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设计轻量、具体、可控制的家庭作业,如观察任务、微行为试验与支持系统激活。掌握任务匹配合作等级与情境,设置成功条件与反馈通道,提升作业完成率与对会谈的正向循环。
在焦点解决短期治疗(Solution-Focused Brief Therapy, SFBT)中,家庭作业与日常实验是把“会谈中的洞见”转化为“生活中的看得见的改变”的桥梁。本章位于课程第14讲,承接前面的目标协商、奇迹问句、例外提问与量表评估,专注于如何把这些对话产出转译为轻量、具体、可控制且可反馈的行动。
学习完成后,你将能够:
是什么:SFBT的“家庭作业与日常实验”指基于来访者首选未来与例外经验,围绕可观察迹象所设计的低成本、小步进、短时限的生活化任务。它更强调“观察与复制有效之处”,而非纠错训练;更强调“来访者可控的最小行动”,而非大幅度改变。
为什么:其作用机制包括:
“改变已经在发生;任务的作用是帮助来访者注意并扩大这些改变。”——解决导向传统的核心立场(源自Steve de Shazer与Insoo Kim Berg的实践与论述)
多项系统综述与元分析显示,SFBT在教育、家庭与初级卫生领域具有小到中等效应量,且短期见效的特征明显。家庭作业与微实验通过提高可见成果与自我效能,被认为是其机制之一(与本课程第11讲的量表追踪形成闭环)。
总体流程可用一句话概括:目标—迹象化—任务化—证据—反馈。
合作等级 | 观察任务(优先) | 微行为试验 | 支持系统激活 | 应对/保持任务 |
---|---|---|---|---|
访客型 | 请留意哪怕一点点“较不糟/稍顺利”的瞬间,并记录时间、地点、人物。 | 暂不作为主任务;如使用,需微小且不触动阻抗。 | 仅询问谁在乎、谁注意到,作为观察的一部分。 | 当波动明显时,定义“最糟不更糟”的保持线索。 |
抱怨者型 | 用例外提问引导观察问题减轻的时刻。 | 基于他们认可的“更好线索”尝试一个可控动作。 | 邀请识别1位可提供小支持的人与方式。 | 强化已在做的挺过策略,转为可复述的步骤。 |
顾客型 | 与行动并行的自我监测,用于巩固。 | 设定明确S-B-E的微实验,周期短、成本低。 | 具体化谁做什么、何时何地;形成微型协作。 | 用于波动期的备选计划(Plan B)。 |
比喻:把任务想象成“显微镜”。观察任务让来访者看见本来就存在的有效线索;微行为试验则是轻轻转动焦距,制造可以被放大的新线索。
个案背景:林同学,大一,新环境适应,近期入睡晚、早起困难,早课常迟到。自评动机一般,期待“不要总迟到”。量表基线为4/10,目标为6/10。
本次目标:在下次会谈前,制造并观察1-2个“更早到教室”的线索;若可行,尝试一个30秒可启动的微行为。
逐字稿片段
咨询师:如果这周你能上移一点点,让你自己觉得“好半分”的迹象会是什么?
来访者:可能是第一节课不迟到吧。
咨询师:具体一点说,当你不迟到时,会发生哪些小线索?谁会注意到?【注释:迹象化/他人反应】
来访者:我会在上课铃响前坐到教室里,室友可能会说“今天挺早”。
咨询师:我们把它写下来:情境是“第一节课”,行为是“铃响前坐好”,证据是“室友一句提醒或你自己坐下的时刻”。这样描述贴合你吗?【注释:S-B-E结构】
来访者:可以。
咨询师:在出现这种情境时,你愿意尝试一个30秒内能启动的小动作吗?比如前一晚把水杯和课本放在门口,出门时就顺手拿上。你觉得哪个更容易?【注释:微行为+减少启动摩擦】
来访者:放门口这个可以。
咨询师:如果把这看作一次小实验,我们怎么知道它起作用了?【注释:证据化】
来访者:我出门会更快;我可以在手机上打个勾。
咨询师:好。若出现干扰,比如室友晚睡很吵,你的Plan B是什么?【注释:前置障碍/Plan B】
来访者:那我就提前把闹钟放到书桌远一点,必须起身关掉。
咨询师:听起来你已经有两个版本。下次见面时,请带来“门口摆放”和“远置闹钟”各自的体验片段。即使没有完全不迟到,也请记录任何比平时更好的线索。做到一点点就足够。到时我们用0-10量表看看会在哪里。 【注释:微增与反馈闭环】
要点回顾:咨询师持续使用SFBT语言把愿望转译为迹象与证据,微小起步,提前处理障碍,并明确反馈通道。
与其他技术的联动:
边界提示:在高风险或严重功能受损情境,任务以安全与稳定为先,必要时转介与联合干预(见第29与第37讲)。任务不可替代医疗或危机处置。
日期/情境 | 计划的微行为(S-B-E) | 证据(谁/如何看见) | 遇到的障碍与Plan B | 自评量表(0-10) | 下次微调(上移0.5分) |
---|---|---|---|---|---|
示例:周三早课 | 铃响前坐好;门口放教材与水杯 | 便签勾选;室友一句“今天挺早” | 晚睡→闹钟远置 | 5.0 | 睡前10分钟定时关闭手机提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