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的事件并不少见,中国每年因自杀而失去父亲或者母亲的儿童达到16余万。农村自杀率明显高于城市,女性多于男性,1/3自杀致死的人并不存在,60%自杀未遂的人属于冲动性自杀。从数据显示来看,自杀的人大多是冲动自杀,是因为现代伦理观念发生了转变,经常会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造成。
据悉,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将自杀定义为:故意采取的自我致死行为。从这个角度来看,自杀是在意识清晰的前提下有目的的主动行为,者的自伤或自杀显然不属于真正的自杀。
根据社会对个人关系的影响以及控制力的强弱,把自杀分为三类:
(1)利他性自杀:是指在社会习俗或群体压力下,或为追求某种目标而自杀;
(2)利己性自杀:是指个人失去社会的约束与联系,对身处的社会及群体毫不关心,孤独而自杀;
(3)失范性自杀:是指个人与社会固有的关系被破坏,令人不知所措而自杀。
而CCMD-3将自杀分为:
(1)自杀死亡:是指死亡的结局系故意采取自我致死的行为所致;
(2)自杀未遂:有自杀的动机和可能导致死亡的行为,但未造成死亡的结局;
(3)自杀观念:有自杀意念,而未采取自杀的行为;
(4)准自杀:又称类自杀,有自伤的意愿,但并不真正想死,采取的行为导致死亡的可能性很小,可以是一种呼救行为或威胁行为,通常不会造成死亡。
应采用什么方法去阻止自杀呢?
1、当一个人处于极端狂怒、消沉中,就想一了百了解决自己时,我们不能指望他自己去调节情绪平复心情,要主动去帮助他,让他知道你在听,你关心他,你理解他。
2、不要让他一个人呆着,要陪在他身边。如果是夫妻两个吵架,不管谁对谁错先顺着对方的意思,让他的情绪先稳定下来再说。如果是自己的好姐妹惨遭分手,多去倾听她诉说,然后找机会安慰。如果是年轻人投资失败,就为他分析形势,告诉他机会还有很多。
3、不要刺激他,这时候“激将法”是没有用的。用“你去死啊,我谅你也不敢”这样的话去刺激对方相当于火上浇油。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客服删除处理。
在成长的过程中,多数孩子会遇到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三大类,最普遍的是人际交往;其次是学习适应性;再次是情绪不稳。老师、家长及时给予关心和帮助十分必要,成绩差的孩子经过帮助可以改善成绩,成绩优秀的孩子经过帮助可以发挥潜力,进一步提升学习成绩。 成长中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