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 · 12/29/2021

信用卡消费的心理密码

    当我们用现金购物时,紧随其后的付款动作抵消了购物的快乐。而在信用卡消费中,实际的现金支付远在物品入囊之后,从而削弱甚至了金钱减少的痛苦。

    近来报章上有则新闻很引人注目:上海一名80后的年轻女孩,难抵高档包、化妆品、各色时装的诱惑,一口气办了六、七张信用卡,每张卡的透支额度都超过1万元。潇洒透支完所有信用卡额度后,她的微薄工资根本无法偿还欠款。于是,她选择“以卡养卡”的方式,居然拿了近百张信用卡循环套现,不到3年的时间,欠款高达100万元。最后没办法,她的父母拿出全部积蓄,变卖家中房产,这才偿清债务。

    天啊,刷卡竟刷到倾家荡产!信用卡是一把双刃剑:它让你我方便购物,提前享受,但如果使用过度,则会让购物行为变为心情恐怖行动。

    每个国家都有“卡奴”问题,人们为何会刷卡失控呢?
 
    原因一,误把信用额度当成消费实力。

    信用卡的主要功能,是用来代替你我已拥有的金钱,也就是一种辅助的支付工具。然而许多人却把属于债务范畴的信用额度,误以为是自己的消费实力,当作收入来使用。这么做,就会糊里糊涂地透支自我的经济实力,下场当然大大不妙。

    原因二,心理账户作祟。

    说起消费,专家们发现你我会有两个账户,一个是经济账户,另一个则是心理账户。经济账户就是实际金钱的进出状况。而在“心理账户”中,你我对每一块钱并非一视同仁,会有不同的记账方式和心理运算规则,会依据不同来源、不同去处,采取不同的态度及做法。

    信用卡支出的心理账户,其运作的方式就与现金支出的心理账户有所不同。因而我们往往认为,刷卡的付出,会小于现金的付出。

    心理学家Priya Raghubir和Joydeep Strivastava的最新研究,证实了这个现象。他们给予受试者一张餐馆菜单,让其点餐。其中一半的受试者可用信用卡消费,另一半则只能支付现金。结果发现,使用信用卡付账的受试者,他们的食物消费大大超出支付现金的人。可见,人们在花费现金时,要比使用信用卡支付时谨慎得多。

    另一个相关的研究,则是让受测试者为家庭聚会进行花费估算。受测试者拿到同一购物清单,结果发现,计划用信用卡付费的受测试者,他们的预算金额为175美元,而计划用现金支付的人,预算仅为145美元。这再次显示,当用信用卡付费时,我们都会大方许多。

    很有趣吧,呵呵。事实上,当我们把心仪的物品购买到手时,紧随其后的付款动作往往让人感到心中,抵消了购物的快乐,甚至让人否决掉自己最初的购买意向。在现金消费中,购物与付款两个步骤紧密相连,因而钱款支出的疼痛尤为强烈。而在信用卡消费中,实际的现金支付远在物品入囊之后,从而削弱甚至麻痹了金钱减少的痛苦。

    因此,支付金钱的方式越直接,付账的痛苦就越大。信用卡作为最不直接的支付方式,甚至在心理上会产生“不过是个签名游戏”的感觉,当然容易造成过度消费。这也是为何许多商家都希望客户能购买会员卡,因为这么一来,只有第一次掏腰包时会心痛,之后,不过就是数字加减的游戏,当然消费起来就会大手大脚。这也就是为何若要现金请客,很多人都会再三斟酌,但若手上有已付费的会员储值卡,则就一拍胸脯,爽快地说:“兄弟我包了!”

    信用卡消费,刷卡时痛快潇洒,还款时却痛心疾首。然而,若你我再次遇上心仪的物品,却还总是“为了痛快,忘了心痛”,该怎么做,才能跳出这个危机重重的怪圈?

    如果你想少花钱,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换个心理账户:直接使用现金。这么一来,就会对自己所支付的花费有更真实的感受和估量,消费也就能更加理智。

    若是你和信用卡实在难分难舍,那么在潇洒刷卡前,不妨稍停半分钟,在心中默默计算一下,自己即将入手的宝贝,究竟要花你多少钱。同时,也请在头脑中想象一下,你需要为此掏出多少张大钞。那么当你再次入手时,就能对消费有更精准的判断了。

    掌握信用卡消费的心理密码,你就能摆脱当“卡奴”的尴尬,理智消费。文章来源于互联网,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客服删除处理。

相关推荐: 撞公公跟我妈裸睡进退两难

当年我嫁给老公的时候,婆婆还健在,过门一年后,婆婆便因急病过世,老公非常伤心,他常感叹得到了一个至爱的妻子,却失去了一个至亲的妈妈,每天咒骂老天爷见不得他好。对于承受亲人离去时的那份痛苦,我比老公要强,因为之前我曾经历过两次沉痛的、致命的打击,打小就变得格外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