大为可复制的下一步。
学习目标
理论与证据提示(简要)
首访结构:一套时间敏感、目标导向的对话流程,旨在快速建立合作、明确良构目标、捕捉例外与资源、将微小进步转化为下一步计划,并以三段式反馈结束。
预会谈改变(Pre-session Change):在预约到来访前,来访者或其系统中已经发生的哪怕“1分”的有益变化,包括行为、情境、互动或期待的细微变化。
对比维度 | 问题扩叙式首访 | 解决导向首访(SFBT) |
---|---|---|
开场焦点 | 全面收集问题历史、原因与严重性 | 建立目标与合作;对改变意图与资源的快速扫描 |
语言风格 | 抽象标签、因果假设、负性归因 | 具体、可观察、场景化;谁在何处做了什么 |
改变机制 | 等待洞见/解释改变行为 | 放大已有微改变→复制→巩固→拓展 |
会谈产出 | 诊断式理解 | 良构目标+刻度基线+下一步微行动+三段式反馈 |
风险 | 无意强化无助与问题身份 | 提升自我效能、希望与贴近日常的可执行性 |
证据强度标记
阶段 | 建议时长 | 核心任务 | 代表性问句 |
---|---|---|---|
1. 欢迎与契约 | 5分钟 | 建立合作氛围;确认时间、目标导向与保密范围;设置“短程+可操作”期待 | 今天如果有一点对你有帮助,会是什么样的结束画面? |
2. 目标澄清 | 10–15分钟 | 将诉求转译为良构目标(具体、可观察、情境相关、来访者主导、可行微步) | 明天在[具体情境]里,别人会看见你做了哪三件小事,表示事情在向你偏好的方向走? |
3. 预会谈改变 | 8–10分钟 | 引出预约后已发生的哪怕1分改变;放大条件与可复制步骤 | 自从预约到今天,发生过哪怕一点点不同?当时你或环境做了什么有用的? |
4. 例外与资源 | 8–10分钟 | 识别问题较轻或未出现的时刻;定位内外部资源与支持人物 | 最近哪天情况略好?当时有哪些不同的做法、地点或人的出现? |
5. 刻度与下一步 | 8–10分钟 | 用0–10量表建立基线;讨论上移0.5–1分的可行微步与证据 | 如果现在是3分,升到3.5分时,别人会看见你在[情境]里多了什么小动作? |
6. 三段式反馈 | 4–6分钟 | 肯定(基于证据)—桥接(连接目标/例外)—任务(最小可行步) | 我注意到…这说明…建议你在…继续这样的小步。 |
时间管理比喻:把首访当成“美食分餐”而非“大锅乱炖”。每一段都要留出口感:目标有形、改变可尝、反馈有回味。
问题/抽象诉求 | 转译为偏好/良构目标 | 可观察证据(场景化) |
---|---|---|
我想不焦虑 | 在工作日上午,我能更稳地开始一天 | 8:30坐到工位,先列3个可完成小任务,10点前完成其中2个 |
别吵架 | 晚饭后我们能更顺畅地沟通 | 吃饭时轮流说话,每人3句话以内;餐后一起散步10分钟 |
更自律 | 晚上入睡更有节奏 | 23:00前关灯,手机放客厅充电,床头放纸质书并阅读5页 |
提示句:当…在[具体情境]里,你做了哪些小动作,让别人一眼就能看见“在往你想要的方向走”?
EARS 循环:Elicit(引出)→Amplify(放大)→Reinforce(强化具体步骤与证据)→Start again(以新基线再开始)。
常见陷阱 | 风险 | 解决导向替代 |
---|---|---|
上来详谈问题历史与因果 | 拉回问题系统,耗尽时间与希望 | 用2–3分钟听取困扰后迅速转向:如果结束时带走一件最有用的东西,会是什么? |
目标过大、抽象 | 不可操作、无法追踪 | 按情境拆分,转为“明天在X场景可观察的三件小事” |
赞赏空泛 | 来访者难以复制 | 基于证据的赞赏:描述具体行为、情境和能力指征 |
作业负荷过大 | 易失败→无效感增强 | 最小可行步:成功概率≥70%,可在1–3天落地 |
忽略系统他人 | 环境摩擦、协同不足 | 加用关系问句:谁会最先注意到你的变化?他们会怎么配合? |
记录区块 | 要点 | 示例 |
---|---|---|
良构目标 | 谁/何处/做什么/做到何种程度 | 工作日上午10点前完成2个微任务清单 |
刻度基线 | 0–10,注明情境 | 当前3/10(“工作日上午启动困难”维度) |
例外证据 | 时间、地点、人与行为差异 | 周三因先给同事发提醒而按时开始 |
任务与证据链 | 最小步+可被看见/回顾的证据 | 手机客厅充电3天;便签记录“完成2件事” |
场景 | 首访重点 | 关键问句与改写 |
---|---|---|
成人个体 | 目标行为化;自我效能增强 | 当你把今天说的那一点做成习惯时,谁最先会注意到?他们会看见什么具体动作? |
伴侣 | 共同最小共识目标;礼貌行为细化 | 明晚饭桌上,你们各自会做哪一件小礼貌动作,让对方更容易回应? |
家庭/青少年 | 多方评分与协同;家校沟通片段 | 如果课堂参与从2到3分,老师会看见你多举一次手;回家后家长会看见什么不同? |
案例A:成人个体(睡眠与晨间启动困难)
背景:来访者,28岁,近三个月入睡拖延、晨起困难,工作效率下降。当前情绪波动,但无急性风险。
片段 | 平庸回复 | 优秀回复(并注解) |
---|---|---|
开场 | “先把你过去三个月的睡眠问题详细说说,最早什么时候开始的?” | “今天如果结束时你能带走一件最实用的东西,会是什么?我们把目标做得具体到明天就能试的一步。” 注:设定解决框架与时间焦点,降低负担。 |
目标澄清 | “你想不想变得自律?有没有毅力去坚持?” | “把‘更自律’换成别人能看见的画面:晚间23点前关灯,手机不带入卧室,这样定义是否贴近你的偏好?” 注:从标签到可观察行为。 |
预会谈改变 | “那几次你为什么还是控制不住?” | “预约到今天之间,有没有哪天入睡比平时好一点?当时发生了哪两件小不同?” 注:引出并放大微改变。 |
例外放大 | “刷手机说明你逃避现实。” | “那天你把手机放在客厅充电,这个安排是怎么做到的?谁促成了这一步?” 注:情境化可复制条件。 |
刻度 | “你现在焦虑有多严重?” | “以‘按时入睡’为维度,0–10你现在在哪?为什么不是更低?那些有用的小动作有哪些?” 注:维度清晰、资源定位。 |
下一步 | “从今天起每天23点前睡觉、晨跑30分钟。” | “这周先做最小步:手机固定在客厅充电,连续3晚;床头放纸质书,关灯前读5页。哪一天最容易先开始?” 注:最小可行步,成功率优先。 |
三段式反馈 | “加油,你一定可以的!” | “我注意到你已经把刷视频从30分钟降到15分钟(肯定)。这与‘更稳入睡’非常一致(桥接)。建议先把‘客厅充电+5页阅读’稳定3晚,并在便签上记录完成(任务)。” 注:证据化赞赏,连接目标,规定可追踪任务。 |
案例B:伴侣短程会谈(晚间争执)
背景:结婚5年,育有一子。近半年晚饭后常有争执,双方都希望“气氛缓和”。
对话节选(咨询师=C;A=妻;B=夫)
1. 目标与共同画面
C:如果今天结束时,你们带走一个最实用的想法,会和哪一个晚饭后的画面有关?
A:不要吵。
B:能好好说话。
C:把“不要吵/好好说话”换成别人看得见的动作,明天晚饭桌上各自会出现哪一个小礼貌动作?
A:我可以说话前先停两秒。
B:我可以先听她说完再回应。
技术注解:把抽象目标转为“礼貌微行为”。
2. 预会谈改变
C:预约到今天之间,有没有哪天更顺一点?
B:昨晚好一些。
C:昨晚不同在哪里?
B:我先问了她今天累不累。
A:他那样问时,我心里舒服点。
C:如果把这一步复制到明天,你们各自还会加上一件什么小动作?
A:我会直接说想先休息10分钟再讨论孩子作业。
技术注解:EARS循环,引出→放大→可复制。
3. 刻度与协同
C:以“晚饭后气氛顺畅”为维度,0–10现在几分?
A:3分。 B:4分。
C:如果升到4/5分,你们两位会在餐桌上各加一个小动作,分别是什么?
A:我夹菜时说一句谢谢。 B:我复述她说的要点,再表达自己的想法。
4. 三段式反馈
C:我注意到你们昨晚已经做成了一个关键动作——先关心对方感受(肯定),这与“晚饭后更顺畅”的目标高度一致(桥接)。接下来三天,建议把“先问候+停两秒+复述要点”作为固定组合实践,并在周末各自给对方一个小赞(任务)。
僵局信号 | 转向问句 | 目的 |
---|---|---|
反复讲问题细节 | “如果今天结束时能带走最有用的一点,会是什么画面?” | 重返目标与效用框架 |
“我什么都没做成” | “为什么不是更糟?你做了什么把分数维持在现在?” | 资源定位,打破全或无叙事 |
“家人不配合” | “谁最可能注意到你1分的上移?他们会看见你首先做了哪件小事?” | 把控制点拉回到可行动的自我 |
目标过大 | “把它拆成‘明天在X场景的一步’,那一步最小可以小到什么程度,成功率≥70%?” | 微步化、提升可行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