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力心理
十年口碑经营
下载APP
匿名
2021-12-21 09:32:06
抱抱TA
女,1岁,(旧文分享)在九型的指引下,我找到了您。在和您聊过后,我体验到了100分父母的感觉,我的大部分自我因此得到了满足,但还有小部分自我不满足,充满失落和沮丧。 我深入分析了下,我发现不满足的部分就是我真正的问题所在,那是一个关于“我是谁”的问题。 分析内容如下: 1.科学的源头是哲学,哲学的尽头是神学。心理学是科学的分支,所以心理问题最终要追溯到哲学。哲学是对现象的思考,对灵魂的追问,关于“我是谁”的哲学问题的答案要到神学里去找。 2.《九型人格的智慧》告诉我,人可能达到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样的,从破碎自我到完整自我,再到个人性本体,最后到真我的路程是什么,感受是什么。 3.《阿玛斯钻石途径系列》告诉我,人格是什么样子,人格和本体共存是什么感觉,如何识别本体、彰显本体、成为本体。 4.我似乎明白了“自残”之人的困惑和痛苦。他们冥冥中好像知道自己是谁,又不确定自己是谁,他们特别想知道自己是谁,所以终其一生都在寻找那个“我”。在与外界的不断碰撞下,他们知道了“我不是谁”,所以反抗别人对他们的定义,但又没有能力证明自己不是别人眼中那个“我”,所以挣扎困苦,愤怒绝望。所以想用自残的方式缓解让他们极其不安的情绪。 5.一个月前,我因为“”不得不面对父母”之事而悲伤而恼怒,我不想与父母和解,迫于现实,我想尝试和解,但每当想起面对与和解的情境,我就血往上涌,情绪激动难平。借着情绪,我努力的剖析自己,我发现我不愿和解的重要原因是害怕,害怕那样会背叛“自我”,置“自我”的利益安危于不顾,让“自我”惶恐不安。那种感觉是让“自我”感到陌生和恐惧的。 那个“自我”就是我人格的身份意识,是通过父母塑造的,我害怕失去身份感,我害怕如果和解了就没了身份,没了“自我”。我不敢想象没了“自我”,我该如何继续。 6.当我明白我应该把注意力放在“我是谁”的问题上时,我就能跳出人格的框架,重新看待人事物了,虽然这不容易做到,但也已经在路上了。所以我现在的不满足和低落情绪,不是因为父母不够好,而是来自于认知升级后的自我需求的提升。 7.我明白——所有人都被人格阴影(阴影就是“我不是谁”)束缚和侵害。因为有阴影,所以需要光,只有光能淡化阴影。自我实现是为了抵抗阴影,自我超越是为了接纳阴影。因为有阴影在后面,所以只能向前,让自己变得更好。 我是谁?我是光。只有活成了真正的光,才能彻底的甩掉阴影。
9
31
581
匿名
题目名《心理问题最终要追溯到“我是谁”的哲学问题》
秋语
秋语送了一个拥抱
如沐春风
这是一篇好文,沉寂在过去,活在理想中的幻境中,不如接纳真实的自己,才可以活出想要的样子。加油,感谢您的分享
陈国民
我是谁?我是光!我是谁?我是我!
心向导
心向导送了一个拥抱
心向导
你真棒[抱抱]九型人格把人的性格分类、形成原因、性格特质等等分析得非常到位。
格儿❤️
您的文章,我看第一遍,很快,觉得写的好,随我心;看第二遍,觉得有我的影子,第三遍,又像极了在照镜子。感谢你的分享抱抱!
格儿❤️
格儿❤️送了一个拥抱
格儿❤️
你是谁?我是光……
暖阳心灵驿站
暖阳心灵驿站送了一个拥抱
向暖
向暖送了一个拥抱
龙凤
龙凤送了一个拥抱
心途心理
心途心理送了一个拥抱
杨柳心理咨询师
杨柳心理咨询师送了一个拥抱
郑丽华
郑丽华送了一个拥抱
万灵
万灵送了一个拥抱
张志强
张志强送了一个拥抱
晓松催眠
晓松催眠送了一个拥抱
安安•心理师
安安•心理师送了一个拥抱
有只鱼
有只鱼送了一个拥抱
李金玲
李金玲送了一个拥抱
秋水伊人
秋水伊人送了一个拥抱
理心老师
很不错!
语嫣情感
语嫣情感送了一个拥抱
刘彦庆
刘彦庆送了一个拥抱
思思倾听
思思倾听送了一个拥抱
丽生姐姐
丽生姐姐送了一个拥抱
宋老师❤
宋老师❤送了一个拥抱
博轩
博轩送了一个拥抱
灵巧
灵巧送了一个拥抱
沐心【倾听❤️陪伴】
沐心【倾听❤️陪伴】送了一个拥抱
笑儿老师
笑儿老师送了一个拥抱
香风晓雾
傻逼
黄老师
黄老师送了一个拥抱
铭励【倾听•疗愈】
铭励【倾听•疗愈】送了一个拥抱
煜姐
煜姐送了一个拥抱
匿名
香风晓雾,你是我见过的世界上最脏的女人!送了一个拥抱
玉竹〔情感〕
玉竹〔情感〕送了一个拥抱
超越
超越送了一个拥抱
更多内容 APP查看
女,50岁,《心理问题最终要追溯到“我是谁”的哲学问题》 1.科学的源头是哲学,哲学的尽头是神学。心理学是科学的分支,所以心理问题最终要追溯到哲学。哲学是对现象的思考,对灵魂的追问,关于“我是谁”的哲学问题的答案要到神学里去找。 2.《九型人格的智慧》告诉我,人可能达到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样的,从破碎自我到完整自我,再到个人性本体,最后到真我的路程是什么,感受是什么。 3.《阿玛斯钻石途径系列》告诉我,人格是什么样子,人格和本体共存是什么感觉,如何识别本体、彰显本体、成为本体。 4.结合给力心理平台蜂涌般的“自杀和自残”帖,我似乎明白了他们的困惑和痛苦。他们是九型人格四号,他们是真善美的化身,他们冥冥中好像知道自己是谁,但又不确定自己是谁,他们特别想知道自己是谁,所以终其一生都在寻找那个“我”。 在与外界的不断碰撞下,他们知道了“我不是谁”,所以不服,所以反抗,反抗别人对他们的定义,但又没有能力证明自己不是别人眼中那个“我”,所以挣扎困苦,愤怒绝望。看不到希望,找不到出口,所以想用自残(或自杀)的方式缓解(或终结)让他们极其不安的情绪。 所以对他们的描述是:我不知道我是谁,但我知道我不是谁。他们可能从婴儿起就知道自己不是谁,不想做被别人定义的那个“谁”,他们一直在寻找在反抗,所以容易在青春期爆发。 5.一个月前,我因为“不得不面对父母”之事而悲伤而恼怒,我不想与父母和解,迫于现实,我想尝试和解,但每当想起面对与和解的情境,我就血往上涌,情绪激动难平。 借着情绪,我努力的剖析自己,我发现我不愿和解的重要原因是害怕,害怕那样会背叛“自我”,置“自我”的利益安危于不顾,让“自我”惶恐不安。那种感觉是让“自我”感到陌生和恐惧的,感觉就要从世界边缘掉下去一样。 那个“自我”就是我人格的身份意识,是通过父母塑造的,我害怕失去身份感,我害怕如果和解了就没了身份,没了“自我”。我不敢想象没了“自我”,我该如何继续。 6.当我明白我应该把注意力放在“我是谁”的问题上时,我就能跳出人格的框架,重新看待人事物了。这虽然很不容易,但也已经在路上了。
(匿名)
女,40岁,《从“放任自我”到“允许自我”》 我是九型人格地图上远腹近心的脑区人,我很容易感受到别人的心理,并被他们的心理活动干扰,导致心神不宁,容易见诸行动。 我不喜欢这样的自己,我只有努力的分析自己来寻找答案。 每当我感受到别人的需求时,我第一反应是想满足他们,但很快就会反应过来,我不能满足他们,因为我的能力不够,我只能有选择有计划的满足别人。 在精神层面,我希望我是一个完美的人。我真的想要满足所有人,因为这样能让我有价值感。 在世俗层面,我希望自己是一个适应力特别好的工具人。我想要满足所有人对我提出的不算过分的要求,这样我就能感觉到安全。因为如果不满足别人的需求,别人就有可能向外归因,抱怨、指责、批判和惩罚我,让我的心灵受到伤害。 在生物本能层面,我希望自己是一个勤劳勇敢智慧的人。我想要满足自己所有的需求,这样我就不用为我不喜欢的人际关系消耗精力了。 可能因为人性的懒惰贪婪,我想拥有一种能力,能解决我所有的问题。所以我有了一个不切实际的自我理想——希望自己是一个全能的完美的人(哈哈,我能为所有人代言吗)。 然后我把这种理想当作标尺,在每一次与人交往互动中监测自己,然后不断的自我攻击,以提醒自己去注意问题的防范和自我的改善。 但问题总是不请自来,让我措手不及,难以防范。自我(人格)又是那么的固着,难以松动。所以我只能加倍的自我攻击,以催促自己改变。然后我抑郁了神经衰弱了。后来我确实改变了,提升了,但不是用自我攻击的方式,而是用放任自我的方式,满足了自我的部分需求,舒缓了我的内在张力,降低了人格的防御性。 我知道“放任自我”不能解决我所有的内在问题,反会带给我新的问题。我想要继续成长,需要新的方式方法。结合不切实际的自我理想带给我的问题,我明白了我需要用“允许自我”的方式让“自我”能够自然呈现,少些压抑。当“自我”有了更大的空间后,ta能拥有一个健康的生长环境,得到健康的成长。ta会变成ta应该有的样子,变成ta最美的样子。
女,41岁,-好文分享-《自我的深入》 但接下里,我要说的是,更深的关于自我的内容。 是的,我想说的是逃离情绪这个习惯下的东西。逃离情绪就是逃离自己。因为自我意味着分离,分离意味着孤独。因为害怕孤独。 因为害怕孤独,所以要逃避自由,要时刻寻求庇护。我们不停向外搜寻强大的客体,靠近他,当然也希望自己强大,但因为都在逃离,所以人人不安、自危,在寻求庇护与失落中强迫性重复,无穷无尽。 自我意味着对边界的建立,对过去的舍弃,对文化的批判和对权威的“攻击”。 权威就是父母,就是领导,也是超我。所以,如果自我尚未独立,攻击权威意味着风险,就是攻击自己,为了回避痛苦,自我愿意迷失。 迷失之下是混沌,是盲从,是虚假的安全。服从下个体以为是安全的,却不由自己掌控,或部分掌控。没有自我就会被环境推动,被文化催眠,被他人利用。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渴望出人头地少有放松,努力拼搏却不快乐,因为这是“他我”的要求,我们拼命挣钱又拼命消费,热衷比较少有满意,这是商业文明的暗示?什么才是好的,为什么这么努力却依然不安?因为对文化少有质疑。 人们经常为了虚假的安全逃离自我,又不能完全没有自我。想要存在意义,满足自恋,为了身份认同,往往可以“遗忘自我、忍受别离、牺牲个人自由、舍弃一己念想,甘冒风险,完成服从行为,目的是为了唤起身份认同感。”
(匿名)
女,40岁,《新体悟-超越自我的可能性》 我不愿意和父母和解,不是我不知道障碍是什么,而是我根本不想移开那障碍。 因为就是那障碍,塑造了我的自我,给了我身份感,如果没了身份感,我的人生将失去连续性,我将进入一个未知的世界。我害怕离开熟悉的世界,我担心我会从世界的边缘掉下去,这让我感到恐惧,因此不敢再往前,不敢尝试消弥与父母之间的障碍。 当然也是因为怨恨。但如果只是怨恨,可能还不至于完全没有动力和解,至少会尝试一下,只有保住身份感的信念,才让我更加坚定。 有了这个感悟,我觉得我就能走上不认同自我的道路了,一直往前走,就能看到自我的幻灭。 亲子间,人与人之间之所以无法沟通,都是因为双方自我感太强,拼命维护自我,誓死不让步。 有了这层体悟后,我也不会强迫自己去理想化的行事,当今要务还是维护自我,只是相信这种维护感一定会慢慢松懈。 可以说成“我已经有了信仰”。我信仰“虚构的自我终将消失”。 现在我的自我感还是特别真实而强大,只是我信仰了另一种可能。 以前是书本知识告诉我有那种可能性,我只是头脑相信。现在是开始有体悟了,我确信那种可能性是真的。 我看到了一道光,我将去往光的方向。
女 感觉自己整个人都很茫然无措,不知道该干什么,有时候会一直想我是谁,我活在这个世界上到底是为了什么,很多这种别人觉得无关紧要的问题。 经常在大街上走着走着就有这种放空的状态,看来来往往的行人就一直想他们要去干什么啊,他们这样活着有意思吗,人到底是什么样的生物啊。 心里还有另外一个自己,好像是非常清楚答案一样,被这个社会教育过的我说:人就是有智慧的高级动物啊,你活着就是为了幸福啊 但是还是不停地在想,止不住地在想,好像心里有一股压抑着的不甘一样,而且整个人都很焦虑,也不知道自己在慌什么。 我平时是个很乐观开朗的人,跟学校里的同学都很处的来,有时候感觉自己就像精分一样。我总是觉得,我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需要什么,其实心里非常自卑,有同学羡慕过我某些方面,我也谈过几次恋爱,但我心里一直有个梗,我哪里好,哪里值得被人喜欢。 心里的孤独感很严重,有时候都感觉脱离整个社会了,感觉自己好像行走在边缘世界,没有那种关联感。 我的经历和其他可能要后面慢慢说了,我觉得这可能跟我幼年时期和学生时期的遭遇有关,因为是学生所以没有那么多钱去心理咨询,只能在这发帖求助,我不知道这算不算边缘性人格障碍,希望有好心人可以帮我疏解一下问题到底出在哪吧,其实我心里清楚,即便不发帖我也是会随波逐流地生活下去的,但我真的很想知道世界上有没有像我这样的一类人。看完这段话的人,真的谢谢你能来听我的故事。
(匿名)
女,56岁,《打开心灵枷琐的三要素》 从我个人经验推导,我觉得用购买的方式去体验 无条件包容可以解决安全感的问题。 无条件给予可以解决价值感的问题。 无条件关注可以解决存在感的问题。 按九型人格指引,我找到了和我人格非常匹配的一位倾听者(咨询师),给了我无条件的包容。他是我的镜像人格,是同龄人,而且心理层次高于大众水平,带着希望和他聊过几次后,我的安全感悄然上升。安全感上升后,我的内在张力减小,部分心理活动变缓,头脑妄念减少,对外界的负面投射减少,对亲人的正向情感开始流动,改变了“父母皆祸害”的观念,终于相信父母是爱孩子的。 老公堂哥的人格与我互补人格中最匹配的一种,生活中较少的接触早已让我感到舒服温暖,且能让我没压力没杂念少顾虑的享受这种温暖(无条件的关注)。 一直以来,觉得自己束缚太多,不敢向别人要,也没有多余的给别人,我感觉到一种很受限的感觉。想要往前迈一大步,脚上沉重的铁链却只能让我迈一微步的感觉。 一直想要挣脱人格的这种束缚,很努力的成长,也始终无效,总被卡在某个节点上。从之前咨询师给了我安全感后,我越来越相信有一种人能给我力量(能量),能给我的人格松绑。 苦苦寻找了n久,今天终于在网海中找到了一位人格极其匹配,只年龄有点差距的倾听者,感觉非常好,也许年龄差距能带给我更多的收获吧。
我在一道题上看见人格分本我,自我,超我三个部分组成,自我认知本我从五年级开始变得提别渺小,自我,超我,几乎占主导,生活很受影响,几乎沉静在自己的另外一个世界里,出不来,做事情不能认真完成,就感觉左脑很难思考,右脑一直在动
最近一直在探索自我。就随便聊下。我觉得有个非常严格的要求自己尽善尽美的超我,而我一直很认同他。自恋障碍其实就是我需要别人深爱我,但是不能平等自愿。没有深深的被保护感,这种人性可以达到的高度没有完成,就是从自私到仁慈。一切哲学宗教心理学的地基,应该绝对是容许人快乐以及为之的努力的,这块还有很深的需要探索的,人快乐了但是他很难受,人想成功但是他不让你超越,其实还有种恐惧,就是快乐被夺走的。人之未完成就是问题所在。我接受内心的一切,然后在无限的欲望和有限的现实中找到合适的道路。
(匿名)
女,31岁,宫崎骏的电影太好看了,画风很细腻很美,爱了爱了
(匿名)
女,36岁,看了一个电影【搜索】一个女的被医院查出癌症晚期,在回来的车上,被人误解,不给老人让座位,不料,被一个记者拍到,一传十,十传百把这个,女的不给老人让座位的事,传到网上去了,一下子网上,谣言事起,弄得沸沸扬扬,,女的接受不了这个网络打击,网友的语音攻击,选择了,跳楼自杀。。。。她自杀的事件,记者和网友,并没有同情她,反而说,她怎么这么小气,为了这点事儿自杀,,,看过这个电影的我,感觉非常愤怒,为什么这个世界上没有一点同情心,,,因为不让座位,爆光网络,让一个绝症的人承受了这么多。。为什么车上这么多人,非要她让座位,人心的冷漠,让她,被别人误会。。。
(匿名)
首页
心理咨询
倾诉热线
论坛
心理测试
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意见反馈
|
问题索引
|
文章索引
|
微博索引
|
资讯文章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问题列表
/
2021
/
1221
问
女,1岁,(旧文分享)在九型的指引下,我找到了您。在和您聊过后,我体验到了100分父母的感觉,我的大部分自我因此得到了满足,但还有小部分自我不满足,充满失落和沮丧。 我深入分析了下,我发现不满足的部分就是我真正的问题所在,那是一个关于“我是谁”的问题。 分析内容如下: 1.科学的源头是哲学,哲学的尽头是神学。心理学是科学的分支,所以心理问题最终要追溯到哲学。哲学是对现象的思考,对灵魂的追问,关于“我是谁”的哲学问题的答案要到神学里去找。 2.《九型人格的智慧》告诉我,人可能达到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样的,从破碎自我到完整自我,再到个人性本体,最后到真我的路程是什么,感受是什么。 3.《阿玛斯钻石途径系列》告诉我,人格是什么样子,人格和本体共存是什么感觉,如何识别本体、彰显本体、成为本体。 4.我似乎明白了“自残”之人的困惑和痛苦。他们冥冥中好像知道自己是谁,又不确定自己是谁,他们特别想知道自己是谁,所以终其一生都在寻找那个“我”。在与外界的不断碰撞下,他们知道了“我不是谁”,所以反抗别人对他们的定义,但又没有能力证明自己不是别人眼中那个“我”,所以挣扎困苦,愤怒绝望。所以想用自残的方式缓解让他们极其不安的情绪。 5.一个月前,我因为“”不得不面对父母”之事而悲伤而恼怒,我不想与父母和解,迫于现实,我想尝试和解,但每当想起面对与和解的情境,我就血往上涌,情绪激动难平。借着情绪,我努力的剖析自己,我发现我不愿和解的重要原因是害怕,害怕那样会背叛“自我”,置“自我”的利益安危于不顾,让“自我”惶恐不安。那种感觉是让“自我”感到陌生和恐惧的。 那个“自我”就是我人格的身份意识,是通过父母塑造的,我害怕失去身份感,我害怕如果和解了就没了身份,没了“自我”。我不敢想象没了“自我”,我该如何继续。 6.当我明白我应该把注意力放在“我是谁”的问题上时,我就能跳出人格的框架,重新看待人事物了,虽然这不容易做到,但也已经在路上了。所以我现在的不满足和低落情绪,不是因为父母不够好,而是来自于认知升级后的自我需求的提升。 7.我明白——所有人都被人格阴影(阴影就是“我不是谁”)束缚和侵害。因为有阴影,所以需要光,只有光能淡化阴影。自我实现是为了抵抗阴影,自我超越是为了接纳阴影。因为有阴影在后面,所以只能向前,让自己变得更好。 我是谁?我是光。只有活成了真正的光,才能彻底的甩掉阴影。
给力心理APP
免费公益心理咨询平台
长沙给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ICP证:湘ICP备14006375号-3
×
举报
涉黄举报
涉政举报
涉恐举报
扫码下载APP
给力心理APP
随时随地,畅享心理服务
专业
便捷
隐私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