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催!现实比我们想象的更无聊

  请想象以下场景:某天早上,你像往常一样来到办公桌前,准备开始一天的工作。忽然老板把你叫到了他的办公室。由于你平时的优异表现,他决定给你升迁的机会;你不仅获得了梦寐以求的职位,工资涨幅也大大超过了你的想象。这件事会给你带来多大的喜悦?兴奋的感觉会持续多长时间?

  情感预测与影响偏差

  在心理学中,这种对于未来情绪的估计被称为情感预测。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都面临着大大小小的生活决策,从购买哪件商品、如何过周末,到找什么样的工作、与谁谈恋爱,这些决策都与情感预测有关。基于对未来的预期,我们努力追求那些(我们认为)会带来快乐的事物,尽量回避那些(我们认为)会带来痛苦的事物。

  那么,这些情感预测究竟有多准确呢?很遗憾,大量研究表明我们的预测通常与实际感受有很大的偏差。例如,对于职位升迁,Gilbert等人发现大学讲师倾向于认为他们获得终身教职后会非常快乐,但实际获得终身教职者却没有那么快乐[2]。与此类似,大学生通常认为和恋人分手两个月后他们会痛不欲生,但实际分手两个月的人却没有那么痛苦[2]。不管是好事还是坏事,我们都倾向于高估它们对于自己情绪的影响;即使是中彩票大奖或亲人离世这样的重大事件,它们的影响通常也没有我们估计的那么大。

  如下图所示,具体来说我们的情感预测(图中虚线)和实际体验(图中实线)一般会在两个方面存在偏差:首先,我们可能会高估情绪体验的强度,实际体验到的情绪没有那么强烈;其次,我们也可能高估情绪体验持续的时间,事件引发的情绪比想象中更容易平复下去。这两类偏差统称为影响偏差。

  偏差的原因

  为什么未来的事件总要比我们想象得更平淡一些?心理学家提出了以下几种可能的原因:

  首先,预测未来的情绪时,我们可能会遭遇共情缺口。进行情感预测时,我们通常处于一种比较“冷”(未唤醒)的状态;而事件实际发生时,我们则处于一种“热”(唤醒)的状态。人们在“冷”状态下很难准确估计“热”状态下的动机和情绪,反之亦然。

  其次,在针对某件事做情感预测时,我们可能会对它表现出过度的聚焦。在一段时期内影响我们情绪的因素有很多,如果将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上,就会忽略其他因素的影响。例如,你可能对于下周的生日聚会翘首期盼,认为那一定是一段兴奋的经历,却忽略了同一周里几门课程考试带来的压力。如果能够把其它因素考虑进去,就能做出更准确的预测。

  第三,面对积极的事件时,我们可能会忽视意义建构的威力。积极的事件,特别是意外之喜,一开始会带来新鲜的感觉,但很快就会被我们解释并纳入到自我认知当中,导致习惯与适应。例如,一个人刚被某个名牌大学录取时可能欣喜若狂,但用不了多久,“某校学生”这个身份就会进入他的自我认同,变成很自然的一件事情,不再引起特别的兴奋。

  第四,面对消极的事件时,我们可能会低估自己的恢复能力,犯下免疫忽视的错误。就像生理免疫系统一样,每个人也有着一套心理免疫系统,一旦遇到来自外界的威胁,就会启动防御机制,维护系统的稳定。例如,在分手后人们经常会不自觉地贬低前男女友,说服自己对方其实并不合适,从而改善自己的心情。这套心理免疫系统非常有效,但是其运转通常是无意识的,所以我们很容易忽视它的作用。

  更准确的预测?

文章来源于,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客服删除处理。相关推荐:婚恋有如行车超车与加油

   行车,必须同前面的车保持必要的距离。太紧,容易发生碰撞。追求对象也是这样,不能追得太紧,有时你愈追得紧,愈会失去自己在对方心中的分量,愈会使对方瞧不起你,甚至还可能会惹烦了对方,将你视为无赖,哪天说不定会与你“拜拜”。  超车,要鸣笛。若你对曾经追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