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导引:你将获得什么
本学习卡聚焦焦点解决短期治疗(SFBT)中的两个“放大镜”:应对问句与资源发掘。像在噪音中捕捉讯号,我们不与问题正面“拉扯”,而是快速定位在困境中仍然有效的微行为和支持线索,把它们从“存活证据”转写成“下一步行动”。
- 理解应对问句与资源发掘在SFBT的功能定位与证据基础
- 掌握问句节奏、语言模板与赞赏连接的可操作框架
- 学会用0–10刻度追踪微小上移,并转化为任务与反馈
- 构建可调用的个人—关系—环境“资源清单”与证据链
- 通过案例对话,区分平庸提问与高效提问的关键差异
理论与证据提示:应对问句由 de Shazer 与 Berg 团队在密尔沃基简短家庭治疗中心系统化(SFBT),强调在高压与受限情境下识别“已经有效”的微行为(coping)与可复制条件。SFBT整体疗效获得多项综述与元分析支持(如 Gingerich & Eisengart 2000;Kim 2008;Kim & Franklin 2009;Carr 2014),在学校心理健康、成瘾、家庭与危机干预等领域呈现小到中等效应。理论机制可与自我效能(Bandura)、拓展-建构理论(Fredrickson)、压力-应对模型(Lazarus & Folkman)与希望理论(Snyder)互补理解。
一、概念与定位:在困境中寻找“仍然有效的部分”
应对问句(coping questions)旨在发掘来访者在不利处境中已经在做、哪怕“只是维持没更糟”的具体行为与选择,如“你是怎么撑到今天来会谈的?”它将注意力从“为什么这么糟”转向“你如何做到没更糟”。
资源发掘(resource activation)是把应对中的“有效元素”组织为可随时调用的资源清单,覆盖内在能力、关系支持与环境线索。它与例外问句(exception questions:问题较轻或不出现的时刻)、奇迹问句(miracle question:愿景蓝图)互为三脚架。
问句类型 |
核心用途 |
适用时机 |
高频语言模板 |
常见风险 |
应对问句 |
识别在困境中维持与稳态的微行为;减少无力感 |
情绪高压、进展缓慢或危机初稳阶段 |
“尽管如此,是什么帮你没有更糟?” “上周哪些做法让你能撑过最难的时刻?” |
问得太笼统、忽视情境细节,易流于空泛鼓励 |
例外问句 |
定位问题较轻/不出现的时刻与条件 |
情绪可用度较好,能回忆差异细节时 |
“上一次稍好一点是什么时候?当时有什么不同?” |
停在故事而未提炼可复制的行为步骤 |
奇迹问句 |
生成面向未来的改变蓝图与证据线索 |
建立合作基础后,用于目标明晰与动机激活 |
“如果一夜之间发生了奇迹,明早哪些细节最先提醒你?” |
愿景过大、缺少“明日可行”的微步转译 |
类比:应对问句像“急诊止血”,先稳住生命体征;例外问句像“查体找健康指标”;奇迹问句像“康复目标图”。三者共同把“怎么活下来”连成“怎么活得更好”。
二、作用机制:为什么“问应对”能带来改变
- 自我效能提升:回忆并命名已做之事→提升“我能影响一点点”的感受,降低习得性无助(Bandura)。
- 拓展-建构效应:识别微小可行之处→带来微正向情绪→拓展注意与行为选项(Fredrickson)。
- 认知再评价与去极化:从“全坏”到“并非全坏”,转向连续体(0–10刻度),促进更现实的自我监测(Lazarus & Folkman)。
- 希望路径激活:从存活证据中抽取下一步路径(pathways)与执行意志(agency)(Snyder)。
证据脉络:SFBT问句集(含应对问句)与刻度追踪的组合,在学校、成瘾、抑郁与家庭议题中,显示小到中等效果并具可迁移性。其有效性部分经由治疗联盟、目标清晰度与自我效能提升中介。
三、技术框架:节奏、语言与闭环
把应对问句做“实”,关键在于问到具体的人—地—事—程度,并与赞赏和刻度闭环。
3.1 五步微协议(从稳态到行动)
- 定调:承认困难,标记“仍然有效”的价值。示例:“这段时间很不容易,而你仍然来到了这里,这说明有些做法在支撑着你。”
- 应对探询:从最近24–72小时切入,问“怎么做到没更糟”。示例:“昨晚最难的时刻,你做了什么,帮助自己挺过那20分钟?”
- 情境化细化:谁/何时/何地/如何/做到什么程度。示例:“当手机里传来那条消息,你具体做了哪三件事?”
- 赞赏连接:基于证据的、面向能力的赞赏。示例:“你先给自己倒了水再走到客厅,这显示你能在强情绪下做出‘延迟反应’的选择。”
- 刻度—微步:用0–10量表定位现状与下一步。示例:“如果现在是3,明天到3.5会出现的最小差异是什么?你会做哪一件更容易的事?”
3.2 EARS 循环的应对版
- Elicit 引出:引出具体应对行为/支持线索。
- Amplify 放大:放大情境差异与微行为链条。
- Reinforce 强化:用赞赏与命名巩固能力标签。
- Start again 再开始:以刻度微步重启下一轮。
3.3 语言微技能:从“泛化”到“证据”
- 把抽象词换成可观察行为:把“我很努力”→“你给自己设了5分钟缓冲并按掉了通知”。
- 用时间盒缩小范围:从“最近都很糟”→“周三晚饭到睡前这3小时里,有没有10分钟稍微好一点?”
- 用对比刻度去极化:“0=最糟,10=非常好。你现在在几?”→“为何不是更低?你做了什么把自己放在这里?”
- 赞赏四要素:具体、基于证据、面向能力、链接目标。
关键提示:把应对问句与“做更多有用的、做更少无效的”工程化。每次会谈产出一项“更容易开始”的1步行动,并明确何时、何地、由谁、做到什么程度。
四、情境化应用:把“存活证据”接到“明日微目标”
4.1 抑郁低动机
- 应对问句:“在最不想起床的早晨,你做了哪一件事,让自己从0到1,比如坐起来?”
- 资源线索:晨间固定物件(杯子、窗帘)、一位可发短信的同学。
- 刻度微步:从2到2.5=“起床后站到窗边1分钟”。
4.2 焦虑与惊恐的初步稳定
- 应对问句:“上次心慌那10分钟里,什么让你把强度从9降到7?”
- 资源线索:呼吸节拍应用、办公室静音角落、同事知情手势。
- 刻度微步:准备一张“90秒呼吸卡”,放在手机壳里,每天练1次。
4.3 成瘾与复发后的快速回归
- 应对问句:“复发后的第二天,你是怎么把自己拉回日常轨道的?”
- 资源线索:低渴求时段替代仪式、支持者电话顺序、路线替换。
- 刻度微步:把晚间7–9点变为“带计时的30分钟步行+淋浴”。
4.4 青少年与家校协作
- 应对问句(对家长):“本周哪些时候他能安静写作业超过8分钟?你们做了什么不同?”
- 资源线索:老师点对点反馈、同伴结伴自习、可视化倒计时。
- 刻度微步:把“8分钟”扩到“10分钟”,并在结束时获得同伴赞赏句。
4.5 伴侣/家庭互动
- 应对问句:“最近一次争吵没有升级,你各自做了什么让它停在‘不太好但可控’?”
- 资源线索:房间切换、暂停暗号、礼貌检查表(眼神、语速)。
- 刻度微步:约定“首先命名需求再提要求”的一句话脚本。
4.6 职场与团队
- 应对问句:“上次临近截止你们如何协作避免‘救火模式’?”
- 资源线索:每日站会的两句模板、任务看板的WIP上限。
- 刻度微步:把每日站会中的“风险提醒”前置到前5分钟。
五、工具与模板:把“线索”变成“清单”
5.1 资源地图(个人—关系—环境)
资源维度 |
常见类别 |
提问示例 |
可复制微行为 |
个人内在 |
注意转移、情绪容忍、睡眠/饮食节律 |
“你如何把注意力留在可控的一件小事上?” |
90秒呼吸、5-4-3-2-1感官锚定、固定入睡窗口 |
人际关系 |
关键他人、同伴、导师/督导 |
“谁的一个举动让你更稳?你如何更容易地提到它?” |
周三短信打卡、两句感谢脚本、同伴共时学习 |
环境结构 |
空间布置、时间锚点、工具与提示 |
“哪个物件/地点让你更容易开始?” |
可视化清单、番茄钟、替代路线与无干扰角落 |
文化/价值 |
角色意义、信念、仪式 |
“什么价值在支持你继续尝试?” |
微仪式:晨间一杯水、夜间回顾三件完成的小事 |
5.2 刻度—证据链模板(0–10)
刻度点 |
可观察证据 |
资源/条件 |
下一步微目标 |
复盘问题 |
当前=3 |
午后小憩15分钟;晚上刷视频<1小时 |
手机定时、伴侣提醒 |
3→3.5:晚餐后步行10分钟 |
“哪些做法让3变得可能?” |
目标=5 |
一周3天按时下班;晨起无赖床>5分钟 |
同事结伴、闹钟远离床头 |
4.5→5:周二、周四提前安排离开会议 |
“谁会最先注意到差异?” |
5.3 问句“节奏卡”
- 承认困难→短问短答→具体化→证据赞赏→刻度→微步→确认可行性(1–10信心打分≥6)。
- 每个环节不超过2–3句追问,优先留白与停顿,让来访者“找回自己的语言”。
六、案例教学:把方法落到对话里
以下案例均为教学化改写,聚焦语言与结构,便于在实务中复用。
案例一:抑郁阶段的“起床到窗边”
背景:25岁研究生,近两月情绪低落、睡眠紊乱,自评功能刻度2/10。目标:恢复基础作息与学习节奏。
平庸版对话(问题化、抽象化)
- 来访:我就是提不起劲,感觉什么都没用。
- 咨询师:为什么会这样?你有没有试着强迫自己乐观一点?
- 来访:试了,但做不到。
问题:追问原因与态度,忽略具体应对与证据,强化无力感。
优化版对话(应对→细化→赞赏→刻度→微步)
- 咨:这两个月对你很难。尽管如此,你还是来了,这说明有些做法在支撑你。最近24小时里,最难的时刻是什么时候?
- 访:今天早上醒来,完全不想起床。
- 咨:当时你做了哪一件事情,让情况没有更糟?哪怕很小。
- 访:我把手机放到书桌上,没继续刷。
- 咨:你让手机离开触手可及的范围,这是在帮自己“延迟反应”。后来呢?
- 访:我坐起来了,靠在床头。
- 咨:如果把这个早晨放在0–10,你把自己放在几?
- 访:也就2吧。
- 咨:为何不是更低的1或0?
- 访:至少我坐起来了,还喝了口水。
- 咨:很好,坐起来+喝水=你在困难中选择了两个“启动动作”。如果明天从2到2.5,最小的差异会是什么?
- 访:也许……起床后走到窗边。
- 咨:谁会最先注意到这个差异?
- 访:室友吧,他会看到我拉开窗帘。
- 咨:从0到10,你对“走到窗边”的信心分数多少?
- 访:7。
- 咨:好的。我们把明早的步骤写成清单:手机放桌面→坐起→喝水→走到窗边拉开窗帘。下次我们用“是否出现、出现频率、容易程度”来回顾。
技术注解:咨询师避免解释“为什么抑郁”,转而锁定具体时段与动作链;赞赏锚定“延迟反应”“启动动作”的能力;用刻度与信心检查确保微步可行。
案例二:伴侣争执的“停在可控”与资源清单
背景:结婚3年,经常为家务升级争吵;目标:减少升级,增加礼貌信号。
平庸版对话
- 咨:为什么你们总是吵?谁的问题大一点?
- 甲:她老挑刺。
- 乙:他从不换位思考。
问题:归因与指责循环,无法产生可操作的微目标。
优化版对话
- 咨:最近一次“没有升级”的时候,各自做了什么让它停在可控范围?
- 甲:我注意到声音大了,就走到厨房接了杯水。
- 乙:我把手机放下,等他回来再说。
- 咨:这像是你们的“暂停仪式”。如果把“升级”强度0–10,过去一周平均几分?
- 甲:6。
- 乙:也差不多6。
- 咨:为何不是7或8?
- 乙:我们这周各有一次停下来了。
- 咨:从6到6.5,你们决定多做一件“有用的”,少做一件“无效的”,分别是什么?
- 甲:有用的=走开接水+回来先说感谢;无效的=立刻辩解。
- 乙:有用的=把手机放下并点头一次;无效的=翻白眼。
- 咨:谁来作为观察者?
- 甲:我们可以在冰箱磁贴上打勾。
技术注解:使用关系问句与应对问句结合,抽取“暂停仪式”;刻度定位—微步承诺—可见记录,形成家庭情境的资源清单:水杯、磁贴、口头感谢脚本。
案例三:热线情境的初步稳定
背景:工作压力突升的来电者,呼吸急促,自述“快撑不住”。目标:把强度从9降到7并建立短时可行步。
- 咨:你愿意用0–10标记一下现在的强度吗?
- 访:9。
- 咨:在9的情况下,你仍然打通了这通电话。过去24小时,有没有任何时刻它从9降到过8或7?
- 访:昨天晚上,我站到窗边深呼吸了一下。
- 咨:当时你做了什么具体动作?
- 访:手扶着窗台数呼吸节拍。
- 咨:我们现在用同样的方法做90秒,结束后你告诉我刻度变化。
- (90秒后)
- 访:也许是8了。
- 咨:很好。把“窗台—呼吸—90秒”写在手机备忘录置顶,今晚回到家先做一次。明天如果你做到两次,会出现的最小差异是?
- 访:可能能先不看工作群消息。
技术注解:将现场应对即时化与可复制化;刻度作为闭环反馈;将“生理调节—环境锚点—数字工具”整合为资源链。
七、常见难点与修正
- 难点:回答“没有啊,我什么都没做” → 修正:缩小时间窗、提供对比选项。“过去48小时里,有没有5分钟比其它时候更能忍受?那5分钟你具体在做什么?”
- 难点:答案太抽象 → 修正:转译为可观察。“‘我坚持了一下’具体表现为哪两步?比如坐起、喝水?”
- 难点:赞赏流于泛泛 → 修正:证据化与链接目标。“你暂停30秒再回应,这就是你在练‘延迟反应’,它正好服务于‘不升级’这个目标。”
- 难点:微步过大导致掉档 → 修正:把目标切到“明天最容易做到的一件”。并用1–10信心检查,低于6再降阶。
八、与其他取向的互补整合(简要)
- 与MI(动机性访谈):用应对问句引出“已做的对我有用”改变谈话,接MI的差距与自我效能放大。
- 与CBT:把识别到的微行为转化为行为激活任务;刻度作为家庭作业的进展指标。
- 与系统取向:关系问句定位“谁先注意到差异”,把个体微步外化为系统协同脚本。
九、速用清单:把今天学到的落地到明天
- 在下一次会谈里,至少问出两条近72小时的应对证据,并各细化到“谁—何时—何地—做了什么—做到何种程度”。
- 每条证据配一句证据化赞赏,命名能力标签(如“延迟反应”“启动动作”“暂停仪式”)。
- 用刻度定位现状,并收敛到一个明日可行的0.5分微上移。
- 把资源写成清单:人(谁)、物(什么)、地(哪里)、时(何时)、法(如何)。
- 下次会谈用“是否出现—出现频率—容易程度(0–10)”复盘,重新进入EARS循环。
小结:应对问句并非“粉饰太平”,而是以最省成本的方式迅速恢复可控感,建立微小但稳固的上升轨迹。它通过可观察证据、情境化赞赏与刻度闭环,把“今天能做到的一点点”连成“明天更可行的一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