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力心理
十年口碑经营
下载APP
本人拒绝私聊
2021-06-20 14:47:55
抱抱TA
女,50岁,第六层:我们的悲伤、悔恨和自我缺陷 这一层无关我们在日常生活所体验到的罪恶感或者悲伤和失落等感受。相反,我们在此所遇到的令人心碎的悲伤和正常的悔恨来自于一个明确的认识,即认识到我们是多么深刻和彻底地与我们的本性分离了。 因此,这个层级承担了大量“有意识的痛苦”,为了进步和真理的缘故,寻求者会接受这些痛苦。在这个层级所体验的痛苦在最纯粹的意义上“具有净化效果”,它消除了自我的最后残留的幻觉,在本性和真理的照耀下,这些幻觉一览无余。既然无所谓好人和坏人,那么也无需因某人的状态而去抱怨他。当一切都已说完和做完,这个层级带来的体验就是对人类境遇的深刻悲哀,感觉像是一种强烈的灼烧感,尤其是在内心。就精神传统而言,这个层级与灵魂的黑夜是相连的。 第七层:空白和虚空 许多东方宗教都对这个层级进行过描述,特别是在佛教当中。在这个阶段,我们充分认识到人格只是一个暂时的虚构,是我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给自己讲述的一个故事。不过,摆脱自我认同的那种熟悉感就像是进入了虚空,就像是从世界的边缘掉下去。因此,需要某种信仰来抗击通常被视为这个层级之标志的恐惧和绝望。 人格把这个层级体验为终结和死亡。不过,如果我们获得了足够的支持和信仰,从而坚持下去并实现飞跃,那么我们的发现将完全超乎预期。我们不会体验到人格所期待的痛苦,而被人格视为“虚无”的东西将会表现为一切,由此产生万物的那种“闪耀的虚空”(禅宗称其为【空】)。我们所知存在的一切都来自于这个虚空;它完全是虚无的,但又充满潜能。它是自由和生活的源泉。在观察者和被观察者之间不再有区别:体验和体验者成为一体。 第八层:真正的个人存在 矛盾的是,在虚空的状态,我们仍旧感觉到自己的个体存在,在这个世界上有效地活动,不过我们的认同集中在本性,我们的行为受到神圣意识而非人格的投射和成见的指引。个体感、个体意识仍然存在,个人之爱、感激、敬畏以及因为灵魂接近存在及其无限表现而产生的欣喜之情在大量涌动。在这个层级,我们充分体现了个人的本性的存在,这在某些神圣传统中被认作“我在”这种状态。在苏菲教中,它表现为与个人的精华(亦即本性的自我)所建立的一种认同,是神意的一种个体表现。在基督教中,这个层级标志着开始获得真福直观(BeatificVision),在这个过程中单个自我体会到对神意的一种欣喜若狂的认识。 第九层:非个人化的、普遍的存在 待续
5
6
369
获得公益心:
李锦云
为你认真学习点赞
易云侠
你好
龙凤
你好
葛老师
你好,为你一丝不苟、扎实的学习态度,手动点赞
王 宇
你好
更多内容 APP查看
女,51岁,第三层:我们内在的态度和动机 如果我们坚持在这条道路上行进,我们将会开始注意到隐藏在自己行为背后的那些态度和动机。是什么导致我们去做我们做的事?我们是为了引起关注而去做的吗?或者是因为我们对母亲感到恼怒?或者是因为我们想要排解自身的痛苦或羞愧?心理分析和大多数的治疗形式都旨在让自我的这个层级进入到意识之中,以便我们的行为不再自动地受到无意识冲动的控制。我们越深入地探究这些问题,答案就会变得越含糊,因为通常我们不可能准确地说出促成某个特定行为的“原因”。 在这个层级,我们也能看到习得的行为和习惯的深度,它们中的多少可以追溯到我们家族和文化的几代以前。人格类型的动机核心(包括尤其是我们的基本恐惧和基本欲望)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它使得我们得以保持自发性的人格习惯和反应。在理解动机的过程中,我们也开始瞥见了灵魂的真正渴望是什么。动机显露了我们认为自己所缺乏,因此也始终以各种形式来寻找的东西。 第四层:我们潜在的情绪和紧张 当我们越发深刻地意识到处于当下的自我,我们就开始发现此刻所感受到的体验是什么。比如,在第二层,我们也许发现自己假装对一场聚会中的某场谈话感兴趣。在第三层,我们也许认识到自己实际上想要离开聚会,而在第四层,我们也许开始意识到自己腹内那种不停的焦虑感,或者肩膀和颈部的那种紧张感。 如果我们能够发展自己充分观察自我的能力,我们就会意识到自己身体内肌肉紧张状态的微妙层次,以及身体上哪些部位的能量遭到阻滞或不足。在这种情况下,放松和呼吸变得更加重要了。与前几层相比,第四层要求更多直面身体当下感觉的能力。 第五层:我们的愤怒、羞愧、恐惧和性能量 如果我们能够保持在第四层所揭示的那些过程,当我们继续深入时,我们将会遇到更原始--以及更可能令人不安--的情感状态。它们包括自我的三种“主要情绪”:【气愤】、【羞愧】和【恐惧】,分别控制着本能、情感和思维三元组。 也正是这个层级,我们遇到了原初形式的原始本能型能量(本能型变体的基础)--自我保存的驱动,与我们的同类进行社交的驱动,以及性驱动。在此也可以看到依恋、挫折和拒绝的主要影响。这个层级通常让我们感觉极不舒服,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练习放松的技巧,最重要的,需要在解决我们所发现的那些问题时,不带偏见地看待我们自身发现的原因。而传统的心理治疗往往在这个层次终止。 第六层:我们的悲伤、悔恨和自我缺陷 待续
《人格的层级》 健康层级 1层无我(不必有我) 2层我是(出现自我,但不必行动) 3层我做(自我行动,但不必执着) 一般层级 4层我执(自我执着,但不必控制) 5层控制(人际控制,但不必冲突) 6层冲突(爆发冲突,但不必侵害) 不健康层级 7层侵害(伤害他人,但不必疯狂) 8层疯狂(疯狂妄想,但不必毁灭) 9层毁灭(注定毁灭)
(匿名)
女,52岁,(九型人格的智慧3书摘) 一个人的真实价值可以通过他在多大程度上摆脱了自我来判断。 我们挖开人格的外层结构,进入真实本性更为深入的核心品质,因此这项工作必须一层一层来进行。当我们坚持几年,我们在恢复自我的过程中,将会认同的九个发展层级。这九个层级不对应九种人格类型和每型的发展层级。 第一层:我们习惯性的自我形象 第一层是由有关我们将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我们如何自动地看待自己的观念和形象所构成的。它通常包括某种程度的夸大和幻觉。比如,我们也许会认为我们永远不会撒谎,或是我们约会时永远不会迟到,或者我们总是首先考虑他人,等等。我们也许对自己还会持有一些习惯性的负面看法:比如认为我们没有吸引力或是不聪明,或是缺乏运动才能。处于人格的恍惚状态之中,我们很少会质疑这些极为坚定的有关自己的看法,当其他人质疑或者未能支持我们对于自己的(虚幻的)看法时,我们很容易就会反应强烈。 处在第一层的人介于一般和不健康的状态(处在发展层级的第四级或更低)。除非获得了某些觉醒的手段(它们通常来自于他们自身之外),否则他们毫无改变的希望,由于严重陷入人格认同的恍惚状态之中,以至于他们自身无法清醒过来。如果我们错认了自己的类型(比如,我们实际上是类型九而非自己所相信的类型五),我们就会自动地在习惯性的自我形象的范围内活动,几乎不可能利用九型人格学说来进行任何有意义的转变工作。这就是为什么说正确认识我们的人格类型以及明确理解其内在的活动是极为重要的原因。 第二层:我们实际的行为 如果我们踏上了内在修炼之路,并保持自我观察的过程,我们会开始注意到自己的许多行为与习惯性的自我形象是不一致的。这种认识使得我们进入到第二层级,得以开始“看到我们展开行动”。我们的自我形象也许是这样的,即我们总是在说真话,可是我们也会注意到自己经常说些苍白的谎言,以避免对抗或者为了取悦他人。 幸运的是,我们全都有在不经意之间清醒过来的时候,会认识到所处境地的真相以及更大的可能性。不过为了扩大这样的时刻,我们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以便寻找变得更为清醒的办法。这就意味着寻找对内在修炼的支持--借助书籍、练习、朋友或诸如治疗师、教师这样更为正规的指导。要停留在这个层级,而较少进到更深入的层级,这就要求我们更加注重培养直面当下的能力。我们越深入,就越需要直面当下 第三层:我们内在的态度和动机 (待续
女,49岁,——《真实自我的发掘和恢复》(完整版)—— 第九层:非个人化的、普遍的存在 (第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层,看截图) 我抛弃我的自我,就像蛇蜕皮一样。这们我就可以审视自己,看到我就是他。 关于这种状态几乎无话可说,因为它无法用言语来描述;所有的现象,无论多么微妙或崇高,都是由此产生的。如果探求者足够幸福,坚持自己对神性的向往,他的灵魂最终将会在与上帝(或者是某些传统所称的【至高无上者】或【绝对之物】)的神秘融合中寻找到自己的归宿。它是指获得彻底的非双重意识,个体意识完全与上帝融为一体,这样就只存在“上帝-意识”。单个的自我和神性是一体的。这种意识状态超越了任何个体存在的感受,表现为非个人化的本性意识以及无限的存在,明确的宇宙从这种存在中长成。 这就是伟大的神秘传统所许诺的,不过要以任何持久的方式获得这种意识状态,还是极其少见的。只有某些非凡的神秘主义者和历史上的圣人真正以这种丰富的意识状态经历了其生活。不过,我们大多数人能对它有所体会,往往就足矣。哪怕只尝了一次味道,我们的生活也将发生非常深刻的改变。一旦我们知道这种存在的统一是一种真实的体验,我们将永远不会再次以同样的方式来看待他人、自己或者生活的馈赠。 九型人格学说主要在层级一到层级五中有用,在早期的层级(一到三)中最有效果。层级一到三帮助我们进入发展层级的健康范围,层级四到六帮助我们巩固健康的人格,并开启将我们的认同感从人格转向本性的过程。层级七到九涉及本性自我的实现和成熟,处理的是发展层级中的第一层级及其之上的问题。
一个人的层次如何应该怎样看待?他是什么层次的人,层次的理解咨询师能给我更透彻的讲解下吗?我很模糊对这个概念,谢谢了!
(匿名)
女,1岁,(旧文分享)在九型的指引下,我找到了您。在和您聊过后,我体验到了100分父母的感觉,我的大部分自我因此得到了满足,但还有小部分自我不满足,充满失落和沮丧。 我深入分析了下,我发现不满足的部分就是我真正的问题所在,那是一个关于“我是谁”的问题。 分析内容如下: 1.科学的源头是哲学,哲学的尽头是神学。心理学是科学的分支,所以心理问题最终要追溯到哲学。哲学是对现象的思考,对灵魂的追问,关于“我是谁”的哲学问题的答案要到神学里去找。 2.《九型人格的智慧》告诉我,人可能达到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样的,从破碎自我到完整自我,再到个人性本体,最后到真我的路程是什么,感受是什么。 3.《阿玛斯钻石途径系列》告诉我,人格是什么样子,人格和本体共存是什么感觉,如何识别本体、彰显本体、成为本体。 4.我似乎明白了“自残”之人的困惑和痛苦。他们冥冥中好像知道自己是谁,又不确定自己是谁,他们特别想知道自己是谁,所以终其一生都在寻找那个“我”。在与外界的不断碰撞下,他们知道了“我不是谁”,所以反抗别人对他们的定义,但又没有能力证明自己不是别人眼中那个“我”,所以挣扎困苦,愤怒绝望。所以想用自残的方式缓解让他们极其不安的情绪。 5.一个月前,我因为“”不得不面对父母”之事而悲伤而恼怒,我不想与父母和解,迫于现实,我想尝试和解,但每当想起面对与和解的情境,我就血往上涌,情绪激动难平。借着情绪,我努力的剖析自己,我发现我不愿和解的重要原因是害怕,害怕那样会背叛“自我”,置“自我”的利益安危于不顾,让“自我”惶恐不安。那种感觉是让“自我”感到陌生和恐惧的。 那个“自我”就是我人格的身份意识,是通过父母塑造的,我害怕失去身份感,我害怕如果和解了就没了身份,没了“自我”。我不敢想象没了“自我”,我该如何继续。 6.当我明白我应该把注意力放在“我是谁”的问题上时,我就能跳出人格的框架,重新看待人事物了,虽然这不容易做到,但也已经在路上了。所以我现在的不满足和低落情绪,不是因为父母不够好,而是来自于认知升级后的自我需求的提升。 7.我明白——所有人都被人格阴影(阴影就是“我不是谁”)束缚和侵害。因为有阴影,所以需要光,只有光能淡化阴影。自我实现是为了抵抗阴影,自我超越是为了接纳阴影。因为有阴影在后面,所以只能向前,让自己变得更好。 我是谁?我是光。只有活成了真正的光,才能彻底的甩掉阴影。
(匿名)
男 什么是精神层次呢?是思想吗?还是观点?
(匿名)
《人格阴影》补充重发—— 人格阴影是我们的另一面(次级人格),是人格中被压抑的部分,具有生命力和自主性。如果阴影被自我意识和社会规范一直压抑而得不到良好的处理,最终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对个体而言,为了获得自我,必须接纳我们天性当中的那些低劣乖谬,甚至混沌无序的东西。我们需要用谅解与爱心来对待阴影才对,而不是去压抑与否认。” 阴影也不全是消极的,例如,个体更积极的一面被抑制,结果成为阴影。 只要有光明存在的地方就会有阴影。阴影人人都有,阴影是属于人类的本质。 ✔我们与人相处,总能发现别人的缺点和让自己讨厌的地方,这其实就是看到了自己的人格阴影,与人相处就是与自己的阴影相处。 荣格认为人格阴影有四种。包括原型阴影,集体阴影,文化阴影和个体阴影。 原型阴影是指一切不好的东西。体验到原型阴影的感觉可能是焦虑和惊恐。 集体阴影是人类本能和经验的遗存,是“人人都有份”的阴影。体验到集体阴影的感觉可能是紧张和害怕。 文化阴影是被社会排斥和不承认的东西。体验到文化阴影的感觉可能是内疚、自责和羞耻。 个体阴影是被自我意识拒绝的东西。体验到个体阴影的感觉可能是无助感,无力感,无能感,无价值感。 ~“不被认可”是个体阴影,此阴影被激活会体验到低价值感,“不被爱”也是个体阴影,此阴影被激活会体验到低价值感或无价值感。两个阴影(阴影群)同时被激活会体验到负价值感,觉得自己不配活着,有自杀冲动。 ~“不合法的性行为”是集体和文化阴影的重叠。此阴影被激活会体验到害怕和羞耻。 ~“脆弱”是集体、文化和个体阴影的重叠,此阴影被激活会体验到无助感和无能感。 ~“死亡”是原型、集体、文化和个体阴影的重叠。此阴影被激活会体验到焦虑和恐惧。 动物之所以活得简单,是因为它们只有原型阴影和集体阴影,没有文化阴影和个体阴影。
(匿名)
女,51岁,第三层:我们内在的态度和动机 如果我们坚持在这条道路上行进,我们将会开始注意到隐藏在自己行为背后的那些态度和动机。是什么导致我们去做我们做的事?我们是为了引起关注而去做的吗?或者是因为我们对母亲感到恼怒?或者是因为我们想要排解自身的痛苦或羞愧?心理分析和大多数的治疗形式都旨在让自我的这个层级进入到意识之中,以便我们的行为不再自动地受到无意识冲动的控制。我们越深入地探究这些问题,答案就会变得越含糊,因为通常我们不可能准确地说出促成某个特定行为的“原因”。 在这个层级,我们也能看到习得的行为和习惯的深度,它们中的多少可以追溯到我们家族和文化的几代以前。人格类型的动机核心(包括尤其是我们的基本恐惧和基本欲望)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它使得我们得以保持自发性的人格习惯和反应。在理解动机的过程中,我们也开始瞥见了灵魂的真正渴望是什么。动机显露了我们认为自己所缺乏,因此也始终以各种形式来寻找的东西。 第四层:我们潜在的情绪和紧张 当我们越发深刻地意识到处于当下的自我,我们就开始发现此刻所感受到的体验是什么。比如,在第二层,我们也许发现自己假装对一场聚会中的某场谈话感兴趣。在第三层,我们也许认识到自己实际上想要离开聚会,而在第四层,我们也许开始意识到自己腹内那种不停的焦虑感,或者肩膀和颈部的那种紧张感。 如果我们能够发展自己充分观察自我的能力,我们就会意识到自己身体内肌肉紧张状态的微妙层次,以及身体上哪些部位的能量遭到阻滞或不足。在这种情况下,放松和呼吸变得更加重要了。与前几层相比,第四层要求更多直面身体当下感觉的能力。 第五层:我们的愤怒、羞愧、恐惧和性能量 如果我们能够保持在第四层所揭示的那些过程,当我们继续深入时,我们将会遇到更原始--以及更可能令人不安--的情感状态。它们包括自我的三种“主要情绪”:【气愤】、【羞愧】和【恐惧】,分别控制着本能、情感和思维三元组。 也正是这个层级,我们遇到了原初形式的原始本能型能量(本能型变体的基础)--自我保存的驱动,与我们的同类进行社交的驱动,以及性驱动。在此也可以看到依恋、挫折和拒绝的主要影响。这个层级通常让我们感觉极不舒服,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练习放松的技巧,最重要的,需要在解决我们所发现的那些问题时,不带偏见地看待我们自身发现的原因。而传统的心理治疗往往在这个层次终止。 第六层:我们的悲伤、悔恨和自我缺陷 待续
我本来踌躇满志准备获取奖学金,但是失败了,我的情绪一落千丈,郁郁寡欢,无心学习,没办法处理与同学的人际关系,整夜失眠,我有什么心理问题,从大学生内部的自我调适方面,为我提出改变的建议
(匿名)
首页
心理咨询
倾诉热线
论坛
心理测试
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意见反馈
|
问题索引
|
文章索引
|
微博索引
|
资讯文章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问题列表
/
2021
/
0620
问
女,50岁,第六层:我们的悲伤、悔恨和自我缺陷 这一层无关我们在日常生活所体验到的罪恶感或者悲伤和失落等感受。相反,我们在此所遇到的令人心碎的悲伤和正常的悔恨来自于一个明确的认识,即认识到我们是多么深刻和彻底地与我们的本性分离了。 因此,这个层级承担了大量“有意识的痛苦”,为了进步和真理的缘故,寻求者会接受这些痛苦。在这个层级所体验的痛苦在最纯粹的意义上“具有净化效果”,它消除了自我的最后残留的幻觉,在本性和真理的照耀下,这些幻觉一览无余。既然无所谓好人和坏人,那么也无需因某人的状态而去抱怨他。当一切都已说完和做完,这个层级带来的体验就是对人类境遇的深刻悲哀,感觉像是一种强烈的灼烧感,尤其是在内心。就精神传统而言,这个层级与灵魂的黑夜是相连的。 第七层:空白和虚空 许多东方宗教都对这个层级进行过描述,特别是在佛教当中。在这个阶段,我们充分认识到人格只是一个暂时的虚构,是我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给自己讲述的一个故事。不过,摆脱自我认同的那种熟悉感就像是进入了虚空,就像是从世界的边缘掉下去。因此,需要某种信仰来抗击通常被视为这个层级之标志的恐惧和绝望。 人格把这个层级体验为终结和死亡。不过,如果我们获得了足够的支持和信仰,从而坚持下去并实现飞跃,那么我们的发现将完全超乎预期。我们不会体验到人格所期待的痛苦,而被人格视为“虚无”的东西将会表现为一切,由此产生万物的那种“闪耀的虚空”(禅宗称其为【空】)。我们所知存在的一切都来自于这个虚空;它完全是虚无的,但又充满潜能。它是自由和生活的源泉。在观察者和被观察者之间不再有区别:体验和体验者成为一体。 第八层:真正的个人存在 矛盾的是,在虚空的状态,我们仍旧感觉到自己的个体存在,在这个世界上有效地活动,不过我们的认同集中在本性,我们的行为受到神圣意识而非人格的投射和成见的指引。个体感、个体意识仍然存在,个人之爱、感激、敬畏以及因为灵魂接近存在及其无限表现而产生的欣喜之情在大量涌动。在这个层级,我们充分体现了个人的本性的存在,这在某些神圣传统中被认作“我在”这种状态。在苏菲教中,它表现为与个人的精华(亦即本性的自我)所建立的一种认同,是神意的一种个体表现。在基督教中,这个层级标志着开始获得真福直观(BeatificVision),在这个过程中单个自我体会到对神意的一种欣喜若狂的认识。 第九层:非个人化的、普遍的存在 待续
给力心理APP
免费公益心理咨询平台
长沙给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ICP证:湘ICP备14006375号-3
×
举报
涉黄举报
涉政举报
涉恐举报
扫码下载APP
给力心理APP
随时随地,畅享心理服务
专业
便捷
隐私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