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资助教”背后的大学生就业担忧

  这两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话题,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不太乐观,再加上去年金融危机的影响,就业成了大学生心理的一道障碍。

  趁火打劫的“捐资助教”事件

  针对这样的情况,政府部门纷纷制定对策。日前河北威县教育局针对应往届大学毕业生进行了一次公开招聘,经过层层选拔,500多名高校毕业生中的191位有幸被录用,他们将成为正式编制的老师,充实到全县中小学的教学一线。在就业压力大的背景下,对很多人来说这显然是一个难得的机会。

  可是让这191位选拔胜出者没有想到的是,10月中旬,他们刚刚上班没多久就被告知“要捐款”,名目是“捐资助教”,专科毕业生捐5万,本科毕业生捐3万。事情曝光后,虽然有关部门已退回钱款,但这样的负面消息无疑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压力是雪上加霜。

  大学生就业心理不容乐观

  大学生的就业心理不容乐观。有一项调查显示,有61.7%的人认为当前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有50%的人希望在大四在校就读时就能找到一份工作。另有40%左右的人趋向毕业后考研,其中女生的比例占70%左右。

  从数字看来,就业问题已经引起毕业生重视,但一半左右的毕业生希望在校期间就能找到工作,也反映出当前大学生在就业上的理想化、浮躁的现象。同时40%选择考研的毕业生,一方面反映出用人单位对求职者学历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也是部分大学生没有提早做好就业思想准备盲目选择考研的结果。

  通过对毕业生就业心态的调查,反映出了一些大学生心理存在的问题,51.7%的毕业生将自己最近生活的色彩描述为蓝色(忧郁)或者灰色(低沉),只有30%的人把黄色(代表欢愉)作为自己的色彩。

  而考研、生存压力,恋爱分合,大学中不愉快经历,离别感伤,突发事件,经济条件等冲突都会导致毕业生这个特殊群体比较严重的焦虑担忧的情绪。同时在毕业生群体当中仍有很多人存在的过分的敏感和非常态的发泄现象。每年夏天毕业生离校期间都会有个别学生摔暖水瓶,严重的还会酗酒滋事,将自己的苦闷情绪蔓延到校园里。

  在社会各界想方设法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时,希望像此类趁火打劫的“捐款”事件不要再出现,这样只会增加大学生就业的心理压力,同时还不利于社会稳定。

文章来源于相关推荐:生气可以控制吗?生气其实是自我虐待

  美国社会学家曾在《愤怒,备受误解的情绪》的书中说:“生气并不是一种先天性的情绪和行为,而是后天学到的。人们生不生气,是自己决定的。”就是说,人们的生气是可以自己控制的。这就是为什么对于同一件事,有人被气得暴跳如雷,而有人丝毫不放在心心。所以,只要你明白生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