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作业与日常实验的设计

学习设计轻量、具体、可控制的家庭作业,如观察任务、微行为试验与支持系统激活。掌握任务匹配合作等级与情境,设置成功条件与反馈通道,提升作业完成率与对会谈的正向循环。

正文内容

【家庭作业与日常实验的设计】引言与学习目标

在焦点解决短期治疗(Solution-Focused Brief Therapy, SFBT)中,家庭作业与日常实验是把“会谈中的洞见”转化为“生活中的看得见的改变”的桥梁。本章位于课程第14讲,承接前面的目标协商、奇迹问句、例外提问与量表评估,专注于如何把这些对话产出转译为轻量、具体、可控制且可反馈的行动。

学习完成后,你将能够:

  • 清晰定义SFBT中的任务类型与作用机制(观察任务、微行为试验、支持系统激活、应对保持任务)。
  • 根据来访者合作等级(访客/抱怨者/顾客)与情境匹配任务,设置“成功条件—证据—反馈通道”。
  • 运用量表问题将目标转译为“向上0.5分”的最小可行步骤。
  • 设计至少三种不同场景下的标准问句与可执行任务,并完成复访时的作业回顾与微调。
  • 识别常见误区(任务过大、证据不清、缺少前置支持等)并用具体策略改进完成率。

核心概念解析(是什么 与 为什么)

是什么:SFBT的“家庭作业与日常实验”指基于来访者首选未来与例外经验,围绕可观察迹象所设计的低成本、小步进、短时限的生活化任务。它更强调“观察与复制有效之处”,而非纠错训练;更强调“来访者可控的最小行动”,而非大幅度改变。

为什么:其作用机制包括:

  • 微改变—放大效应:小幅可行的改变能增加成功体验,提升自我效能,从而带动后续升级(与SFBT“微增策略”一致)。
  • 证据化反馈:通过可观察证据与量表跟踪,建立“体验—评估—微调”的正向循环,加速学习有效路径。
  • 意义共同建构:任务实施中的新线索,为下次会谈提供可被命名、被复制的证据,促进合作关系与动机内化。
理论引用

“改变已经在发生;任务的作用是帮助来访者注意并扩大这些改变。”——解决导向传统的核心立场(源自Steve de Shazer与Insoo Kim Berg的实践与论述)

多项系统综述与元分析显示,SFBT在教育、家庭与初级卫生领域具有小到中等效应量,且短期见效的特征明显。家庭作业与微实验通过提高可见成果与自我效能,被认为是其机制之一(与本课程第11讲的量表追踪形成闭环)。

实操技术与步骤分解(怎么做)

总体流程可用一句话概括:目标—迹象化—任务化—证据—反馈。

步骤一:从目标到“可观察迹象”

  • 用奇迹问句或首选未来对话得到愿景,再用“更好的一天会有哪些小线索”行为化。
  • 用量表定位现状与目标差距,询问“向上0.5分时,会有哪些可见的不同?”
  • 将线索转译为“情境-行为-证据(S-B-E)”语句:在(具体情境),我会(可控微行为),能被观察到的证据是(谁/如何看见)。

步骤二:匹配任务类型与合作等级

合作等级 观察任务(优先) 微行为试验 支持系统激活 应对/保持任务
访客型 请留意哪怕一点点“较不糟/稍顺利”的瞬间,并记录时间、地点、人物。 暂不作为主任务;如使用,需微小且不触动阻抗。 仅询问谁在乎、谁注意到,作为观察的一部分。 当波动明显时,定义“最糟不更糟”的保持线索。
抱怨者型 用例外提问引导观察问题减轻的时刻。 基于他们认可的“更好线索”尝试一个可控动作。 邀请识别1位可提供小支持的人与方式。 强化已在做的挺过策略,转为可复述的步骤。
顾客型 与行动并行的自我监测,用于巩固。 设定明确S-B-E的微实验,周期短、成本低。 具体化谁做什么、何时何地;形成微型协作。 用于波动期的备选计划(Plan B)。

比喻:把任务想象成“显微镜”。观察任务让来访者看见本来就存在的有效线索;微行为试验则是轻轻转动焦距,制造可以被放大的新线索。

步骤三:设定成功条件与证据

  • 成功条件要“小而清晰”:当下次见面前,至少出现1次“可观察到的迹象”。
  • 证据标准:谁能看到、如何看到、看见什么。例如:晚间10:30把手机放到书桌抽屉,并在便签上打勾。
  • 避免“做更多/更好”这类空泛描述;改写为S-B-E句式。

步骤四:前置障碍与支持

  • 实现意图(Implementation Intention):“如果(情境触发),那么我会(微行为)”。
  • 减少启动摩擦:把工具放在看得见、伸手可及的位置;把下一步写成5-15秒可启动的动作。
  • 支持激活:谁可以提供一次性的小帮助?例如“提醒一句/同行5分钟/与我共同记录”。

步骤五:反馈通道与回顾提问

  • 设定反馈方式:下次会谈时带来1条最清晰的证据;或用0-10量表自评“本周接近目标的程度”。
  • 回顾提问模板:上次最有效的是什么?如何复制到另一个情境?下一步上移0.5分会不同在哪?

问句范例库(可直接使用的语言模板)

一、观察任务(优先用于访客/抱怨者型)

  • “在接下来这几天,请留意哪怕一点点更顺的时候。是什么情境、谁在场、你做了什么或避免了什么?”
  • “如果有时刻让你感觉比平时好一点点,请记下当时的三个线索(地点、行为、他人反应)。”
  • “当别人说‘今天你好像更OK’,你猜他们看到了什么不同?”

二、微行为试验(优先用于顾客型,也可在抱怨者型中小剂量试行)

  • “基于你刚才描述的线索,下次在(具体情境)出现时,尝试(一个可在30秒内启动的小动作)如何?”
  • “当你感觉有一点动力时,做(最小可控动作),并在便签/手机备忘里打一个勾。”
  • “如果把目标视为从当下到上移0.5分,你第一步愿意尝试的最小动作是什么?”

三、支持系统激活(围绕“谁能看见/助力”)

  • “在你认识的人中,谁最可能注意到你做得更好的这件小事?愿意请TA在你做到时给个‘点赞/提醒’吗?”
  • “有没有一位你信任的人,可以与你一起完成前3次尝试?”

四、应对/保持任务(波动或高压力期)

  • “在最困难的一天里,你如何做到让情况‘不更糟’?把这些做法写成三步清单。”
  • “如果本周只能做一件保持稳定的事,那会是什么?怎么知道它起效了?”
更多精细化追问(点击展开)
  • “你更愿意何时开始?在哪个场合最容易成功?谁在场更有帮助?”
  • “如果遇到干扰,你准备的Plan B是什么?最小版本的动作是什么样?”
  • “做成后,愿意给这个小成功起个名字吗?下次我们就用它来回顾。”

应用演示:案例与对话分析

个案背景:林同学,大一,新环境适应,近期入睡晚、早起困难,早课常迟到。自评动机一般,期待“不要总迟到”。量表基线为4/10,目标为6/10。

本次目标:在下次会谈前,制造并观察1-2个“更早到教室”的线索;若可行,尝试一个30秒可启动的微行为。

逐字稿片段

咨询师:如果这周你能上移一点点,让你自己觉得“好半分”的迹象会是什么?
来访者:可能是第一节课不迟到吧。
咨询师:具体一点说,当你不迟到时,会发生哪些小线索?谁会注意到?【注释:迹象化/他人反应】
来访者:我会在上课铃响前坐到教室里,室友可能会说“今天挺早”。
咨询师:我们把它写下来:情境是“第一节课”,行为是“铃响前坐好”,证据是“室友一句提醒或你自己坐下的时刻”。这样描述贴合你吗?【注释:S-B-E结构】
来访者:可以。
咨询师:在出现这种情境时,你愿意尝试一个30秒内能启动的小动作吗?比如前一晚把水杯和课本放在门口,出门时就顺手拿上。你觉得哪个更容易?【注释:微行为+减少启动摩擦】
来访者:放门口这个可以。
咨询师:如果把这看作一次小实验,我们怎么知道它起作用了?【注释:证据化】
来访者:我出门会更快;我可以在手机上打个勾。
咨询师:好。若出现干扰,比如室友晚睡很吵,你的Plan B是什么?【注释:前置障碍/Plan B】
来访者:那我就提前把闹钟放到书桌远一点,必须起身关掉。
咨询师:听起来你已经有两个版本。下次见面时,请带来“门口摆放”和“远置闹钟”各自的体验片段。即使没有完全不迟到,也请记录任何比平时更好的线索。做到一点点就足够。到时我们用0-10量表看看会在哪里。 【注释:微增与反馈闭环】

要点回顾:咨询师持续使用SFBT语言把愿望转译为迹象与证据,微小起步,提前处理障碍,并明确反馈通道。

常见挑战与整合应用

  • 挑战1:来访者“忘了/太忙没做”
    应对:减小任务粒度(30秒启动原则);绑定既有例行(例如“刷牙后立刻…”);采用观察任务替代行动任务;使用“如果-那么”实现意图。
  • 挑战2:来访者怀疑任务有效性
    应对:采用“实验者姿态”,把任务定义为一次短期试验;优先选择已被来访者验证过的小成功路径(例外时刻);先要可见证据,再谈扩大。
  • 挑战3:关键他人不配合
    应对:从“可请求的最小帮助”开始(一次提醒/一次同行/一次点赞);用循环问句界定他人能看见的迹象;确保任务不以他人为先决。

与其他技术的联动

  • 与奇迹问句(第9讲):用首选未来产出“迹象库”,作为任务设计的原材料。
  • 与例外提问(第10讲):从成功经验中抽取可复制条件,转化为微实验。
  • 与量表问题(第11讲):用“上移0.5分”的问句细化最小步,并在复访中追踪效果。
  • 与应对问句(第12讲):波动期使用“保持不更糟”的任务稳定系统。
  • 与赞赏(第13讲):用基于证据的肯定巩固任务完成与自我效能。

边界提示:在高风险或严重功能受损情境,任务以安全与稳定为先,必要时转介与联合干预(见第29与第37讲)。任务不可替代医疗或危机处置。

本章总结与行动指南

  • 任务是把目标转为“可观察—可控—可反馈”的最小行动或观察。
  • 匹配合作等级:访客优先观察;抱怨者连接例外与微步;顾客推进具体试验与支持激活。
  • 用S-B-E结构与“如果-那么”减少摩擦;用量表建立微增闭环;用赞赏巩固。
你的练习(点击展开)
  1. 选定一个你熟悉的非临床目标(如提高晨间效率),用S-B-E写出两个不同场景的任务,并为每个任务设定一个“如果-那么”的实现意图。
  2. 设计一段3-5句的作业布置对话,包含:迹象化追问、微行为选择、证据标准与反馈方式。下一次阅读时,给自己打一个0-10分并写下上移0.5分的下一步。

附:任务清单与记录模板(移动端可横向滑动)

日期/情境 计划的微行为(S-B-E) 证据(谁/如何看见) 遇到的障碍与Plan B 自评量表(0-10) 下次微调(上移0.5分)
示例:周三早课 铃响前坐好;门口放教材与水杯 便签勾选;室友一句“今天挺早” 晚睡→闹钟远置 5.0 睡前10分钟定时关闭手机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