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晕患者:让关注情绪成为一种习惯

让关注情绪成为一种习惯

头晕是常见的临床症状,是老年人群就诊的前3位主要原因,然而它却不像脑卒中一样是一种独立性疾病,而是多种疾病的表现[1]。所以,几乎每个人都有头晕的经历,但每个人头晕的原因都可能不一样。

当你遇到这样的患者:他长期头晕,反复就医治疗却毫无起效,各种医学检查亦不能明确病因,那他可能是抑郁了,不妨多些情绪问诊,也许会柳暗花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心理科的兰晓阳医生分享的故事,正是如此。

案列:这是位老年男性患者,无明显诱因头晕约3年,曾反复于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脑梗”,并按照脑供血不足治疗(具体治疗方案不详),然而疗效甚微。据患者描述,这三年来,一直自感昏昏沉沉,全身乏力,有时甚至连话也说不清楚,多次治疗未见起效,久而久之,变得心浮气躁,睡眠也受影响。

考虑到神经科就诊患者的特殊性,这些年来,兰医生几乎对每位就诊患者都询问睡眠和情绪状况,对老年患者,更为慎重,这次也无例外。

当被问到心情如何时,患者说还可以,看着满脸愁容的老人,兰医生觉得并不这么简单,进一步详细询问,“有没有总是高兴不起来,对什么都不感兴趣,想哭,觉得生活没有意义,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失眠多梦……”,老人连连点头,略带一丝惊讶的表情问道:“医生您怎么知道?说的太对了,从来没人问过我这些”。家属反映,患者平时思虑较多,思想压力大,自从发病以来,患者不仅情绪低落,还莫名紧张害怕,常和家人吵架。似乎那些该有的快乐都被头晕偷走了,除了头晕,他一无所有。

“在老年患者群体中,影像学检查或多或少会有一些缺血灶”,兰晓阳医生分析道,如果不是急性的,一般不会有症状,老年人头晕要警惕后循环缺血所致,但这类头晕通常伴有其他神经系统症状,比较短暂,头晕表现为醉酒感或天璇地转,“这位患者主要是长期头昏沉感,而且有明显的情绪症状,因此,缺血并不是他所谓头晕的真正原因。这不是脑卒中,而是抑郁起的躯体表现”。

治疗:令兰医生意外的是,在得知“抑郁”诊断后,患者和家属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排斥,反而似乎都松了口气。“一方面,随着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患者对抑郁的接受度开始提高;另一方面,患者对脑卒中的恐惧多于抑郁”。

兰医生强调:尽管器质性疾病被排除,但仍需用药。轻度抑郁可以建议患者通过运动、放松和避免压力等方式自行调整,但如果病情发展至中重度,一定要进行药物治疗,首选抗抑郁药物治疗。对于抑郁严重程度,兰晓阳医生给出了一个简单易操作的识别方法:单纯的情绪低落可能是轻度,但一旦出现躯体化症状,一般都是中重度抑郁,必须给予抗抑郁药物治疗。

综合分析病情,兰医生给患者主要服用抗抑郁药改善情绪和其它躯体症状,辅助改善睡眠药物综合治疗。用药十天左右,患者睡眠明显改善,烦躁也有所缓解,一个月以后,头晕症状消失,情绪基本恢复,之后大概持续治疗9个月,逐渐减量、停药。

尾声:在兰晓阳医生接诊的诸多抑郁患者中,这例患者的治疗过程较为顺利,疗效也很显著,这与他平时关注患者情绪的习惯密不可分。

“单纯生物医学模式已经过去,现在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要求医生对患者的健康全面进行关注,重视患者的心理健康,能及时发现并处理那些隐藏在躯体不适背后的情绪问题,这样才能有效减少疾病的漏诊和误诊率,提高疾病诊疗水平。”

“对于患者来说,少一些误诊,既能减轻痛苦,又能避免不必要的反复就医,减少医疗费用;对于医生,如果能及时明确疾病诊断并进行合理处理,一方面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医患信任,另一方面,每一次治疗成功的成就感都将成为漫漫行医路中奋力前行的动力”。综合医院门诊对患者情绪问题的关注远远不足,一方面,医生对情绪障碍这一疾病的认识不足,缺乏识别和问诊技巧,大多容易被头晕、头痛等躯体症状迷惑;另一方面,即使能及时做出诊断,也没有形成规范的治疗理念,对抗抑郁药物的使用没有足够重视。希望综合医院非专科门诊,尤其是基层医院能足够关注患者的情绪问题,加强相关疾病的诊疗培训。

文章来源于相关推荐:我在夜总会唱一场垃圾爱情

被他认做干妹妹,我心里像灌了蜜一样甜夜总会开业前一天的傍晚,我在后门的厨房里第一次看到他――1.8的个头,穿着宽大的休闲裤,一件粉蓝的短袖衬衣和一双酷酷的半统靴皮鞋,脖子上戴着一条粗扁的金项链。开业典礼结束后,我又看到了他――一身深黑西装衬着他那张成熟男人的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