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基准线 小行为带来大幸福

  如果你是一个太看重结果的人,那么你达到目标后得到的幸福只能维持短暂的一段时间.然后你会回到原有的幸福感水平上;同样,必果你因为一件事情而感到挫败,一段时间后,你也会回到原来的幸福感水平上。

  幸福,你的基准线在哪里?

  沙哈尔老师说,我们的感总是在一个“幸福的基准线”上下徘徊,就像我们所知道的“价格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要想让自己变得“更幸福”,或者是“比过去幸福”,我们就必须提升“幸福的基准线”。

  就拿一个中奖者为例,一个中了百万元大奖的人,在第一个月可能会非常的兴奋和幸福;但是过了六个月之后,他的幸福感又会回到当初的水平。

  同样,一个人如果遭受了,他在那一个月里面感觉糟透了。等六个月之后,一切如常了,他的幸福感也会回到原来的水平。

  经历过严重交通事故的人,他们的精神也会恢复到在遭受不幸之前的心灵状态。如果他们以前就很快乐的话,那么一年以后他们将重获快乐;如果以前不快乐,将继续保持不快。

  这也就是说.在食物、住所及基础教育这些基本需求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外部环境给我们的幸福状态带来的变化是非常微弱的。哪怕你获得了很高的薪水,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大学通知书,或者是在一个很理想的环境中工作,这些并不会如你预想的那样给你带来那么大的幸福感。

  沙哈尔老师说:“幸福不是由金钱的多少决定的,也不是你达到了你的期望就会得到的。”这也就是说,很富有的人可能并不幸福,就像我们常见到报纸上登的某某家族为了争夺财产而对簿公堂的事实;”也不是你达到了期望就能获得”的这句话却令人费解:难道,实现了自己的愿望还无法幸福吗?沙哈尔老师自己的例子就证明了这一点,曾经一直优秀的他并不幸福,所以他才走上积极学的研究之路。

  不过,这也不意味着幸福是你降低自己的期望就能达到的。

  举个例子,如果你本来期望自己拿满分(按照沙哈尔老师的经验,可能你最终拿了满分也并不会觉得很幸福),但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期望不致失望”,你就说“好吧,我希望达到满分”。结果你得了70分,你会真正因此而惊喜吗?很多人都不会。

  我们对幸福有一种天然的追求能力,而且我们自己知道自己对怎样程度的幸福有反应,所以你无法伪装自己。如果你想要成为一个出色的作家,因为一些机缘最终你做了记者。可能你在记者行业中干得不错,你还是不会觉得很幸福;甚至哪怕你欺骗自己说:“没想到我做记者这行可以这么出色”,尽管你在降低自己的幸福期待值,但还是不能改变你真实的幸福感。

  沙哈尔老师告诉我们心理学领域的一项研究成果:如果你是一个太看重结果的人,那么你达到目标后得到的幸福只能维持短暂的一段时间,然后你会回到原有的幸福感水平上;同样,如果你因为一件事情而感到挫败,一段时间后,你也会回到原来的幸福感水平上。

  我们的幸福感就像价格一样,随着市场起起伏伏,但是我们知道,白菜几乎永远不可能涨到钻石的价格上去——也就是说,我们自己的幸福感水平线决定了我们感受到的幸福在怎样的一个范围内波动。所以我们要获得“更幸福”,就是需要把自己的幸福感水平线往上调。这不是说让我们对幸福的期待越来越高,有了平房便渴望别墅,有了别墅又去想私人游艇和飞机……不是那样,而是让我们对自己、对生活有更加积极的认知。

  这门幸福课最终改变的,也许不是你对幸福这个词汇的理解,而是你的认知。外在的种种指标并不会影响你的幸福感,而内在的认知则是决定你幸福与否的根本。你看重结果,但发现过程也很重要;你在意形式,但也看重各种形式下包含的幸福的内容是什么。也就是说,你对生活有了另外一种解读的能力。到那时,你就真的改变了自己。

  小行为能够带来大幸福

  一些在我们看来不可思议的事情,我们只需要坚持用很小的行动去追求就能实现:我们低估自己对变化的影响力,是因为我们低估了细微改变的增长力。当你相信细微改变能带来巨大不同时,你也就没有理由不相信自己可以做点什么。

  沙哈尔老师给我们播放了一段视频,是一个很可爱的小孩子的笑脸。在这张笑脸的下,我们整个课堂的人都笑了。“看,这就是细微改变的力量。”你对三个人微笑,这三个人又对另三个人微笑,如此类推,我们会让全世界的人微笑。

文章来源于,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客服删除处理。相关推荐:孕肚不显不让座遭被打美德与义务之间的区别

  如今人们的自我心态越来越强:需要人让座的一方,如老人、孕妇等中有部分认为别人让座是应该的,不让就不爽甚至打人,而得到让出座位有时也忘了感谢;让座方则觉得自己让座是吃亏、或是给对方的恩赐,没听到谢谢就觉得不快。实际上,让座正确心态该是:我让座是做了我应该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