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成人曾暗恋老师 学生为什么对老师情有独钟?

近日有百合网发布婚恋调查报告称,至少有三成人曾暗恋过自己的老师,这还成为他们努力学习的动力之一。如今,师生恋现象经常存在,有其社会性的一面,也有青少年自身心理发展规律的一面,以下我们从心理来剖析其成因。我们该如何正确对待呢?

调查称,33%的男性坦言曾爱慕过自己的老师,而女性的这项数据为27.7%。此外,对老师的暗恋多发生在情窦初开的初中阶段,均止步于暗恋,不少人还因此“化爱慕为动力”。“初三时我暗恋数学老师,因此特别努力学数学,希望他注意到我,也希望将来成为和他一样有才华的人。”在汉口建设大道上班的林小姐说。

学生暗恋老师,甚至出现师生恋,抛开道德伦理,让我们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师生之间的感情其中的奥秘吧。

心理解读:学生为什么对老师情有独钟?

一、青少年的性心理发育

恋师现象是青少年性意识、性行为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奇特现象,它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一些消极的影响,但这也是一种正常的情感。青少年时期是人的性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国外的心理学家把这一时期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性的反感时期;第二阶段,对异性的狂热时期;第三阶段,浪漫的恋爱时期。恋师是向往年长者时期。由于在青少年后期,他们心中的父母形象变得从未有过的渺小,他们的独立意识变得强烈,逃脱家庭、远离父母监护的愿望膨胀,渴望着能重新选择一种活法。但因为自己的能力有限、经验不足,束手无策的感觉萦绕着他们,他们渴望理解与帮助。环顾周围他们发现,与自己朝夕相处,关爱关心自己成长,传道解惑的老师,有阅历,有才华,有智慧,充满成熟之美,很容易地占据了他们的心灵,成为他们崇拜的偶像。于是有一些学生对异性老师产生爱慕之情,执著地追求。在学生已经认为师生恋是违背社会道德时,炽热、痛苦的感情会影响到生活的各个方面,以致不能自拔。

二、恋母或恋父情结的另一种体现方式

青少年中出现的恋师现象,是恋母或恋父情结的另一种体现方式。人们的社会化过程是由家庭、社会、学校共同来完成的,性格的形成受家庭教育方式、父母的爱抚、家庭氛围的影响深刻,父母的过分溺爱会造成孩子对父母的心理依赖,没有很好地完成自我成长。他们在潜意识中渴望得到父母般的关爱,对父母的爱很容易转移到关心爱护他的老师身上,并误把它当成一种爱情。

相信很多人都听过,甚至见过师生恋从琼瑶的处女作小说《窗外》到伯·威德伯格执导的电影《教室别恋》,从上世纪三十年代鲁迅与许广平、沈从文与张兆和,五十年代的钱穆与胡美琦。大多数人往往可以接受作为爱情佳话或是文艺作品的师生恋,但却对于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就多少觉得有点不靠谱,因为学生尚未毕业,现实的生活、工作与移情别恋等问题,常常导致师生恋的失败率极高。加之因着“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传统伦理观念,“师生恋”始终是中国社会争议的话题。我们该如何正确对待师生恋呢?

文章来源于,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客服删除处理。相关推荐:女性恋爱心理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恋爱对于很多年轻的朋友来说都是件美妙的事情,然而很多的男性朋友都摸不透女性的恋爱心理,那么,女性恋爱心理的具体表现有哪些?很多女性由于犹豫不决,才导致拖拖拉拉,让很多男性异常无语,如果能够了解女性的这种心理,无疑不是一件成人之美的事情。(责任编辑:zxwq)…