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力心理
十年口碑经营
下载APP
匿名
2021-04-25 20:14:20
抱抱TA
女,50岁,《心理问题最终要追溯到“我是谁”的哲学问题》 1.科学的源头是哲学,哲学的尽头是神学。心理学是科学的分支,所以心理问题最终要追溯到哲学。哲学是对现象的思考,对灵魂的追问,关于“我是谁”的哲学问题的答案要到神学里去找。 2.《九型人格的智慧》告诉我,人可能达到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样的,从破碎自我到完整自我,再到个人性本体,最后到真我的路程是什么,感受是什么。 3.《阿玛斯钻石途径系列》告诉我,人格是什么样子,人格和本体共存是什么感觉,如何识别本体、彰显本体、成为本体。 4.结合给力心理平台蜂涌般的“自杀和自残”帖,我似乎明白了他们的困惑和痛苦。他们是九型人格四号,他们是真善美的化身,他们冥冥中好像知道自己是谁,但又不确定自己是谁,他们特别想知道自己是谁,所以终其一生都在寻找那个“我”。 在与外界的不断碰撞下,他们知道了“我不是谁”,所以不服,所以反抗,反抗别人对他们的定义,但又没有能力证明自己不是别人眼中那个“我”,所以挣扎困苦,愤怒绝望。看不到希望,找不到出口,所以想用自残(或自杀)的方式缓解(或终结)让他们极其不安的情绪。 所以对他们的描述是:我不知道我是谁,但我知道我不是谁。他们可能从婴儿起就知道自己不是谁,不想做被别人定义的那个“谁”,他们一直在寻找在反抗,所以容易在青春期爆发。 5.一个月前,我因为“不得不面对父母”之事而悲伤而恼怒,我不想与父母和解,迫于现实,我想尝试和解,但每当想起面对与和解的情境,我就血往上涌,情绪激动难平。 借着情绪,我努力的剖析自己,我发现我不愿和解的重要原因是害怕,害怕那样会背叛“自我”,置“自我”的利益安危于不顾,让“自我”惶恐不安。那种感觉是让“自我”感到陌生和恐惧的,感觉就要从世界边缘掉下去一样。 那个“自我”就是我人格的身份意识,是通过父母塑造的,我害怕失去身份感,我害怕如果和解了就没了身份,没了“自我”。我不敢想象没了“自我”,我该如何继续。 6.当我明白我应该把注意力放在“我是谁”的问题上时,我就能跳出人格的框架,重新看待人事物了。这虽然很不容易,但也已经在路上了。
17
13
473
清心老师
感谢分享!
王金波
您好
芊芊心理聆听
你好
龙凤
你好
王 宇
你好
疗愈之光
随为了保护“自我”而不愿和解,但也因为想和解而又不愿和解,内心冲突不断……和解或者不和解都应遵从内心的自我感觉……我想说的是,如何处理,当想和解,却没有机会了,如何呢?
匿名
疗愈之光。您好,这个问号很简单,跳出人格框架就不用和解了。。。。我现在的感觉是,当自我感受突出时,我扭捏抗拒,无法和解。当我跳出人格框架时,我看山是山,云淡风轻。
匿名
盯着问题,只会强化问题,跳出问题,才能化解问题。
倾心
你好
燕妮姐
你好
.
你好
王薇
你好
小心点
局外人看问题
宋老师❤
你好
做主自己
一切都是我这个狭隘的概念,只要有我,就痛苦,看不清楚,猪八戒照镜子,看不清后脑勺
简爱情感
是的,心理学流派都是核心,都是在找寻“我是谁”的道路上不懈努力!
瀚升
圆满“他我”成就“自我”,圆满“自我”成就“本我”、这个时候就开悟了、圆满“本我”就知道我是谁、我此生的目的是什么,去干了没有,一旦开悟,悟可生慧。所谓大道至简就是,由简入繁、由繁回简之后的简。
妙真老师
妙真老师送了一个拥抱
更多内容 APP查看
女,1岁,(旧文分享)在九型的指引下,我找到了您。在和您聊过后,我体验到了100分父母的感觉,我的大部分自我因此得到了满足,但还有小部分自我不满足,充满失落和沮丧。 我深入分析了下,我发现不满足的部分就是我真正的问题所在,那是一个关于“我是谁”的问题。 分析内容如下: 1.科学的源头是哲学,哲学的尽头是神学。心理学是科学的分支,所以心理问题最终要追溯到哲学。哲学是对现象的思考,对灵魂的追问,关于“我是谁”的哲学问题的答案要到神学里去找。 2.《九型人格的智慧》告诉我,人可能达到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样的,从破碎自我到完整自我,再到个人性本体,最后到真我的路程是什么,感受是什么。 3.《阿玛斯钻石途径系列》告诉我,人格是什么样子,人格和本体共存是什么感觉,如何识别本体、彰显本体、成为本体。 4.我似乎明白了“自残”之人的困惑和痛苦。他们冥冥中好像知道自己是谁,又不确定自己是谁,他们特别想知道自己是谁,所以终其一生都在寻找那个“我”。在与外界的不断碰撞下,他们知道了“我不是谁”,所以反抗别人对他们的定义,但又没有能力证明自己不是别人眼中那个“我”,所以挣扎困苦,愤怒绝望。所以想用自残的方式缓解让他们极其不安的情绪。 5.一个月前,我因为“”不得不面对父母”之事而悲伤而恼怒,我不想与父母和解,迫于现实,我想尝试和解,但每当想起面对与和解的情境,我就血往上涌,情绪激动难平。借着情绪,我努力的剖析自己,我发现我不愿和解的重要原因是害怕,害怕那样会背叛“自我”,置“自我”的利益安危于不顾,让“自我”惶恐不安。那种感觉是让“自我”感到陌生和恐惧的。 那个“自我”就是我人格的身份意识,是通过父母塑造的,我害怕失去身份感,我害怕如果和解了就没了身份,没了“自我”。我不敢想象没了“自我”,我该如何继续。 6.当我明白我应该把注意力放在“我是谁”的问题上时,我就能跳出人格的框架,重新看待人事物了,虽然这不容易做到,但也已经在路上了。所以我现在的不满足和低落情绪,不是因为父母不够好,而是来自于认知升级后的自我需求的提升。 7.我明白——所有人都被人格阴影(阴影就是“我不是谁”)束缚和侵害。因为有阴影,所以需要光,只有光能淡化阴影。自我实现是为了抵抗阴影,自我超越是为了接纳阴影。因为有阴影在后面,所以只能向前,让自己变得更好。 我是谁?我是光。只有活成了真正的光,才能彻底的甩掉阴影。
(匿名)
女,41岁,-好文分享-《自我的深入》 但接下里,我要说的是,更深的关于自我的内容。 是的,我想说的是逃离情绪这个习惯下的东西。逃离情绪就是逃离自己。因为自我意味着分离,分离意味着孤独。因为害怕孤独。 因为害怕孤独,所以要逃避自由,要时刻寻求庇护。我们不停向外搜寻强大的客体,靠近他,当然也希望自己强大,但因为都在逃离,所以人人不安、自危,在寻求庇护与失落中强迫性重复,无穷无尽。 自我意味着对边界的建立,对过去的舍弃,对文化的批判和对权威的“攻击”。 权威就是父母,就是领导,也是超我。所以,如果自我尚未独立,攻击权威意味着风险,就是攻击自己,为了回避痛苦,自我愿意迷失。 迷失之下是混沌,是盲从,是虚假的安全。服从下个体以为是安全的,却不由自己掌控,或部分掌控。没有自我就会被环境推动,被文化催眠,被他人利用。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渴望出人头地少有放松,努力拼搏却不快乐,因为这是“他我”的要求,我们拼命挣钱又拼命消费,热衷比较少有满意,这是商业文明的暗示?什么才是好的,为什么这么努力却依然不安?因为对文化少有质疑。 人们经常为了虚假的安全逃离自我,又不能完全没有自我。想要存在意义,满足自恋,为了身份认同,往往可以“遗忘自我、忍受别离、牺牲个人自由、舍弃一己念想,甘冒风险,完成服从行为,目的是为了唤起身份认同感。”
(匿名)
女,40岁,《新体悟-超越自我的可能性》 我不愿意和父母和解,不是我不知道障碍是什么,而是我根本不想移开那障碍。 因为就是那障碍,塑造了我的自我,给了我身份感,如果没了身份感,我的人生将失去连续性,我将进入一个未知的世界。我害怕离开熟悉的世界,我担心我会从世界的边缘掉下去,这让我感到恐惧,因此不敢再往前,不敢尝试消弥与父母之间的障碍。 当然也是因为怨恨。但如果只是怨恨,可能还不至于完全没有动力和解,至少会尝试一下,只有保住身份感的信念,才让我更加坚定。 有了这个感悟,我觉得我就能走上不认同自我的道路了,一直往前走,就能看到自我的幻灭。 亲子间,人与人之间之所以无法沟通,都是因为双方自我感太强,拼命维护自我,誓死不让步。 有了这层体悟后,我也不会强迫自己去理想化的行事,当今要务还是维护自我,只是相信这种维护感一定会慢慢松懈。 可以说成“我已经有了信仰”。我信仰“虚构的自我终将消失”。 现在我的自我感还是特别真实而强大,只是我信仰了另一种可能。 以前是书本知识告诉我有那种可能性,我只是头脑相信。现在是开始有体悟了,我确信那种可能性是真的。 我看到了一道光,我将去往光的方向。
女 感觉自己整个人都很茫然无措,不知道该干什么,有时候会一直想我是谁,我活在这个世界上到底是为了什么,很多这种别人觉得无关紧要的问题。 经常在大街上走着走着就有这种放空的状态,看来来往往的行人就一直想他们要去干什么啊,他们这样活着有意思吗,人到底是什么样的生物啊。 心里还有另外一个自己,好像是非常清楚答案一样,被这个社会教育过的我说:人就是有智慧的高级动物啊,你活着就是为了幸福啊 但是还是不停地在想,止不住地在想,好像心里有一股压抑着的不甘一样,而且整个人都很焦虑,也不知道自己在慌什么。 我平时是个很乐观开朗的人,跟学校里的同学都很处的来,有时候感觉自己就像精分一样。我总是觉得,我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需要什么,其实心里非常自卑,有同学羡慕过我某些方面,我也谈过几次恋爱,但我心里一直有个梗,我哪里好,哪里值得被人喜欢。 心里的孤独感很严重,有时候都感觉脱离整个社会了,感觉自己好像行走在边缘世界,没有那种关联感。 我的经历和其他可能要后面慢慢说了,我觉得这可能跟我幼年时期和学生时期的遭遇有关,因为是学生所以没有那么多钱去心理咨询,只能在这发帖求助,我不知道这算不算边缘性人格障碍,希望有好心人可以帮我疏解一下问题到底出在哪吧,其实我心里清楚,即便不发帖我也是会随波逐流地生活下去的,但我真的很想知道世界上有没有像我这样的一类人。看完这段话的人,真的谢谢你能来听我的故事。
(匿名)
我是一个在青春期的少女,我与别人不太一样,不一样的地方在于,我经历的很多,正因为这样,所以我才在别人面前是一个非常坚强的女孩,但是在我的心里常常没有安全感,我好几次几乎快濒临绝境,要不是我的知己,我会活不到现在,而后,我再次的发现了,我猜想的是自己有双重人格分裂的,上一秒这样,下一秒那样,我经常的害怕朋友的失去,有几分钟的真心付出,她们的冷眼对待,我就将她们放在了另一个世界,所以,我经常心的一个人,我试试的把,心宽,放大,后来我还是发现,我懂不了我自己,懂不了我到底在想什么。之后,我被误认为心里变态,知道吗?医生,我记得一个我看见了一个车祸的现场,那里,变成了一个碎尸的,我没有像正常人一样的感觉到恐怖,也没有觉得恶心。 医生,可不可以告诉我,我到底是怎么样,我想解开我的心思。我想知道我的病情。
女,40岁,《从“放任自我”到“允许自我”》 我是九型人格地图上远腹近心的脑区人,我很容易感受到别人的心理,并被他们的心理活动干扰,导致心神不宁,容易见诸行动。 我不喜欢这样的自己,我只有努力的分析自己来寻找答案。 每当我感受到别人的需求时,我第一反应是想满足他们,但很快就会反应过来,我不能满足他们,因为我的能力不够,我只能有选择有计划的满足别人。 在精神层面,我希望我是一个完美的人。我真的想要满足所有人,因为这样能让我有价值感。 在世俗层面,我希望自己是一个适应力特别好的工具人。我想要满足所有人对我提出的不算过分的要求,这样我就能感觉到安全。因为如果不满足别人的需求,别人就有可能向外归因,抱怨、指责、批判和惩罚我,让我的心灵受到伤害。 在生物本能层面,我希望自己是一个勤劳勇敢智慧的人。我想要满足自己所有的需求,这样我就不用为我不喜欢的人际关系消耗精力了。 可能因为人性的懒惰贪婪,我想拥有一种能力,能解决我所有的问题。所以我有了一个不切实际的自我理想——希望自己是一个全能的完美的人(哈哈,我能为所有人代言吗)。 然后我把这种理想当作标尺,在每一次与人交往互动中监测自己,然后不断的自我攻击,以提醒自己去注意问题的防范和自我的改善。 但问题总是不请自来,让我措手不及,难以防范。自我(人格)又是那么的固着,难以松动。所以我只能加倍的自我攻击,以催促自己改变。然后我抑郁了神经衰弱了。后来我确实改变了,提升了,但不是用自我攻击的方式,而是用放任自我的方式,满足了自我的部分需求,舒缓了我的内在张力,降低了人格的防御性。 我知道“放任自我”不能解决我所有的内在问题,反会带给我新的问题。我想要继续成长,需要新的方式方法。结合不切实际的自我理想带给我的问题,我明白了我需要用“允许自我”的方式让“自我”能够自然呈现,少些压抑。当“自我”有了更大的空间后,ta能拥有一个健康的生长环境,得到健康的成长。ta会变成ta应该有的样子,变成ta最美的样子。
女,1岁,世俗犹如龙卷风,我们要多坚毅才能抵挡住它的全包围式侵袭?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和主张,但我们却不能为自己做主,因为我们的主张会影响到相关人的利益和不相关人的情感体验,然后我们被别人强制“审判”和“教育”,然后我们要么妥协要么反抗,反抗当然有直接的代价,妥协也是有隐藏的代价的,不是甘心情愿,谁也别想轻松。 结婚后,我感受到了来自熟人社会的重重压力,而且是持续的。又因为被催生二胎,压力持续加大,到了崩溃的边缘。为了缓解焦虑和痛苦,我学吉他唱摇滚,坚持素食,还坚持中性和男性的着装,以此加强人格防御, 但逃避方式无法解决我的问题,虽然我用这些逃避行为避免了很多心理上的冲突,但冲突并不是没有发生,只是我没有觉察到。后来我持续噩梦(那时都害怕睡觉,不敢闭眼睛了),并有了感知上的扭曲。 我看自己身体上隐约可见的血管和骨头,感到阴森恐怖,觉得活着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不敢照镜子,晚上不敢看窗户玻璃,会有恐怖的幻象,我看玻璃中自己的眼神是诡异的,自己要被自己吓死的感觉。 这种恐惧活着的感觉,持续了半年不到的样子,我意识到了严重性,开始自救了。我在网络上不断的求助,从哲学里找答案,都没有见到真正的效果。但后来还是慢慢好起来了,可能哲学有帮助到我。也可能是触底反弹。 。。。。。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通常优点即缺点,我最大的缺点就是自我意识太强了,让我深受其苦。 优点也是自我意识强,这让我不至于忍辱受屈,无原则退让,不容易被骗,也绝不会遇渣男(但渣男却从不缺女人,总有人愿意和渣男组家庭,并执迷不悔,奉献一生,此乃人性奇观啊)。 我的内心从来都是反叛的,我的余生都是“青春期”,回忆过往,酸甜苦辣,忍不住又bb了一下,让大家见笑了!
(匿名)
从小眼界狭窄,觉得自己很了不起。放学也不能出去玩,有点封闭,越长大,意识到原生家庭之后,自卑感加重。 “1.边缘型人格的个体自我形象或自我意识极不稳定,人际关系也非常不稳定。 2.不顾一切地去努力避免一切真实的或假想的遗弃,心境或情感同样也极不稳定,以极端的心境变化为特征。例如,他们可能会因为一点点的刺激而表现出强烈的愤怒,而且难以控制自己的怒气,有长期的空虚感。 3.反复无常的自我毁灭性行为。例如赌博狂欢、性滥交、物质滥用、大吃大喝或是鲁莽驾驶。 4.自杀企图,自我伤害。 5.不恰当的强烈的愤怒。” 个人感觉符合125点,也幻想过自杀,好像全世界都对不起我一样,但随着阅历增长,还有看过一些书,明白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现在想活下去,确实能活下去,想要像正常人一样活下去,就是那种自在的,做什么都很自然(因为有人爱啊,有家庭给予的力量) 爸爸去世的时候,我刚开始哭的厉害,其实我也不知道我到底伤心不,后来就没有眼泪了,也没有伤心。父亲是个沉默的存在,加上他也很自卑,所以恶毒的我选择了忽视他吧,我确实很难感受到他的爱 母亲在父亲去世后3个月也生了一场大病,做了手术,现在记性不太好,行动缓慢。她以前比较骄横跋扈,喜欢打麻将,大嘴,比较市侩。他们出事后,我就在外婆家和父亲这边的哥哥家辗转,住在别人家,肯定会有矛盾的。加上父亲的两个哥哥也相继癌症去世,伯娘们说了一些难听的话,是她们小心眼,还是我们做的不对,我难得想了。说实话,一个接一个的走,我也会哭,但不会伤心好久,而且特别害怕农村葬礼,有很多人,还要你端茶,又不认识,是我生性凉薄 对有感觉的人都喜欢,不是说喜欢这个就不喜欢另一个了,但是也会因为有自知之明把自己的喜欢憋没了。 虽然有心里障碍,但不扭曲,美好的事也会感动,也会憧憬,只是太过自卑,不敢去追求,甚至有点沉浸于痛苦,享受痛苦了。会捐款,会帮人,只是会觉得自己假惺惺,装给谁看呢 我觉得没人会喜欢我,更不要说结婚了我喜欢小孩,但孤僻久了,有时也嫌他们吵,而且想丁克,怕有病的自己给不了孩子幸福的童年 每次看见美好的事,心总是刺痛,我就是忍不住 今天情绪小爆发了,因为我喜欢的人他喝了酒,说了好的真心话,他以前被爱的人骗了,感谢一直陪伴他的人,那个人也不是我,他是网红,我没钱,也没有时间每天去看他直播。我既没有参与他的过去,也不会陪伴他的未来。想着快点赚钱,但也知道不够,因为我自
不停的否定自己和抱怨生活现状,做什么都没有动力,觉得未来迷茫,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是不是病了
(匿名)
女,33岁,太原那个姑姑说我细心想事情周到。我以前也不是这样的,经历的事多了就考虑的多了起来。
(匿名)
首页
心理咨询
倾诉热线
论坛
心理测试
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意见反馈
|
问题索引
|
文章索引
|
微博索引
|
资讯文章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问题列表
/
2021
/
0425
问
女,50岁,《心理问题最终要追溯到“我是谁”的哲学问题》 1.科学的源头是哲学,哲学的尽头是神学。心理学是科学的分支,所以心理问题最终要追溯到哲学。哲学是对现象的思考,对灵魂的追问,关于“我是谁”的哲学问题的答案要到神学里去找。 2.《九型人格的智慧》告诉我,人可能达到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样的,从破碎自我到完整自我,再到个人性本体,最后到真我的路程是什么,感受是什么。 3.《阿玛斯钻石途径系列》告诉我,人格是什么样子,人格和本体共存是什么感觉,如何识别本体、彰显本体、成为本体。 4.结合给力心理平台蜂涌般的“自杀和自残”帖,我似乎明白了他们的困惑和痛苦。他们是九型人格四号,他们是真善美的化身,他们冥冥中好像知道自己是谁,但又不确定自己是谁,他们特别想知道自己是谁,所以终其一生都在寻找那个“我”。 在与外界的不断碰撞下,他们知道了“我不是谁”,所以不服,所以反抗,反抗别人对他们的定义,但又没有能力证明自己不是别人眼中那个“我”,所以挣扎困苦,愤怒绝望。看不到希望,找不到出口,所以想用自残(或自杀)的方式缓解(或终结)让他们极其不安的情绪。 所以对他们的描述是:我不知道我是谁,但我知道我不是谁。他们可能从婴儿起就知道自己不是谁,不想做被别人定义的那个“谁”,他们一直在寻找在反抗,所以容易在青春期爆发。 5.一个月前,我因为“不得不面对父母”之事而悲伤而恼怒,我不想与父母和解,迫于现实,我想尝试和解,但每当想起面对与和解的情境,我就血往上涌,情绪激动难平。 借着情绪,我努力的剖析自己,我发现我不愿和解的重要原因是害怕,害怕那样会背叛“自我”,置“自我”的利益安危于不顾,让“自我”惶恐不安。那种感觉是让“自我”感到陌生和恐惧的,感觉就要从世界边缘掉下去一样。 那个“自我”就是我人格的身份意识,是通过父母塑造的,我害怕失去身份感,我害怕如果和解了就没了身份,没了“自我”。我不敢想象没了“自我”,我该如何继续。 6.当我明白我应该把注意力放在“我是谁”的问题上时,我就能跳出人格的框架,重新看待人事物了。这虽然很不容易,但也已经在路上了。
给力心理APP
免费公益心理咨询平台
长沙给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ICP证:湘ICP备14006375号-3
×
举报
涉黄举报
涉政举报
涉恐举报
扫码下载APP
给力心理APP
随时随地,畅享心理服务
专业
便捷
隐私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