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你。”“滚。”一出最短的悲剧。过去它的发生多半因为没有感觉,而现在也可能是因为没有钱。
15年前,常在道德感和社会眼光里挣扎,但还没跟GDP挂钩。而在今天,不先谈妥车和房,谁又来跟你谈情呢?物质是基础,人人都这样讲,仿佛爱情一定要在送过玫瑰、吃过大餐、游过车河、查过房产证之后才能发生。
所谓的般配,不过是一种资源交换——美貌可以换来优渥生活,这成了人们习以为常的逻辑。关于爱情,人们要说的话、做的事越来越多,信心和安全感却越来越少。
七夕节卖出平时n倍的鲜花、钻戒、爱情婚姻保险。“微情书”得到热烈响应,人们急于在博客或者社交网站上公布自己的爱情细节,表决心,仿佛得到比得到幸福更重要似的。
与此同时,爱情也在加速度不断地失落。全国民政事业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第一季度,中国共有46.5万对夫妻离婚。每天,平均有5000多对昔日的爱人分道扬镳。
有人为90后的爱情忧心忡忡。北京抽样调查过70所中学的5000多名初二学生,其中65%有心理障碍的孩子来自“问题家庭”,父母的不和与分离,如同笼罩在孩子人生路上的雾霭。他们得到的关心和抚养也许半分都不少,但却不再知道什么是“幸福的模式”了。
到那个时候,我们可能无法问这些孩子:还敢爱吗?因为他们会反问你:什么是爱?
爱情的前提、过程和结局越来越复杂,有时甚至要核算成本和收益,这是那些泣血歌颂爱情的诗人没有想到的。
“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黄景仁《绮怀诗二首其一》)”,这古典主义的爱情体验在今天的中国还能得到响应吗?6000多级“爱情天梯”,50多年的遁入深山的姐弟恋。这现实主义的爱情故事在今天的中国还会再发生吗?
不管你敢不敢、想不想,生命中总会出现那种时刻,命定的时刻,谁也无法逃脱,此时你感受到爱情。
88岁的日本电影大师铃木清顺再婚了,妻子只有40岁。他身体不好,常年坐在轮椅上,“一个人生活非常危险”。这种婚姻模式在中国常被认为是年轻女人贪图钱财所为,却没有人想过,即使是年老体衰者,渴望爱的心一点也不会衰竭。所以哪怕像海夫纳那样丢脸,哪怕冒着人财两失的风险,他们也愿意再试一次。
爱情不是谁给的,而是一种内在的热情和驱动力。略萨说:“爱可以丰富一个人的人生,爱是非常私人化的,虽然爱情被人们津津乐道,但是你很难对爱有准确的描述,简而言之,爱最好是去体验,而不是被描述。”
既然如此,有什么不敢爱的。
李银河:离婚率高是因为人们更重视感情了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这是没错的。至今,人们依旧觉得中世纪欧洲的骑士爱,中国古代崔莺莺式的或者红拂夜奔式的爱情很浪漫,让人心潮澎湃,但是,为什么现在年轻人总说“不相信爱情了”,一边羡慕纯爱,一边不敢去爱,这主要是因为中国社会变化得太快。
仅仅十多年,中国就从普遍贫穷过渡到贫富分化,人们突然意识到婚姻成了一种新型的致富手段,经济因素在爱情和婚姻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对于女性而言就有了嫁给爱情还是嫁给金钱的选择,在过去这是不必思考的,因为大家都一样。都一样的结果就是,大家嫁的男人也都差不多,结婚的双方年龄和收入差距都很小。
而今天,你会发现各种奇妙的组合都出现了,“小三”和“剩女”同时在猛烈增长。社会变迁的另一个结果就是贞操观的逐步改变。
在1997年刑法删除“流氓罪”之前,与合法婚姻外的异性发生性行为,被视为是犯罪。而现在,60%以上的年轻人有过婚前性行为,越来越多的人可以接受婚前性行为。当然,与西方个人本位主义相比,中国人看待性与婚姻的关系仍然相对传统,几千年来形成的价值判断是:想与异性亲密就只能结婚,组建家庭。而这一观念的影响力不是短时期内就能够消失的。
因此,2008年浙江大学还开展了守贞教育,很多医院开设有“处女膜修复”手术,这种手术在西方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从生理需求的角度出发,中国人多数还是会选择婚姻,而非单身却拥有性伙伴。
中国的离婚率连续7年增长,越是发达地区离婚率越高。我认为,这正是人们日益重视感情的缘故。越是因为轰轰烈烈的爱而结婚的,越容易离婚。毕竟在中国的现实情况下,经济因素是回避不了的,而激情显然持续不了太久。当然,另一种说法我觉得也有一定的道理,中国人婚前太不浪漫,婚后太浪漫。很多人第一次谈恋爱,谈完就结婚了,婚后才明白自己真正喜欢的、在乎的是什么,诱惑也就来了。
因为离婚率高就不敢谈恋爱、不敢结婚完全没必要;离婚率高反向也证明了离婚的成本正在降低。年轻人就应该趁年轻多谈恋爱,大胆去爱,但是对婚姻还是要慎重,“闪婚”、“裸婚”不见得适合多数人。
黄菡:不管敢不敢爱,就得爱
就像食品安全问题,整天听说这个不能吃那个不能吃,可到头来我们还得吃。我认为,情感也一样,不管敢不敢,我们就得爱。
爱是什么?一说就错。如果非要下个定义,可能就是人们对自己跟他人——现在已经不能说跟异性了——关系的一种特定的表达。
既然是特定的表达,就免不了一些程式化的元素,它总会涉及到是牺牲奉献还是占有索取,是排他专一还是包容多元,是真诚还是背叛,但是当体会这种关系时,人们的态度确实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比方说,你是更强调责任感,还是更强调个人满足;在表达这种关系的时候,你是更倾向于对社会特定的价值规范顺从,还是反叛。
过去,人们说“受到大家祝福和认可的感情更容易幸福”,现在我们会觉得更多地遵从自己的感受,哪怕不被别人看好,反而更有满足感。
过去,离婚的代价,尤其是社会舆论成本很大,有些人远离婚姻就是为了保证自由。现在,婚姻的神圣感正在消退,人们都明白“白头偕老”、“一生一世”、“不离不弃”,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就像过年说的吉祥话,并不是一种束缚,所以,人们变得更敢于要爱情,要婚姻,因为一旦得不到预想的情感诉求,完全可以离婚。
当下的人们对于性、爱情和婚姻,已经能够分得很开了。正如,当配偶出轨时,有人会追问是“精神出轨”还是“身体出轨”?男女之间的关系也不再只有结婚抑或不结婚两种,已经发展出了n种情感。虽然不能说这n种情感都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但既然存在,肯定还是有一定原因和意义的。
至于“动什么别动感情”、“谁认真谁就输了”、“再不相信爱情了”这些说法,我觉得还是因为没有迸发出真正的爱情,爱情本就不是一个可以控制的东西。与其说人们对待爱情更小心翼翼了,不如说真正的爱情更稀缺了,尤其是经典的爱情。
让你犹豫的、被抑制住的,往往不是两个人到底谁更爱你,而是谁的学历高点,谁的薪水高点。总有人说在感情或者婚姻中得不到安全感,因而不敢全情投入,以致分手、离婚,其实缺乏安全感是因为对对方或者对婚姻有着不切实际的想法,赋予了对方太高的要求,一心想用婚姻来解决生活中的所有问题。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客服删除处理。
1.利用“居家优势” 邻居家的一棵大树盘根错节,枝叶茂盛,遮住了你家后园菜地的阳光,你想与他商量一下这个问题,是应该到他家去呢,还是请他到你家来? 心理学家拉尔夫·泰勒等人曾经按支配能力(即影响别人的能力),把一群大学生分成上、中、下三等,然后各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