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力心理
十年口碑经营
下载APP
匿名
2021-09-14 07:09:58
抱抱TA
女,《你满嘴是爱,却面目狰狞》(约四年前) 生活的残酷现实是:我们被最亲最爱的人,伤得最深。 为什么会感受到伤害? 因为我们想要被认可、被支持、被照顾的愿望,没有从亲人和爱我的人那儿得到满足,而亲人也是同样的愿望,想要我(们)去满足他(们)。 所以,相爱相杀,都是利益下的撕扯,都是期待惹的祸,没有期待就没有伤害! 可是,生而为人,是有很多需要的,如果不去期待亲近的人,难道期待陌生人或仇人么? 人都有爱与被爱的需要,为什么在爱别人的时候会伤害对方呢? 因为一个人的需求是从不缺席的,在爱对方的时候,同时也伴随着一定的需求,在付出爱的时候,如果和对方的互动中,有触及到自己某方面需求,但对方没注意到,或根本就满足不了自己的需求,就会感到失望,然后把注意力从对方身_上移过来,开始关注自己的需求。 然后这种不被满足带来的强烈不适感,导致了情绪冲动,然后由付出爱变成了索取爱,用情绪表达失望和不满,甚至采用言语和肢体暴力,提醒对方关注自己的感受,满足自己的需要。 但对方愿意满足你吗?有能力满足你吗? 事实.上,双方都没有能力满足对方,所以只能在一次次付出爱,交换爱,索取爱的过程中,不断的失望、抱怨,然后不断的发泄不满,甚至打击报复。 所以,不能把自己照顾好的人,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去用爱交换爱,必定得不到满足,只能不断期望又失望,然后相爱相杀。 所以,你满嘴爱我,却面目睁聍! 所以,一个能把自己照顾好的人,就是对世界最大的贡献!
10
8
488
获得公益心:
石月梅
在意一个人,就从给他/她安全感开始。
王薇
你好
周美芳
你好
宋老师❤
你好
秀儿
一个人把自己的心安顿好,就是对这个世界最大的贡献。超级赞同![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
龙凤
你好
笑儿老师
你好
羊村生活
真喜欢分析。
匿名
羊村生活。你可以看,也可以不看。你可以发表看法,也可以不发表看法。咱们都拥有相同的自由。
王 宇
你好
张志强
张志强送了一个拥抱
更多内容 APP查看
女,36岁,《爱为何会变成伤害》---揭开原生家庭矛盾痛苦的真相 这个问题得从我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说起(很不情愿出卖隐私,但为了论题,我豁出去了)。 最近我喜欢上了一个人(网友),经过心理学的推理,我明白了他的人格特质里有我丢失的人格碎片,他的性格和我互补,是我性格的另一面。因此我感觉到了被吸引。 因为这种差异性和互补性,我的性格模式被他迅速打破。我冷淡、沉闷、严肃,退缩,他热情、大方、慷慨,勇敢。是他言语间传递的对我浓烈的兴趣,让我有了被看见的感觉,感觉到我终于不再是一个工具、一个符号。 不止性格模式被打破,还打开了我的身体和我的心。他让我觉得这个世界不再是那么的苛刻和冷漠,我长期紧缩的身体终于有了舒展的机会。也让我不再那么恐惧外面的世界了,我封闭的心终于开了一个小口。这种感觉就像久躺“棺材”后的我,又能重新开始呼吸,感受来自“新世界”的空气了。 这种喜欢的感觉,如此美好,让还在抑郁康复期的我,也能够抵抗地心引力,嘴角不自觉的上扬。这让我想到曾经我爱一个人时的感觉,反而是忧郁苦闷甚至沉重的呢。 爱为何会变成伤害?因为人的行为是由感受决定的。 问:当不断感受到被否定时,我们还会喜欢对方吗?还会努力满足对方吗?答:当然不会。问:如果爱还在、关系还在,会如何相处呢?答:可能会进入竞争状态或冷战状态。在竞争状态时,会用策略诱使对方满足自己,或用手段逼迫对方满足自己。当对方还是不能满足自己或拒绝满足自己时,就会更加抱怨和愤怒,这个时候,爱就变成了伤害。 爱是一种信仰,它扎根在人的潜意识里,它像树根一样埋在地底下。喜欢是一种体验,是心之所向。是轻松、愉悦、舒展、敞开的感觉,它是树根以上的枝繁叶茂。 如果没有爱,喜欢就是轻浮的伪装。如果没有喜欢,爱将是痛苦的煎熬。 因为没有喜欢,整个人是紧缩的压抑的,这种感觉是很负面的。为了摆脱这种负面的感觉,所以我们就用策略和手段,去要求对方变成我们喜欢的样子,所以我们终其一生都在试图干涉对方。 这就是亲子关系充满矛盾,甚至让人痛苦绝望的原因。 只有建立在喜欢基础上的爱,才能变成根深蒂固且枝繁叶茂的大树,才能护佑子孙健康成长。 所以如果父母对你只有爱而没有喜欢,那你产生无价值感,恐惧感,自我缺陷感......是再正常不过了。所以想要努力变得优秀,想要被人喜欢,一旦不优秀就充满不安甚至恐惧,这真的不是矫情,是对自己生命负责任的挣扎。
(匿名)
女,为什么要这样对我,难道真心的爱一个人有错吗?你已经狠狠的伤害了我,我真的好恨好恨你
女 我不知道为什么,总伤害最亲最爱的人,我伤害它们的同时我会痛上一千倍一万倍,我总是发脾气,明明自己错了,却还咄咄逼人,我对别人的伤害过后,总会伤害自己。
男,27岁,爱别人为什么还要伤害别人呢,可能吗,明明就没那么爱吧,
(匿名)
女,你有真正爱过一个人吗?不是陷入“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思念中,也不是为了取悦对方,甘愿奉上自己的所有……不是激情,也不是占有,而是一种完全喜悦而平静的感觉。,真爱一个人的时候,头脑里不会考量自己的得与失,也不会担心自己的付出没有回报。爱是自由的,一旦掺杂了计较,立马破坏了它原本的美。在付出的那一刻,就是喜悦,就是全部的价值所在。,给出去的,就是自己所得的。当一个人口中说着“我爱你”,心里却盘算着自己曾经“付出”的,或以当下的“付出”来获取对方同等和更多的回报,他最终在乎的只是自己。,真爱里没有占有。面对一个人,从此眼里只有他,关注他的一言一行,不许他“逾矩”,这不是爱,而是以爱为名的“控制”。所有的控制都是以恐惧为出发点,所以只会加剧人与人之间的分裂。自私的人,也永远品尝不到真爱的感觉,因为他的眼里只有“自己”。而“自我”永远与“爱”相对立。,一个只会关心自己的感受与利益的人,他的一切行为都是以自我为出发点,所以不可能关注到别人,也就与真爱无缘。他心里只想“获取”、“得到”,也许他会得到眼前的利益,但他最终失掉的是人心。,真爱不是牺牲。付出是自己能量足够的情况下,所展现出的一种爱的能力。而牺牲却是以“恐惧”为基础。当一个人做出“牺牲”时,他是卑微与渺小的,他不尊重自己的感受,不相信自己配得上别人真正的尊重。他怕自己的“不付出”会让对方离开自己,所以,以“付出”来求得心灵上的安全感。他会陷入一种有毒的关系中,被剥削、被控制,并且越来越恐惧。,真爱一个人,绝对会摒弃“嫉妒”。嫉妒好像烈焰,首先燃烧了自己,紧接着破坏掉身边的一切。嫉妒的人同时是自卑的,他的匮乏让自己无法接纳,他没有能力爱自己,反而拿自己的“不足”去作比较。而真爱一个人,却以别人的成功与富足为喜悦,对别人能够发出由衷的祝福。,爱一个人,你不会想到改变他,而是包容与理解。只要想要改变别人,必定造成冲突。而“改造”的想法也出自于自身的傲慢与成见。一个虚怀若谷的人,永远都不会改变别人。他只会时时察觉自己的内心,因为“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自己平静了,也就允许一切“如是”。,只有真爱,才会放空自己了解对方。在这份了解中,生出一种慈悲。越了解别人,也就越有能力去“爱”,越能“理解”到事实真相。从而更加坦然地接纳当下。,所以,真爱一个人的时候,你会接纳,会允许,会给对方莫大的支持与鼓励。付出却不留痕迹,不会依附对方
(匿名)
女,1岁,我感受到的是:他觉得如果我真的爱他,就应该欣然接受他的拳打脚踢。他认为“如果你真的爱我,就应该承受我对你的伤害”。他认为:这些伤害是我应得的,因为我欠他的。他认为:我本该用牺牲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对他的爱。
(匿名)
女,为什么我总是伤害到爱我的人
(匿名)
女 往往两个人多亲密,是透过伤害来证明,所以才有相爱相杀!
女,《代沟是怎样形成的》(约四年前的文章) 前不久看到一句话: 代沟不过就是---------你不会懂我,我也懒得理你。 这句话引起了我的注意,然后启动我的发散思维分析了一下。 我觉得父母与孩子的代沟,是线性思维作用的结果,作用力越大,代沟越深。 线性思维作用力是指::对过去经验的依赖程度,即思想的顽固程度。 那么,什么是线性思维呢? 线性思维,是一种直线的、单向的、单维的、缺乏变化的思维方式。 ★★★ 每一个(代)人,都一定程度的依赖别人的经验和自己过去的经验,去行走自己的人生,去指引孩子的人生。 把人们过去的经验串起来,就像一条线,线上不同的点对应人生的不同阶段。父母们害怕没有(人生)地图指引的冒险,不敢用未知的经验,去应对未来,所以只能依赖过去的经验。 而我们生活的这个物质世界,在一代代人的努力下,是在不断向前发展的。每代人的生存环境是不相同的,会产生不同的生活经验。 事实上,每个人都会更相信自己的生活经验,所以两代人的观点就有了分歧,所以长辈一方,会用他们更丰富的生活经验,来驳斥孩子们的观点,希望孩子学习自己的经验,少走弯路。 父母想要孩子沿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是想要用已知的经验控制未来。 可是他们严重忽略了一个事实::未来是充满变化的,未来是不可能人为控制的。 而孩子是能接受新事物,产生新经验的,是比上辈更能适应变化的,但是在父母们眼里,孩子们适应新事物的行为,却是那么不靠谱,甚至是不道德的。 当孩子们的想法被长辈们不断的否定后,他们就会放弃沟通,从其他渠道去寻找和自己观点趋同,有思想共鸣的人,渐渐冷落了父母。。。代沟就这样形成了。
(匿名)
女,《标签化的生活》(约四年前) 我们很容易被身份迷惑,很多时候认可一个人喜欢一个人,都离不开对方的身份。 我们对一个人的认可,不是认可他本身,而是认可他的附加值。 就像:一件商品(-样东西),我们绝不会喜欢它本身,而是喜欢它能带给我们的价值,有形的无形的价值。 一样东西它本身是不吸引人的,所以,人们才会在活着的时候不断追逐,努力或拼命地提高自己的附加值。 甚至我们对自己养育的孩子,也是喜欢TA的附加值,所以为人父母们都不厌其烦的向孩子灌输自己认可和喜欢的价值观,督促或强制孩子去按照自己那套价值观行事,希望孩子变成自己最喜欢的样子,以宽慰自己的心。 没有人愿意喜欢一个人最本质最真实的部分,因为那个部分是没有价值的(那个部分只是一堆分子,一具躯体),是不利已的,是和生存无关的。 计划生育一胎口号:稳定低生育水平。只生一个好!生男生女都一样,女儿也是传后人。 二胎口号:实现全面两孩政策,促进人口均衡发展。放开二孩政策好,生对儿女好养老。 把计划生育的一胎和二胎口号拿来,可说明一个问题: 道理(道德,规则,政策)是为利益(立场)服务的。 而所有利益又都是为物种延续服务的。 延续物种需要生存所需要的一-定保障。 而(正性)标签能带来生存的保障。 这可能就是中国根深蒂固的“面子”文化的根源了。 人们都希望尽可能的拥有或保有标签,害怕标签流失或被破坏。 对面子的需求,是为了适应群体,害怕被群体抛弃。 ----因为群体协作是人类为了更好的生存和发展而发展出来的很好的生存方式,能让人类利益最大化,久而久之,个体已经不能脱离群体而生存了。 所以标签带来价值,价值带来面子,有面子能更好适应群体,被群体接纳和喜欢,能得到更好的生存和发展。 所以(正性)标签等于保障。 所以人们会追求标签的不可替代性或不易变换性, 比如生儿育女,做孩子不可替代的父母,是标签的不可替代。 比如一份稳定的工作,是标签的不易变换。 所以我们都活在标签化的生活里。
(匿名)
首页
心理咨询
倾诉热线
论坛
心理测试
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意见反馈
|
问题索引
|
文章索引
|
微博索引
|
资讯文章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问题列表
/
2021
/
0914
问
女,《你满嘴是爱,却面目狰狞》(约四年前) 生活的残酷现实是:我们被最亲最爱的人,伤得最深。 为什么会感受到伤害? 因为我们想要被认可、被支持、被照顾的愿望,没有从亲人和爱我的人那儿得到满足,而亲人也是同样的愿望,想要我(们)去满足他(们)。 所以,相爱相杀,都是利益下的撕扯,都是期待惹的祸,没有期待就没有伤害! 可是,生而为人,是有很多需要的,如果不去期待亲近的人,难道期待陌生人或仇人么? 人都有爱与被爱的需要,为什么在爱别人的时候会伤害对方呢? 因为一个人的需求是从不缺席的,在爱对方的时候,同时也伴随着一定的需求,在付出爱的时候,如果和对方的互动中,有触及到自己某方面需求,但对方没注意到,或根本就满足不了自己的需求,就会感到失望,然后把注意力从对方身_上移过来,开始关注自己的需求。 然后这种不被满足带来的强烈不适感,导致了情绪冲动,然后由付出爱变成了索取爱,用情绪表达失望和不满,甚至采用言语和肢体暴力,提醒对方关注自己的感受,满足自己的需要。 但对方愿意满足你吗?有能力满足你吗? 事实.上,双方都没有能力满足对方,所以只能在一次次付出爱,交换爱,索取爱的过程中,不断的失望、抱怨,然后不断的发泄不满,甚至打击报复。 所以,不能把自己照顾好的人,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去用爱交换爱,必定得不到满足,只能不断期望又失望,然后相爱相杀。 所以,你满嘴爱我,却面目睁聍! 所以,一个能把自己照顾好的人,就是对世界最大的贡献!
给力心理APP
免费公益心理咨询平台
长沙给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ICP证:湘ICP备14006375号-3
×
举报
涉黄举报
涉政举报
涉恐举报
扫码下载APP
给力心理APP
随时随地,畅享心理服务
专业
便捷
隐私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