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关于性格、职业、婚恋及未来的测试题正风行于各种网站和网上论坛中。心理测试何以在网上遍地开花?其中有没有科学和可信的成分?请关注——
“测你的EQ、IQ指数”、“测适合你的财富之路”、“测你具备怎样的职业”……您是否做过这样的测试?
“网站上的测试太多了,基本上想测的都能找到。”热衷于网络心理测试的小陈告诉笔者。他在百度搜索中输入“心理测试网站”,立马出现各种“专业”网站,或称权威,或称科学,或称全面准确,或称游戏。细看下去,发现测试种类的确很多:智商情商测试、职业及人际关系测试、职业规划及人才测评、婚恋及心理健康测试……应有尽有。
那么,网络心理测试到底科学不科学?可信不可信?
专家否认网站测试科学性
“心理测试在研究领域称为心理测量,是通过专业人员设置的量表所进行的人工测量,进而了解被测对象相关效度的情况,实用性强、信度和效度较高,对自我和其他的认知具有科学客观的指导意义。”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心理测量课题组黄端博士这样解释科学的心理测试。他指出,网络心理测试与科学心理测试是有差别的。
首先两者目的形式不一样。“网络心理测试因为要吸引大家的关注,获得高的点击率,所以趣味性更强,很大程度上是出于人们的好奇心和想了解自己这样的心态。但是科学的心理测试具有比较强的实用性和目的性,如临床上诊断和治疗精神问题和心理健康问题、组织做人工测评和人格测验、进行人才筛选和岗位匹配等。另外,科学的测量需要量表来完成,而量表的设置也是由专业人员设置的,题目和题目之间有严格的逻辑和要求,不会像网上一样随便几个题目就能解决。”黄端解释道。
其次,黄端认为“信度、效度”是关键。“网站上的测试实际上和占卜算命一样。这次测和下次测的结果出入比较大。科学的心理测试在时间上具备稳定性,专业的叫法是‘跨时间的稳定性’,即准确度比较高,不会出现时间跨度较长产生测试误差很大的情况,比如一星期前和一星期后差别不是很大。没有信度谈不上科学性,这是最基本的。”除此之外,黄端还指出另外一个基本要素——效度。他解释说,效度是针对某个测试对象而言,例如性格内向或者外向,有明确的测试目标。
而网络心理测试和考试很相似,如一份语文试卷,其中包括了语言的理解能力、人的智商、记忆能力、表达能力等很多内容,很难准确看出是哪一项的具体结果;很多网络心理测试题目也是一样,内容上混淆了很多,像命运、婚恋、性格等都扯在一起,从科学的角度看就是风马牛不相及,根本没有科学性。
测试软件国内外有差距
“该软件是心理医生以及想对自己和家人朋友心理状况进行了解的好东西,能帮你及时发现心理问题,及时干预。”
“该软件内置30多套免费专业心理测验,囊括了目前国内外上百套各种主要的专业心理测验,是一款高权威、高准确性、高全面性的智商、情商测试软件。”
这是笔者在软件下载网站上任意选择其中两款软件的相关介绍。对此,黄端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测试软件的开发是一项将研究转化为实用成果的方式,国内外都在积极尝试,但是目前国外做得比较成熟。他们的题目设置比较科学,量表数据库内一般累积有几万人的测试数据,个体的测试结果一般都是放在这几万人中间对比之后产生的,比如你的智商在目前测试人中属于中等还是比较低,是中等偏上还是偏下,应该说对比之后的结果比较客观。而国内在这方面做得不太好,现在研究单位和公众直接接触的途径少,成果一般都是有偿提供给了企业和组织。
笔者搜索后发现,网络上提到的有些测试软件都不是研究机构和单位的专业网站,有些需要付费登录,有些可以下载但是测试结果需要专业人员分析解释。“要在网上完成一项科学的心理测量是不容易的。”黄端说。
科学测试应走向普查
据了解,目前心理测量技术的应用领域主要在教育、人力资源以及医院临床上,其他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延伸。“心理测量对个人、组织和社会发展的作用很大,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个作用会凸显。”黄端说。
“现阶段,心理测量还停留在纸笔研究上,但未来的发展方向是走向普查,即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方式开展广泛的心理测试,形成比较大的数据库。其意义在于社会发展的关键阶段,获得公众心理的相关数据,这是国家和政府部门了解民情的重要手段,如公众的心理健康、心理诉求、社会认同、社会归属感等。获得这些信息,相关部门才会有针对性的反馈,比如采取一些措施等,应该说是有一定指导意义的。”
对于开展的方式,黄端解释:“这和我们的工作进度也有关系,我们和公众之间的接触存在很大障碍,公益性的科学测试很少,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也在和电信等部门积极联系,除了网络也想通过手机开展普查,与老百姓取得更好的交流,将研究成果尽快反馈给他们,获得较好的社会效益。”文章来源于互联网,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客服删除处理。
当人们还在热议80后“ 鸟巢一代” 的自私、质疑80后的责任感的时候,他们中的优秀代表已经悄然登上了历史舞台。这个时代出生的人,最年长的已经29岁,最小的也已经成年,他们逐渐甚至已经成为这个社会的中坚力量。在政治舞台上,一批80后已崭露头角。近日,两名“ 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