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创新?或许只是说说而已

  你也许曾被苹果前CEO乔布斯(SteveJobs)在斯坦福大学的演讲中所鼓舞:“你们的时间有限,所以不要浪费在重复他人的生活上,不要被教条束缚——那说明你活在别人设定的条条框框里。”人们推崇创新吗?答案似乎是肯定的。IBM商业价值研究院的一项涵盖1500名CEO的调查显示,他们认为在未来成功组织中最重要的领导能力,正是“创造力”[1]。

  但现实却给出了近乎矛盾的答案。许多伟大的创意,都曾遭受过同时代人的嘲笑与摈弃。相信你也曾有过费尽口舌展现创意,却被他人无情否定的经历。这到底是因为创意本身不靠谱,还是人们对于创新的,本就表里不一?

  不确定让人们排斥创新

  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珍妮弗•穆勒(JenniferMueller)等人,发现人们有一种反创新的倾向[2]。他们设计了两个实验。在第一个实验中,参与者被分为两组,其中一组能获得随机的奖金。这种方式被证明能唤起这部分参与者一种不确定的感觉。而在第二个实验中,两组参与者首先分别撰写一篇小短文,来支持观点“对于每个问题,有多种正确的解决方式”或“只有一种正确的解决方式”。研究者认为,第二种观点能激发参与者去主动减少不确定的感受。

  在两个实验中,研究者除了直接询问参与者对于创新和的态度,还采用了一种“内隐联想测验”的方法,挖掘参与者自己可能也没有察觉到的潜在想法。参与者要按要求将表示创新(如新奇的、原创的)、实用(如有用的、建设性的)、好(如彩虹、阳光)、坏(如、丑陋)的这四种词分到屏幕上呈现的词对中。通过比较他们将词分到“创新/好”、“创新/坏”、“实用/好”、“实用/坏”这四种词对的反应速度,就可判断他们对于创新和实用的潜在态度。

  

  【图说】如果参与者潜意识地认为创新好而实用坏(和左边屏幕呈现的两个词对“兼容”,和右边正好相反),那么他在左边情况下的分词速度就会更快,在右边则慢。

  结果显示,面对创新,人们常常口是心非。直接询问参与者,并不能看出他们对创新或实用有什么偏好。但内隐联想测试却表明,当人们体会到没把握的感觉,或是想要减少不确定性的时候,就会下意识地排斥创新而倾向实用。

  类似于种族、性别或年龄歧视,人们对于创新这种意味着变革、风险和不稳定的事物,也有内在的偏见。这种偏见尽管难以察觉,却会让人们对新想法或新产品产生抗拒。在第二个实验中,那些想要减少不确定性的参与者,对某个具体创意(如采用纳米技术自动调整材料厚度的跑步鞋)的创新性评价更低。

  创新,抵不过实用

  在心理学研究中,创新常常在实用面前败下阵来。在格罗宁根大学的一项研究中[3],参与者既要从原创性和可行性两方面对50条改进心理系教学的建议做出评价,还要从中选出四个“最具创意”或是“最好”的主意。分析发现,那些考虑“最具创意”的参与者,其选择遵循着原创性的标准。但需要选择“最好的”建议的人,却更加关注主意的可行性。所以,当在实际做决定时,人们还是着眼在计划的实用价值,而并未将创意作为考核标准。

  这种对于创新的偏见,甚至在一向标榜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课堂中也不例外。美国联邦学院的一项调查让老师们评价他们最喜欢和最不喜欢的学生品质[4]。结果那些被认为代表创造力的特点,诸如“坚决的”“爱冒险的”“个人主义的”,并不受老师欢迎。相反,代表着实际倾向的品质,如“实际的”“容忍的”“善解人意的”,却是老师心目中的理想学生。俄勒冈大学的一项研究也发现,在课堂讨论中,教师更喜欢那些与主题有关,而不是独特的回答[5]。

  创新,和挑战共舞

文章来源于,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客服删除处理。相关推荐:情感分析男人夜不归家

男人不回家一般是在婚后一年才出现的,蜜月时,上班的男人总怀疑手表走得慢了。当男人以“今晚要加班”“我找了个兼职”等理由,一天比一天回家晚时,结婚证书肯定在开始泛黄了。就像小学生放学迟迟不归家,是因为呆在家中有写不完的作业和听不完的教诲,实在很无趣,加上路上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