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过早“定格”
人物:小颖,24岁。
语录:“我的人生才刚刚开始,还有无限可能,如果结婚就完全定格了。”
记者调查发现,“恐婚族”大部分都是“80后”,他们大学毕业不久,工作还不稳定,不想面对结婚、生孩子等事。
小颖去年大学毕业,在首府一家广告公司做文案工作,虽然才24岁,家里已经开始张罗着给她找对象了,可是,她却屡次拒绝相亲。家里人着急,小颖却说:“我的人生才刚刚开始,还有无限可能,如果结婚的话就完全定格了,我可不想那样活一辈子。”
点评:“80后”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心理成熟比较晚。加上步入社会后,生活、工作的压力比较大,他们往往会对婚姻产生恐惧的心理。
没做好结婚的准备
人物:小张
语录:“男人结婚后要承担更多的责任,我心里没底。”
如今,因为没有做好结婚准备被爱情冲昏头脑而结婚的年轻人很多,也是离婚率高的原因之一。
小张和女朋友恋爱3年多了,感情一直挺好,但他就是不敢提出结婚,“男人结婚后要承担更多的责任,房子、妻子和孩子等问题将随之而来。我现在的经济情况不是很好,所以心里没底。总之一句话,我还没有做好结婚的准备。”
每次和女朋友谈到“结婚”,小张都会失眠,脑子里的想法千奇百怪,一会儿担心买不起房子,一会儿又担心养不起老婆、孩子等,“幸好我的女友也有一点‘恐婚’,能理解我的想法,没有逼我结婚。可是随着年龄增加,每次参加朋友的婚礼时,看着女友羡慕的眼神,我会觉得很内疚。不过我还是下不了结婚的决心。”
点评:像小张这样“恐婚”的男士有很多,他们大部分想等事业成功,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再结婚,认为这才是负责任的表现。对于这一类型的“恐婚族”,“病源”主要是他们“放大”了生活的压力。 结婚后仍然“恐婚”
人物:珠珠
语录:“结婚后,我们之间的摩擦更多,我对婚姻的恐惧不降反增。”
珠珠已经结婚两年了,她说:“别以为只有未婚的人‘恐婚’,我虽然结婚了,但还是有‘恐婚’的感觉。”
珠珠告诉记者,结婚后,丈夫不再处处让着她、哄着她了,也不再制造浪漫了,“他比我大6岁,很能干,但是他的脾气不好,什么事都喜欢自己做主。结婚后,我曾天真地以为他的脾气会改,做事情会和我商量。但是我错了,我们之间的摩擦更多,我对婚姻的恐惧并没有减弱,反而剧增。”
结婚后还“恐婚”,珠珠不但有切身体会,还从朋友那里感觉到了这一点,“我的一个姐妹,结婚不到两年就离婚了。说实话,我曾经也很想离婚,虽然最后挺了过来,但现在想起来还是很无奈。”
点评:相爱容易相处难。“恐婚族”应该学会把心打开,把自己的担心和焦虑说出来,学会与人沟通,给自己和对方互相了解的机会。婚姻是要经营的,因为困难而轻言放弃是不可取的。
担心婚姻不能长久
人物:小林,30岁。
语录:“与其结了婚又离婚,不如一个人自由地生活。”
家在乌鲁木齐的小林是国内某知名院校的高才生,毕业后进入杭州一家公司工作。前段时间,他回乌鲁木齐休假,一回来,亲朋好友就开始给他介绍女朋友。偶尔和父母一起散步,熟人碰到总问他有没有对象,弄得他很尴尬。
小林说:“很多人见了我就说,‘你都快30岁了还不结婚’。谁规定30岁就一定要结婚?现在人的离婚率这么高,有几个人能做到白首偕老、天长地久?与其结了婚又离婚,不如一个人自由地生活。”
点评:“恐婚族”的家人和朋友,应以亲身经历和切身体会积极鼓励“恐婚族”正确对待婚姻。社会应当营造一种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大环境,不要过度渲染负面的东西。
不想变“黄脸婆”和“妻管严”
人物:磷磷
语录:“我连自己都照顾不好,怎么照顾别人?”
很多女孩子认为结婚后除了工作,还有做不完的家务,慢慢地就变成了围着灶台和孩子的“黄脸婆”。
磷磷是独生女,从小到大、事无巨细都由父母代劳,她说:“做饭、收拾房子我都不会,也不想学。我连自己都照顾不好,怎么照顾别人?”
小超在首府一家电子产品公司上班,虽然年纪不小了,但他迟迟不想结婚,他说:“我可不愿意失去自由,过那种跟朋友吃顿饭都要向妻子汇报的生活。”
点评:“恐婚”的女人期待的是一种完美的生活。对“嫁”这种仪式的向往远远超过对嫁的结果――婚姻的向往,需要调整心态。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
思维能力是人的智力的核心因素。一个人智力水平的高低,主要通过思维能力反映出来。那么,什么是思维?什么是思维力?怎样培养孩子的思维力?每位家长都应该有正确的认识,并且在教育培养孩子过程中自觉地采取措施,让孩子变得更聪明。思维,就是通常说的“思考”、“想”、“动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